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小学教研活动记录 > 信息科技
浅谈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我国在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要责任。那么,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定位(界定)在哪个范围,有什么特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标志或说标准是什么?这是小学领导、教师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课题。

有句话说:“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说的正是由于信息素养或信息能力的缺乏,使得我们处于“坐在金山上挨饿”的尴尬和痛苦。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方面的具体目标时,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构成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并迅速从图书情报界扩展到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8年提交的《关于信息素养的总结报告》中提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有信息素养的人懂得如何学习,即知道如何组织知识,如何找到相关知识信息,知道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据此,我认为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小学生在具有传统文化素养(读、写、算)的基础上,通过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并根据社会环境和发展的要求,自觉接受相关信息技术教育及素质培养而形成的对待信息活动的态度、观念,对信息系统基本知识的掌握,对信息伦理道德的理解与遵守,以及利用信息去解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素养作为现代社会人应有的基本能力,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    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二、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显然,《信息技术》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使得我国青少年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有了根本的保障。在小学,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技巧,研究信息技术在其它学科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憧憬现代信息技术的美好未来。

⑴不断更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信息素养的内容之一。《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改变计算机课程中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采用基于项目和网络的这一新型的学习模式,提倡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以及自主性学习。

目前信息技术学科较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基于项目和网络的这一新型的学习模式,它的显著特点是:能较好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竞争与协作的结合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一个项目和基于项目任务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在学习时,要拥有自己的问题或学习目标,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相关性、可参考性的项目,并将教学内容置于一个大项目中,引导学生借助于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通过项目的完成,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

如:上海小学王越老师执教了一节基于项目和网络的信息科技研讨课《我身边的变化》。研讨课通过让学生运用网络自主查询、下载、上传、展示自己身边的变化来开展。整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的形式,运用上小网站的BBS这一网络平台,从各个角度运用各种技艺技能展示了自己身边的变化。通过老师的合理设计和实施,整堂课很好地贯彻了以学生自主的二期课改理念。

⑵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信息技术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需要反复、经常的练习、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操作、训练为主,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的时间比例要控制好。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其它时间和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技能。如利用课外活动、双休日等开放计算机机房,增加学生练习时间。另外,信息的存在形式是多样性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等都能传递信息,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一定就是上机。教师有时也可以布置一些主题,让学生利用其它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完成相应的主题小报或电子幻灯作品,这也能达到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效果。

2、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其它学科的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青少年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与语文老师联手,用计算机写作文与修改作文、用网络搜集作文素材、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作文……与数学老师联合,用多媒体计算机学习算数、用计算机画几何图形、用计算机解题……与艺术课老师联合,用计算机学习绘画、播放乐曲(学习音乐)……与自然老师联合,用计算机动画表现大千世界微观或宏观现象、用网络搜索自然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也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3、加强道德法律教育。

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恶意破坏、因特网上反动的、不健康的甚至黄色的垃圾,还有版权问题、人与人交流时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等,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如果作为新世纪国家建设主要后备人才的青少年没有信息道德修养,不仅不能维护信息社会中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不能保障信息存储与传播的安全与畅通,而且还会因触犯法律而受到处罚。因此加强道德法律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利害剖析,加强人文、伦理、道德和法治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知道要负责任地使用信息。

综上所述,在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中并加以整合,可以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既是新世纪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参与国际市场上人才竞争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提高适应信息社会国家建设人才的综合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