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汇德 > 德育管理 > 其他
上海中学德育工作先进事迹介绍

  素质教育目标下的德育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核心就在于面对高度开放、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健康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坚韧的意志品质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线性,单向、封闭的德育模式,重新整合德育内容和形式,形成一个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理论、知识、能力、行为并重,课堂、学校、社会相联,开放、多重、立体的德育体系。为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健康发展,上中注重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去思考德育,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变革。1989年上中形成了以德育量化为特征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模式,到1995年又发展成为“以强调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特征的‘三层面双自模式’”。1999年上中提出了德育课程化、科目化的建设目标,至2003年已经构建起体现德育课程化特色的上中“德育三三模式”。2003年底,从我校是资优生群体聚集的实际出发,基于资优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对于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提出并进行了“资优生德育”的实践探索。上中具有发展性的德育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产生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上中的德育先进事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一、构建了德育“三三”模式
  “德育三三模式”是指将德育的三个基本层面(深层思想、外显行为和服务社会),通过三类课目(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和道德行为课)分解在高中三个年级,多途径、多方位、分阶段落实到每个学生,以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其整体效应,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实施“德育三三模式”,必须建设与三类课目相匹配的教材,鉴于社会实践课与行为修养课没有现成教材的现状,我们组织力量,编撰出版了行为修养课目《青春的雕塑》这一教材与自编了社会实践课的教材七种,如《上海中学社会实践课程指导手册》等。此外还编写了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学生党课学习培训教材》等2种,这样的教材建设,为德育课程化的实施打下了教学资源基础,也丰富了资优生德育探索的内涵。
  二、首创性地提出了资优生德育命题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资优生德育探索”是一项具有政治意义、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的课题。上海中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中了事实上的资优生群体,因此我校创造性地提出了资优生德育的命题。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资优生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上的表述,不同类型学校有自己的资优生群体,但同一类型的学校资优生群体是基本相同的;资优生德育是根据资优生认知发展、主体发展的差异性,在把握学校德育共性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优生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量体裁衣”;资优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共道德的水准;资优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如果资优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们的压力不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加以疏导,就容易走向危险的道路。
  三、创设了资优生德育特色课程
  针对上中学生实际,创建上中特色德育课目,是实施资优生德育的关键。我们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些资优生德育的特色课程,如CPS课程、双I课程、“24小时适应性生存训练”等。CPS(创造、实践、服务)课目,是一门非学术性的,实践性的社会活动学习课,要求学生以“主动实践者”的角色,创造性地组织一次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实践一次为他人的社会服务,以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道德正义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在1999学年至2002学年,四年间共有3017人次完成CPS活动项目3350个,其中评选出优秀活动项目100个。通过这一课目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与创造性人格得到了发展,人际交往智能大幅提高,时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CPS项目的影响力与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一批创新特色强、社会影响大的项目,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青年报》、《新民晚报》、《东方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不少项目作了专题报导。更为重要的是我校学生在CPS课程的影响下,毕业后在大学继续深入开展创造性实践服务活动,在高校产生了一定影响。  目前这一课程形态已经由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向全市中小学推广。
  双I课程也为我校首创。双I是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我认识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两个英文字母的缩写,其性质是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特征,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出发,旨在系统地开发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与人际智能,促进学生道德思维水平与智慧的共同发展。2004年3月,我们对高一与高二全体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82.5%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是相当重要的”;有84.8%的学生认为“当自我期望未达成时,会寻求自我安慰与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由此可见双I课程的开设取得了预期效果。
  “抗挫折的24小时适应性野外生存训练”这一学生必修的德育实践课坚持了10多年。围绕自然、人生、环境等四个主题,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练。“24小时生存训练”是上海中学从1989年以来一直坚持下来,在高一年级实施的以训练学生生存素质为目标的德育项目,其主要内容是让高一学生从“第一天的13:00开始从学校出发,到第二天的12:00这段时间内”,到“野外”(一般是军训部队的训练地或德育实践基地)“背包行军”、“安营扎寨”, 分组“生火做饭”等,度过24小时。“24小时生存训练”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艰苦的生存意识、保护生存环境、锻炼生存能力、培养生存德性、探究生存问题、综合提高学生的生存素质。
  四、促进了德育的社会与学校联动
  学校在德育探索中还充分发挥各种社会资源来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以实现德育的学校、社会相联,校内外结合。为此我们在大批德育基地中,筛选出20个,签约挂牌命名为上中“德育教育基地”、“德育实践基地”、“德育服务基地”。此外,我们还根据德育课的要求,组织了相应的校外导师队伍。
  五、丰富了学校德育探索的理论成果
  学校德育探索丰富了学校德育研究的理论成果。2004年5月我校出版了专著《资优生的必修课——CPS的理论与实践》。我校德育研究组已在《现代中小学教育》、《思想·理论·教育》、《素质教育大参考》、《班主任》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以“主体发展性”为特征的三三德育模式》一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
  六、学校德育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2004年5月,"2004德育创新论坛--资优生德育研讨会"在上中召开,由上海中学率先提出的“资优生德育”命题,得到了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近150位专家、重点中学校长的积极回应,会上瓮铁慧书记等领导作了发言。会上我校介绍的“CPS——资优生德育的必修课”的有关理论与实践探索成果,引起了与会专家与校长的浓厚兴趣。中央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专访与报道。
  七、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明显提高
  我校学生的政治方向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1999年以来,自愿参加党课学习的学生超过450人,其中发展入党的有10人。志在四方的意向明显提高。毕业生被外地重点大学录取比例从5%上升到10%,其中校学生会干部28人,14人被北大、清华和人大等外地重点大学录取,比例达50%。学生社会责任感大为加强。2001年成立上中学生“爱心社团”,通过各种形式的募捐慈善活动,募得金额5.5万元,分别资助西部贫困地区、本市患重病或特困学生多人。其他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活动不胜枚举。学生社会创新活动能力大幅提升,每年全校性的科技节、艺术节和运动会都由学生会和团委学生负责组织实施,从主题确定、项目设计、内容筛选到比赛、演出,创新新招层出不穷,充分展示了上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组织协调才能。
  现在学校德育紧紧围绕“资优生德育”的主题,与实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办学目标相适应,进一步加强资优生德育师资队伍建设、资优生德育的课程教材开发、资优生德育评价及资优生德育资源优化利用等方面的探索,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拔尖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