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汇德 > 团队活动之窗 > 前沿思考
学习爱因斯坦教育思想

  今年是阿耳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逝世50周年(他生于1879年3月14日,卒于1955年4月18日),也是他在科学上创造奇迹的1905年的100周年。
  爱因斯坦是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在26岁时的1905年一年内,在物理学领域内作出了包括创建相对论在内的四项历史性贡献,开创了物理学革命的新纪元。由相对论推出质量与能量相当性,预示了核能时代的到来。为了纪念他在1905年作出开创性科学发现的100周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告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又称“爱因斯坦年”。
  爱因斯坦又是一位关心人类命运,具有独立批判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思想家;他反对专制独裁侵略的法西斯主义,是卫护民主、自由、人权的勇敢战士。
  爱因斯坦同情、支持中国的人民革命运动,反对日本对华侵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1932年,陈独秀在上海被捕,他与罗素、杜威联合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陈独秀;1937年,他又联合杜威等人致电声援中国救国会“七君子”被捕;1931—1932年间,他公开谴责日本军事入侵中国东三省,多次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对侵略者采取经济制裁”;1938年6月6日,为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同罗斯福的长子詹姆斯·罗斯福联合发起成立“援助中国委员会”,在美国2000个城镇开展援华捐款。
  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十分关注青少年的教育事业。他依据社会发展规律的需求,结合自己在做学生和当教师积累起来的个人经验,对教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精辟深刻的演讲和文章。发表于这一期会刊上的《论教育》就是他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今日读来可使我们眼睛一亮。它就象一盏光辉四射的明灯,照亮了我们当今教改课改和少先队工作科学发展的道路。
  少先队工作者纪念爱因斯坦,感谢爱因斯坦,最重要的行动是全面学习和继承他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

  爱因斯坦教育思想的基本点及其精华是什么?
  第一, 教育目标——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和谐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个性的,即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和谐发展的人。他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只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的人。他认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他深刻地指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在这里,他指出了个性发展的内涵是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同时,把个性与群性、个人与人文性和谐地统一起来。
  第二,价值观——服务与贡献
  他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而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
  什么是人的真正价值:爱因斯坦认为,“个人崇高的天命是服务,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 。他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写道: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的目的何在?“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在“生命观”一文中,他认为“生命观的本质在于对天地间万物的生命的肯定态度。个人的生命只有当它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得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
  爱因斯坦本人所奉行的生活理想对青少年具有高尚的示范作用。他说:“我从来不把安逸的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这里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是,在真、善、美的通常序列中,他把善放在第一位。善美真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其中,他把人文性——善和美放在真的前面,可见他对人文精神的高度重视。他说,“如果没有志同道合之间的亲切感情,如果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么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和奢侈的生活——在我看来都是可鄙的。”
  第三,创造动机——快乐与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所做和所想的一切都关系到满足迫切的需要和减轻苦痛。……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而“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因此,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启发这种创造性心理能力”,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快乐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关键在于发展孩子对游戏天真爱好和获得赞许的天真愿望,并把孩子引向对于社会很重要的领域。“快乐的愿望和快乐的满足,就是动力的主因,好奇心和好胜心是动机的两项心理基础,兴趣是快乐的最显著特点,这一点,他同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他提醒我们不要把达尔文的生存竞争的原则不恰当地引到教育中来,防止使用那种容易产生唯我独尊有害心理的简单办法去引导学生从事辛勤的工作。
  第四,教育方法——行动与榜样
  他认为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经验,这是他从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中引伸出来的,也是他们一个方面的科学信念;“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
  榜样和朋友。他说,“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又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理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正是虚心学习一批伟大的榜样和在亲密的朋友支持相助下才取得的。
他强烈发对用强制的手段,用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批判这种做法是“一切祸害中最坏的祸害”,摧残学生的健康感情、诚实和自信,它制造出来的是“顺从的人”。
  他还反对由于太多太杂的学科(学分制)而造成的青年人负担过重,认为“过重的负担大大危害了青年人独立思考的发展,导致肤浅”他推崇有兴趣的快乐教育,“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如作业)应当使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承担”。
  第五,教育环境——民主与自由
  爱因斯坦自称“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要让每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在教育上也主张民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立人格和独创性。他在“我的世界观”文中宣称“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在个人与集体关系上他恰当地指出:“一个组织要实现它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人去思考,去指挥,并且全面负担起责任来。但是被领导人不应当受到强迫,他们必须有可能来选择自己的领袖。在我看来,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就会腐化堕落。”
  他亟力主张给青年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自由而有责任地发展,使他们得以在为全人类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他的力量。”他认为自由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要有言论的自由,教学的自由和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自由。自由除了依靠法律保障,还要在人民中倡导一种宽容的精神。还要有一种“内心的自由,即精神上的自由——在精神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反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赋予人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人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

  爱因斯坦离开我们已经50年了,但是他生前对青少年教育所作的科学思考是多么深刻,多么前沿而又有尖锐的现实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他的教育理想、教育思想是一份最宝贵的教育财富,我们要珍视它,继承它,用爱因斯坦教育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为教育现代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作出更好的贡献。(以上引文均摘自辽宁教育出版社于今年6月出版的《走近爱因斯坦》一书)

 

责任编辑:吕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