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高中语文
10月25日高一语文教研活动(2处)

 

一、

时间:2007年10月25日下午13:10

地点:徐职高

内容:曾刚老师上《邂逅霍金》,兼职教研员陈金生等老师评课

二、

时间:2007年10月25日下午13:45

地点:市四中学

内容:罗剑青老师上《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曾宪一老师等评课

 

附教案: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 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

罗剑青

设计构思:

本文语言浅显,粗读并不难理解,但要理解母亲默默、无私、深沉的爱,并不容易,同时,要理解在幽默的文字背后我们的自责之情,也是难点。

高一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是:泛泛而读,粗略了解,不能沉浸到课文中去品味词语的力量。

为了让学生自己沉入课文,从字里行间体会领悟,在平实的文字背后领悟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我计划在一课时里,把重点落在词语的品味上,通过词语的品读,进而了解作者对“我们”自私行为婉转的批评、自责,从而反映母爱的无私。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母爱的无私和深沉;。

2、能力目标:

品读课文,沉入文本,学习品味词语三个步骤:表层→深层→作用。读出深层含义和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维培养目标:

1)利用问题促进思考深入,进而能深入理解文本。

2)用归纳法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为背景音乐,渲染气氛。

2、母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话题之一,每个人也是浸润在母爱中成长的。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崇敬和热爱,1914年,美国通过法律确定了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如果你为母亲过母亲节,你会怎样过?

可能回答:学生肯定会说为母亲做什么。为母亲买礼物,出去吃饭,为母亲做家务等等。

3、引出课题《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我们来看看文中“我们”是如何为母亲过母亲节的。

 

二、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读完后分角度复述,老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目的:使学生熟悉课文,尽快梳理课文内容,学习简单的归纳概括。

    从“我们”的角度复述课文:计划装饰房间、购买新装、计划出游、快乐郊游、盛大晚宴。

    从“我们”的角度概括:享受的一日

    从“母亲”的角度复述课文:装饰房间、修饰新装、准备出游食物、忙于午餐、准备晚宴。

     从“母亲”角度概括:操劳的一日

 

三、明确学习目标,再读课文,交流心得。

1、母亲节的主角母亲不但没有享受到母亲节的轻松和礼物,反而更辛苦,“我们”却成了母亲节的主角,尽情享受了一个快乐的母亲节,在这样的巨大反差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

   可能回答:我们的自私,母亲的伟大。

2、这种反差使文章产生了很强的幽默感,在幽默中完成了对“我们”的讽刺。

出示PPT1

幽默不再依赖纯粹的文字游戏和插科打浑,也不再利用事物希奇古怪,毫无意义的不协调来使我们感到“滑稽”。它深深地植根在生活本身的深层反差之中:我们的期望是一回事,而实际结果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里柯克 《我的幽默观》

    好的幽默是语言和思维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同时:

出示PPT1

讽刺是与幽默分不开的,因为假若正颜厉色地教训人便失去了讽刺的意味,它必须幽默地去奇袭侧击,使人先笑几声,而后细一咂摸脸就红起来。

 —— 老舍 《什么是幽默》

3、从老舍对幽默的解释中,我们看出,领悟幽默的语言要做到:

   “咂摸”的是语言,从语言的表层,领悟到它们背后的含义,明白它讽刺的对象,“脸红”,指的是当我们明白它讽刺的是自己时脸就红了。

出示PPT

品味幽默的语言:   表层     深层

体会幽默的力量:   作用

4、提供三个范例。范例1,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范例2,老师提供词语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其他问题;范例3,老师提供语句,学生挑选词语,互相提问并回答,促进思考。

范例1

   第五自然段:“她似乎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沿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合适。

   “似乎”一词,从表层看,只是表达了一种推断,

要明确这个词所在的语句的深层含义,或隐含的信息,可以在表层的基础上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们”怎么知道母亲不喜欢新帽子的?

是我们从母亲长期戴旧帽子,不买新帽子得出的;孩子们并没有问过母亲是否更喜欢旧帽子,是否不喜欢新帽子,只是自己猜测。

   2)既然大家想为母亲过个美好的母亲节,为什么他们在母亲节的时候不问母亲是否喜欢新帽子?

    我们有美好的愿望,却不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真正给与母亲关心,其实是对母亲的忽略。

   3)两个女孩子为什么都说母亲戴旧帽子非常合适?

    孩子们对母亲

   4)“似乎”一词对表现“我们”和母亲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我们”嘴上说为母亲过节,但没有真正的行动,我们忽略了母亲长年累月默默地付出,把母亲的付出当成了理所当然。

 

范例2

   8段:“我们大伙儿都感觉到,对母亲来说,有个明确的目标会更好些;再说,不管怎样,父亲昨天刚好又买了一根新钓竿;这就自然而然地使他想起钓鱼来了。他说,要是母亲愿意的话,她可以使用那根钓竿;真的,他说过,钓竿实际上是给她买的。

   问题:

   1)这根钓竿是否为母亲买的?为什么?

   2)父亲强调钓竿“实际”上是为母亲买的之后,从父亲的角度、从母亲的角度分别产生什么效果

   3)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范例3

   11段:“他说他能够整天埋头干活,而且,真的,他还说,本来,他想过个什么节就是想入非非。”这几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觉得值得仔细品味。找出来,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和回答。

1)“能够”一词表层含义是愿意,而不是指能力。

     深层含义:愿意为家庭付出,而且已经为这个家整天干活了,你们现在要求我留在家里,我愿意的,但是,你们要想想我的辛苦的。

     作用:①父亲的表功,自夸,诉苦,抱怨,如果不能外出,心里不快,甚至是委屈。②文中这样写对表现母亲有作用吗? 反衬出母亲的默默付出。

     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本来”上,这也可以。   

2)“想入非非”一词,表层指想不该想的事,不可能实现的事,与前面的“埋头干活”,形成呼应,连在一起看,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就是:看看我整天干活,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连一次郊游都不能参加。

父亲这样说后的效果:让我们都觉得对不起整日辛勤劳动的父亲,不该亏待他, 他理所当然应该参加郊游。

 

 

5、再读课文,寻找具有幽默感的词句,尝试互相提出问题,激发对词句的深层思考,并回答。小组讨论,理解,十分钟后交流所提问题和答案。

 

四、归纳总结,学法概括。

1、从分析的词句可以看出,在文中“我们”在母亲节的这一天里,一直都在为自己考虑,而没有真正关心过母亲,没有真正为母亲考虑过什么,但嘴上却口口声声说着关爱母亲;这些行为与母亲默默地照顾我们,为我们付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反差中完成了对我们自私行为的讽刺。其实,平日里我们很多人何尝不是如此,心安理得的享受母爱,却不理解母爱,不懂得关注母亲,热爱母亲。普天下,多少儿女知道母亲的生日、母亲最喜欢的食物、颜色、衣服?我们口口声声说着爱母亲,你了解母亲吗?而普天之下,哪个母亲不知道儿女爱吃什么?哪个母亲会忘了孩子的生日啊?

 

2、在词句的品味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利用问题激发思考,联系语境,从表到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词句及其背后的深意,以达到深入理解全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作业

1、完成一份调查实录,忠实地记录今晚回家后你观察的母亲的言行,在调查实录之后写下你的感受。

2、扩展阅读

季羡林  《永远的悔》

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

《在心底里举行的默哀仪式》  —— 《读者》2007/19 P.22

《母亲的心》                —— 《读者》2007/19 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