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教改实验区
创建区域性现代化基础教育新体系的教改行动方案

 


    一、本方案实施的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十五”计划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世界尤其在亚太地区日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把上海建设成一流的国际大都市的步伐已明显加快。党的十六大已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十六大的精神,上海提出了建设世界级城市的宏伟蓝图。上海的高速发展,对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徐汇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区之一,面积57.4平方公里,人口87万。区内有交通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和中科院上海分院等120多个科研院所,是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地区,上海的两院院士有一半生活或工作在徐汇区。市民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人口的22%,是一个文教科技的优势区。
根据《徐汇区“十五”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纲要》,徐汇区的功能定位是:“繁荣的现代商贸区、舒适的高级居住区、领先的科技密集区、一流的文教优势区”。
    徐汇区的基础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优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目前已普及了12年的教育,正在完善0-18岁的基础教育体系。1999年,徐汇区政府做出了两个庄严承诺:为居民子女提供充分的教育和优质的教育;2001年徐汇区政府提出在上海率先实现基础的现代化,构筑上海基础教育的新高地。徐汇教育的品牌战略正在逐步实现。
徐汇区是上海东西方文化教育交流融会的发源地之一,有着吸收和融入外来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近几年来徐汇教育致力于参与和促进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构筑教育国际化的平台。徐汇区教育局正在申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的“联系中心”。谋求在国际交流中共同发展。
    本方案将以上海创建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为背景,以其中心城区徐汇区为现代化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展开本行政区内的各项基础教育改革实验。

    二、本方案的总目标与基本理念
    根据上海创建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任务,根据徐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本方案的总目标是:经过三年的努力,初步构建适应与促进国际化大都市政治经济发展,科技文化发展和儿童身心发展和谐统一的,区域性基础教育新体系的框架;为培养与造就适应与促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新一代奠定终身教育的基础;加强区域内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开发,促进徐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体系作为教育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它对一个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提出上述总目标,是基于以下一些基本理念:
    1、继承与革新的对立统一
    中国教育有着千年的历史根基,这是我国教育历经磨难,然而始终保持顽强生命力的不败基础。徐汇区构建的区域性基础教育新体系将以中国千年教育为根基,现有教育体系中一切合理、科学的成分都将得到最大的继承与保留。区域性基础教育新体系还将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尤其要根据创建一流国际大都市对市民素养的需要,吸收世界教育研究和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与成果,改革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部分。在千年根基上催生出新的繁茂枝叶,结出新的果实。
本方案对区域性基础教育新体系中的继承部分将不列入实验项目,重点革新部分作为实验项目加以展开。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它是继承与革新的统一体。
    2、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对立统一
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对教育体系产生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教育改革的动力所在,教育体系必须与之相适应。教育又应当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本,不能超越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可能性。因此,适应与促进国际化大都市的政治经济发展、科技文化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三者的对立统一,将成为我们创建新的教育体系的出发点(逻辑起点),是新的教育体系冠以“现代化”的基本涵义,也是本方案提出各项实验项目的基本思想。
    3、面向全体学生与注重个体差异的对立统一
    新的教育体系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因材施教。该教育体系必须把面向全体和注重个性两者统一起来。
    4、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立统一
    教育系统的人、财、物、信息等诸多因素构成了一个地区的教育资源。新的教育体系应当促进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保持徐汇教育的优势地位,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更应当具有教育资源不断增强,促进地区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功能。该教育体系应当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协调好充分利用和持续发展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使之具有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品质,以保持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本方案将这一点作为重要内容加以突出。

    三、本方案的教育改革实验内容与要求
    根据上述总目标与基本理念,本方案拟定下列教育改革实验项目,其内容与要求如下:

   (一)学制革新实验
    我国长期实行单一学制,且3岁以后儿童的教育才纳入学制范畴,本方案将着力构建0-18岁完整的基础教育学制,重点在以下两方面展开革新实验。

    实验项目一-- 0-3岁的儿童早期教育实验
    实验目标:建立以现有幼儿园为主体的托幼一体化教育网络,在学制上保证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实现。
    具体内容:
    区域推进0--3岁早期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
    探索医教结合的早期教育模式。
    亲子教育活动指导的研究。
    教养机构内实施保教结合的早期教育模式研究。
    5、建立早期教育信息网络。

    实验项目二--中等职业学校附设“综合高中”班及普通初中附设“初职班”的教改实验
    实验目标:
    1、区域性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建立以“校本互通”学制为特征的中等职业学校附设“综合高中”班的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学制通途(“立交桥”),适应与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趋势。
    2、在普通初中附设“初职班”,建立初职与中职相互衔接的学制通途。
实验内容:
    1、区域性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举办中等职业学校附设“综合高中”班,区内两所职校与两所普通高中对口挂钩,联手共创。在校学生数达1500人左右。
    2、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内部两种学制并存,相互沟通的“校本互通学制”,进行分流模式研究。
    3、建立“综合高中”班的培养目标体系。
    4、建立“综合高中”班的课程体系。
    5、建立初中附设“初职班”的分流学制,选择若干学校进行试点。
    6、研制初中附设“初职班”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7、开展初中附设“初职班”的管理研究。
    8、建立区域性整体推进的相应的教育管理系统。
    9、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

    本方案将通过上述实验丰富与完善我国现行学制,为区域性基础教育新体系的构建提供学制保证。

    (二)培养目标与教育内容的改革实验
    随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和教育现代化目标的确定,尤其是政治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格局的形成,反映在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教育内容上也应当作相应的改革。本方案拟在以下四方面加以展开。

   实验项目三--上海市二期课改实证研究
   上海市“二期课改”已在快速推进,本区将对“二期课改”的各项工作展开实证研究
   实验目标:
   在本区范围内进行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教学试验,将课程设计、教材研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全面落实各项课程改革要求,探索不同基础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行为策略,为课程教材的修改完善提供实证经验。
实验内容:
    1、全面落实“二期课改”要求,将新课程教材在实践中创造性的应用,积累教学经验,取得实效。
    2、引导教师开展适合新课程教材要求的教法、学法研究,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保证师资队伍的使用。
    3、收集整理教学实践经验,为课程教材的修改完善作反馈。

    实验项目四--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改革实验
    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是本区的传统与优势,上海市科技教育研究所就建在本区,并以本区为主要实验区。本区又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列为《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全国试点实验区。
    实验目标:
    在本区范围内全面实施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使他们获得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观念、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为青少年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国际化,将来高水平高质量步入现代信息时代奠定扎实的基础。使本区涌现1000名青少年科技教育人才,85%的青少年科技能力测试达标。形成多元合作、协调发展,区域性整体推进的新格局。
    实验内容:
    1、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是以学校为主体,社区和家庭为两翼,以科技教育课程建设,科技教师队伍建设和科技教育评价为三大支柱,以在学校科技教育中确立学科科技教育,德育中的科技教育、科技活动、科技环境和社区科技教育为五大模块,全面推行《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普活动指导纲要》。形成区域性整体推进的模式。
    2、确立“中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基础性培养”为重点科研课题,投入力量进行重点研究。该项目已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3、健全科技教育研究所的机制,建立全区和全市性科技教育指导和研究网络,全面推动科技教育实施和研究。

    实验项目五--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验
    实验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小学生要能够熟练地听、说英语;初中生要能熟练地听、说、读英语;高中生要能熟练地听、说、读、写。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用英语交际、交流,表达他们的思想、观念,或用英语辩论。
    2、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研究,探索英语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方法和手段,形成区域性英语教学新体系。
    实验内容:
    进行区域性、校本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
    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研究。
    3、“优化学得、强化习得”的课堂教学研究。
    4、创设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研究。
    英语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试验。

    实验项目六--信息技术教育与学校教育信息化改革实验。
    实验目标:
    1、基本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设施的现代化标准建设。
    2、基本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整合。
    3、对本区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的全员培训。
    4、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建设。编写具有本区特点的初中和职业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教材。
   实验内容:
   1、中小学信息技术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的研究。
   2、中小学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实践活动的研究。提高教师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3、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逐步学会探究学习。
   4、初中和职业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
   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研究。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实验
   随着政府义务教育的实施,异质同班的问题日益突出,原来的班级授课制,即教学班与行政班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日益显现出其难以照顾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的缺陷,用新的班级组织形式来实现“同质同班”的班级授课制要求,以利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此,展开如下实验。

   实验项目七--初中“走班制”教育改革实验
   实验目标:
   1、建立固定行政班和分层教学班相结合的班级组织形式,使同一时间内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不同的班级中学习同一门学科的不同层次的内容,实行“走班上课”,建立相应的模式。
   2、探索“走班制”下的教学以及学生发展的规律。
   实验内容:
   1、在实验初中建立“走班制”。
   2、探索“走班制”下的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3、探索不同层次班级的教育方式、方法。
   4、研究“走班制”下的学业评价内容、方式、方法。
   5、探索“走班制”下的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规律。

  (四)德育改革实验
   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现代化基础教育新体系中占有突出地位。徐汇区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徐汇区域特点的、成功的德育经验与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方案着重进行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德育研究。

   实验项目八--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德育研究
   实验目标:
   1、把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德育研究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一套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德育管理机制,以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2、了解与掌握现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徐汇区优秀学生的成长轨迹,探索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德育模式。
   3、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探索包括德育理论、实践基础、目标、原则、方法和内容、评价等方面在内的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德育理论框架。
   实验内容:
   1、对学生对象的研究。
   2、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德育管理机制研究。
   3、学生自我教育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
   4、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德育研究。
   5、社区、家庭、青少年教育基地与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德育研究。
   6、对主体性德育理论框架的研究。

   (五)促进特殊资质儿童发展的教育改革实验
   儿童的资质(智力为其主要内容,包括残障)确有高低之分,总体呈正态分布。对于资质正常儿童,我们施以正常的教育,徐汇区承诺为其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而对于特殊资质儿童将进行专门的教育实验,以体现个性化和层次化的培养要求。

    实验项目九--残障儿童的教育改革实验
实验目标:
    全面推进0-18岁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为特殊儿童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服务,实现对残障儿童的“按需供教”,使残障儿童的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形成区域性的残障额头教育体系。
    实验内容:
    1、拓宽特殊教育门类的实验研究。
    2、延长特殊教育年限的实验研究。
    3、增加特殊教育形式的实验。
    4、丰富特殊教育内容的实验研究。
    5、完善特殊教育基础设施的实验研究。
    提高特教师资水平的教育实验。
    区域性残障儿童教育的管理模式研究。

    实验项目十--智优儿童的教育改革实验
    实验目的:举办区域性智优儿童初中实验班,探索智优儿童超常规培养的途径、方法,探究教育与智优儿童超常发展的关系,形成初中阶段智优儿童教育的新模式。
    实验内容:
    1、区域性智优儿童的选拔研究。
    2、智优教育特殊课程的建设研究。
    3、智优儿童培养的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4、智优儿童的学业与品行评价研究。
    5、智优儿童初中阶段系统培养的教育模式研究。

    (六)教育评价手段现代化改革实验
    教育评价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制度保障,在区域性基础教育新体系的构建中的占有特殊地位。本方案拟从区域性教育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两方向展开实验研究。

    实验项目十一--区域性基础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
    实验目标:本研究拟通过理论探索和现状分析,形成区域性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对区域性现代化基础教育新体系的宏观评价依据。
    实验内容:
    1、教育现代化的概念研究。通过情报资料的研究,明确教育现代化的含义,作为下一步探讨的基础。
    2、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研究。通过情报资料的分析和国内外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比较,探索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3、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内容研究。通过情报资料的分析,概括基础教育现代化所包含的内容及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4、徐汇区基础教育的现状研究。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徐汇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形成现状分析报告。
    5、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及评价指标研究。比较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区域性特点,形成区域性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指标。

    实验项目十二--区校两级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教改实验
    实验目标:
    建立区域性区校两级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指导功能,为全体教师与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教学评价保证。形成相应的模式与机制。
    实验内容:
    1、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目标、内容、方法及效能研究。
    2、区域性教学质量的监测与反馈调控的发展性评价研究。
    3、学生学业的发展性评价与管理研究。
    4、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性评价研究。
    5、区、校两级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机制的研究。
    6、若干教育评价新理论的应用研究。

    (七)学校管理改革研究
    学校管理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是区域性现代化基础教育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体制、机制和投资三位一体的教育改革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热点,本方案拟在以下两方面展开实验。

    实验项目十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实验
    实验目的:
    探索发展公共教育中,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治校,自主发展的管理体制模式,建立相应的制度,形成相应的运作机制。
实验内容:
    1、公办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案例研究。
    2、转制学校管理的案例研究。
    3、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办学体制研究。
    4、区域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
    5、区域性教育资产管理改革的研究。
    6、区域性教育经费管理改革的研究。
    7、地区性教育业务指导机构作用的研究。
    8、区域性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

    实验项目十四--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创建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教改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创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和加强公办初级中学建设,推动本区学校的办学质量整体上一个新台阶,形成区域性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发展的运行机制。
实验内容:
    1、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创建和办学经验、成果的推广。
    2、上海市初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实验校的创建和经验、成果的推广。
    3、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的创建和经验、成果的推广。
    4、区级实验性、示范性和素质教育实验校的创建。
    5、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的推进。

    (八)区域性教师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教改实验
教师资源是教育资源中最活跃和最关键的资源,教师群体,特别是优秀的骨干教师,代表着教育系统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具有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因此,将教师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列为教改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十五--教师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实验目的:
    1、构建区域性教师队伍结构体系;形成有利于教师群体发展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
    2、探索帮助教师健康成长的途径、方法与机制。
实验内容:
    1、建设优秀骨干教师群体,形成区域性教师队伍结构体系的研究。
    2、“研究与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机制的研究。
    3、区域性中小幼教师职初期专业教育研究(已列为上海市教科研重点课题)。
    4、校本培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5、教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上述十五项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涉及到基础教育的学制、培养目标与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德育研究、教育方式、教育评价、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它们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区域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上述十五个项目如能在三年内有所突破,加上对现有教育体系中合理科学成分的充分继承与保留,有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徐汇区作为世界级城市副中心建设步伐的进程中,初步建立区域性现代化基础教育新体系的框架,为徐汇区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打下扎实的基础,实现本方案提出的总目标。

    四、本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
    (一)组织保证
    徐汇区教育局将切实承担起本方案的实施,担当起政府职能,组织全区力量开展各项教改实验。
    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徐汇教育改革实验区领导小组”,由徐汇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顾奎华任组长,区教育局局长王懋功任常务副组长,由本区教育行政领导及教育研究的著名高级专家组成,在中国教育学会的直接指导下负责本实验区的领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各项教改项目的具体指导管理工作。
    (二)经费保证
    除了依法保证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外,将另外每年拨出“中国教育学会徐汇教育改革实验区”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本方案的实施。
    (三)技术保证
    将教育改革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用教育科研的方法、手段与运作机制来推进各项教育改革实验。本方案的各实验项目都将建立相应的课题,形成课题研究计划,展开教育改革行动研究,将改革与研究结合起来,在研究中改革,在改革中研究。本方案将形成一批专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建区域性现代化基础教育新体系教改行动研究报告》,争取在2006年完成《中国教育学会徐汇教育实验区教改行动研究丛书》。

    五、外援保证
    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教育领导与全国、市级著名专家的指导与帮助。
加强国际间、省市间、区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广泛吸收和应用全人类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促进共同发展。争取一切外援力量为实现本方案的总目标而努力。

    六、本方案实施的时间安排
    2002年1月-3月:完成本方案设计,落实各实验项目组长、及核心研究人员。
    2002年3月-11月:各实验项目完成实施计划,开始实验。
    2002年11月-2003年9月:完成第一阶段实验,完成年度报告。
    2003年9月-2004年9月:完成第二阶段实验,完成年度报告。
    2004年9月-2005年9月:完成第三阶段实验,完成年度报告。
    2005年9月-2006年9月:完成《丛书》出版工作。

                                               徐汇区教育局
                                             二○○三年五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