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杏坛春秋 > 学习交流
对幼儿体育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体育活动旨在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和综合运动能力,让幼儿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增强体质;同时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必须从多角度思考,如:活动目标的挑战性、环境创设的层次性、活动过程的情景性等;在指导幼儿活动时,则应做到心中有数,自然融入。
    一、活动的设计
    活动设计主要包括活动目标的确立,活动环境的创设以及活动过程的构思(包括活动重难点的定位)等。在预设活动时,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1、目标定位的挑战性:
    目标是每个活动的灵魂。首先作为集体性的体育活动,目标定位应在孩子发展的原有基础上具有挑战性。如:在平时分散活动中玩纸箱时,我发现:孩子们已能单个较自如地用各种动作在纸箱内行进,因而我将体育活动——“压路机”的活动目标初步定为:让孩子们在“单个玩”的经验基础上尝试与同伴合作玩,体验运动的快乐,增强交往协作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身体运动的协调性及对变化环境的应变等综合运动能力。即,在本次活动中重点强调的是:能在“滚筒状”的器械中与同伴合作用各种方法带动其行进(滚动)。这一点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在合作行进过程中需要相互协调的问题。
    2、材料提供的层次性
    在《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关于幼儿教育策略中,明确指出:针对儿童发展不够稳定、差异明显的特点,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和材料。不同材质、大小的器械造成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孩子在与不尽相同的活动器械的互动过程中,获得各不相同的体验,因而,在材料的使用上要注重体现层次性,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或改装器械,以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活动需要。如:在体育活动——“坦克车”中,我与孩子、家长一起收集不同大小的纸盒、草席等,共同制作装饰成了宽窄、直径不同的“钻筒”型纸箱“坦克车”和草席“坦克车”,在场景设置中我则用各种材料,作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坦克车”的障碍物,如:纸球、纸盒、草垫、海棉垫、轮胎等等,丰富多样、多层次的材料提供增添了孩子们活动的乐趣,也使孩子们的活动能力得以充分施展。
    3、情景设置的游戏性
    有情境有角色的游戏活动更能直观地吸引他们,并对活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动物开汽车”这一体育活动中,幼儿扮演“小司机”,通过创设特定的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环境,用游戏的形式来贯穿整个活动:孩子们扮演小动物,做洗车、擦车、修车、试车等模仿动作; 小动物听信号学开车;小动物听信号练本领,变速变方向;请小动物将车开回停车场、检修汽车等等几个环节体现循序渐进的游戏情节进展。整个活动教师则将目标要求隐含在游戏情境中,将运动量的调控、幼儿对基本动作的体验融合在游戏过程中,做到难易递进、疏密有序、动静交替。又如:在“猫捉老鼠”的体育活动中,幼儿投入于小猫的角色,通过小猫玩球、猫捉老鼠、猫警士比本领的游戏来调动、运用已有的经验,让幼儿自身获得充分的活动,孩子们自己想办法用各种动作让球滚起来,体验“快跑追球”的动作,有的孩子用手滚、有的孩子用脚踢等,从而不断提升各个层次孩子的综合运动能力,以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及灵敏性。孩子投入情景中,体验运动所带来快乐。
    二、活动的指导
    在预设活动时,教师对自身的指导要点已非常明确,同时也已考虑到给予幼儿生成的空间,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就要努力做到有的放失,即:目标在心中,但管而不死,自主自由,但活而不乱,让孩子在形散神不散的活动中既得到提高和发展,又享有生成空间,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的指导具体来讲,应是全方位的、隐性的、随机的,主要表现为:
    1、“重关注”——全面、细致地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如不同能力孩子自主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器械和场景的情况;关注来自于孩子的行为和想法,如动作、表情、语言等各方面的信息,用心去体验幼儿所传达信息的含义,对孩子新的需要、新的兴趣、新的发现等持支持和接纳的态度,当孩子们自由结伴,大胆尝试、创造各种与众不同的新玩法时及时给予鼓励等。如:在“划龙舟”这一体育活动中,当孩子们尝试用多种方法合作“划龙舟”时,我给以鼓励的微笑;而当孩子们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争执、相互协商与调节时,我作为一名观察者,则并不急于干预,而是不露声色地观察他们,捕捉他们的信息,然后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引导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分享。
    2、“重融入”——教师是孩子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分享者,在活动指导中要能够融入幼儿的生成想法,并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如利用集体、小组、个别的活动时间,将与当前活动有紧密联系的信息或对孩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内容等,及时利用,适时回应(即时或事后),给予鼓励、反馈和帮助。如:在“玩球”活动闯关游戏时,布阵的小朋友夹住球,用自己的手和身体的变化来阻止闯关的小朋友通过,左右,前后变化动作;闯关的小朋友,也动脑筋,控制住自己手里的球,想办法躲开他们的阻挠。在游戏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的方法,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做“假动作”;加快闯关的速度;找空挡大的地方通过等等。“闯关”游戏给孩子们带来了新的动作体验,同时也获得胜利,分享着胜利的愉悦之情。在游戏结束以后,立即组织幼儿讨论“你们刚才是怎么闯关的?”,向大家介绍自己好的方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活动中的生成的内容,挖掘有价值的内容,通过经验的分享交流,提升孩子的运动经验。
    3、“重调整”(有机调整)——教师要有将预定计划(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及手段等)与非计划即时性的情况整合起来,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的能力,充分发挥环境、幼儿与教师的互动作用,使幼儿最大程度得到发展。如我在预设中事先创设了不同场景的“路”,器械材料也各异,“蚂蚁大力士”合作搬运轮胎选择不同的路通过;同时准备根据孩子活动的实际情况,对场景进行调整,来满足他们当前的活动需要:而在实际活动中,确实出现了孩子们不满足现有“路面”,孩子们一起参与调整场景,有的加高垫子,有的将稳定的路面改成跷跷板式的路面……等,调节路面难度这对孩子们来说又是一种新的学习和探索。
    三、活动的反思
    活动反思是活动实施后的总结和思考,它有利于教师提炼经验,发现不足,不断改进,能够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我在实施了“压路机”这一体育活动后,就及时进行了反思,觉得整个活动是达到预期效果的,在活动中孩子们兴趣高昂,意犹未尽,充分体验着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但活动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思考:
    其一:预设活动时思考问题还要更加全面,不断提升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即时调整动态的能力。
    该活动提供的“压路机”较以往的大(虽有大有小,但总体偏大),由于孩子已有在环状较小的纸箱中行进的初步经验,因此当我在孩子自由选择器械、探索玩法的基础上提出合作玩时,孩子的创造力让我感叹:他们相互商量、尝试不同的方法,并不断地调整各自的动作或方位,如倒退蹬、侧爬、甚至利用足够大的空间进行各种协调走的动作等等,表现非常活跃。
    但出现了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经常出现“压路机”撞车现象。这时我有些急了,不断的提醒孩子找空的地方,(平时孩子们习惯在一定范围内活动,我已考虑到并提供给孩子们更大的活动场地)但效果不大。于是我索性用游戏的口吻,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让孩子们共同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招还真灵,接下来“小司机们”开始相互分工,留意四周,自我调整了:有的改变速度,有的让别人先开,有的将自己的“压路机”改变方向或倒车,有的则边开边发出“嘀嘀叭叭”的声音,提醒别人有“车”开过来了……“压路机”自然而然的分散了,在随后的游戏中,孩子们已能够比较熟练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了。
    活动后我静下心来思考,感悟到:由于在预设时,我只考虑到此次活动的难点,可能是孩子在与好朋友合作行进过程中个体协调的问题,而“避开其他压路机”则是个体与集体间的协调,同样也是一个提升孩子自我调节、应变、协调等综合能力的非常好的契机,但由于事先考虑不周,差点乱了阵脚,这让我深深感触到:教师在预设活动时,考虑问题一定要更细致,而在活动过程中应具有的即时进行动态调整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我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把握不定,需要进一步提高。
    其二:在环境创设上,还可以更为丰富。
    在设计活动时,我们教师往往会自以为考虑得非常周到、细致了,但或多或少仍会有欠缺,如:在设置不同“马路”时,我虽然用了多种材料,考虑到了不同难度,但在方向性上却思考不周,如:在摆放辅助材料时可以有更多方位:有纵向、横向、也可以有斜向的,并可提供更多的高低宽窄不同障碍物等,以创设更富有变化的场景,让孩子获得更多体验,使活动更具挑战性。
    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活动活动环境的拓展性和变通性,如:利用社区、植物园等自然环境因素,让孩子们在各种不同的场地(草地、泥地、石子路、小山坡等……),进行富有野趣的运动游戏等。
    其实,在活动后我们的反思应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如:活动中是否给予幼儿自由探索体验的空间、运动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的现有水平是否具有挑战性、活动中孩子的运动量是否适宜、针对幼儿运动中出现的即时问题如何调整……。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能反复体验它的意义,而且能够不断品尝它的甜头,优化我们的教育行为。
    思考着,探索着,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有困惑,但更会有收获,教育教学水平也将随之提高。

(责任编辑: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