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课题研究 > 成果展示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
徐汇区田林第一小学   蒯秀丽*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5年6月,上海市教委出台的《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是以帮助学生树立党的观念、国家观念、人民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为目标,指导教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为重点,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贯彻《指导纲要》的精神,抓住“学科德育”主线,把小学语文学科中蕴含的德育以及民族文化的教育元素挖掘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培养学生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二、课题研究的历程
我校承担的徐汇区二期课改教师研究专项“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其研究的内容是:
研究的目标是:
语文学科中如何进行民族语言文字、民族历史、人文传统的教育是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制订了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研究的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5.11)
1、由10位语文教师成立了课题小组,课题组确立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要求,落实研究任务。                                           
*本课题组研究成员还有:申海文、周薇、成燕、王月慧、何珍珍、孙彦、周兰蓉、景虹、孙易燕等老师。
**本课题组得到了欧钧佑、闵晓立、徐荣汀、毛坚琼、张慧等老师的指导,深表感谢。
2、围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课题组的教师收集专题情报资料,查阅了有关的文献和相关的专题内容,进行了交流、学习。
(二)实践探索的实施阶段(2005.12---2006.11)
1、寒假中,课题组的教师对照《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以“个人—备课组—教研组”的模式,对一~五年级语文教材(一~三年级是新教材;四、五年级为H版教材)中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人文传统等相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梳理,各年级设计、汇总了民族文化教育的结合点和渗透点,形成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序列。
2、根据民族文化教育的序列,我们的实践探索分四大版块:语文课、语文拓展课、校本拓展课、语文课外活动。                                   
1)、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人文传统的元素挖掘,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形成文化认同感。每位教师上实践课2节,教研组推出研究课1节;形成了教学探索案例8篇,反思46篇;初步探索了三种语文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调动情感的方法,品味词句、感知魅力的方法,深入挖掘,拓展延伸的方法。
2)、语文拓展课中,借助序列文本,以学生为主体,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共形成语文拓展课展示课9节,汇编了教案9篇。
3)、校本拓展课中,以《三字经》、《弟子规》、古诗等为内容,形成了古诗文教育专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辅助活动。如开设的《诗文学堂》、《古诗吟诵》组,借助《弟子规》搭建了小学生诵读经典,亲近传统文化的平台。
4)、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将平时学习积累,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展示出来。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比赛,歇后语收集擂台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语文知识、技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而且培养了学生们朗读、讲演的技巧,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形成成果的总结阶段(2006.12---2007.3)
1)、课题组整理、汇总了实践探索阶段的研究素材,形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资料收集册、序列汇编、案例评析、教师反思、语文拓展课教案、校本拓展课、游戏活动方案。
2)、撰写、修改并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分析
(一)、形成了“民族文化”及其教育的认识
广义的民族文化定义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其实,人类文化很难将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截然分开。因此,狭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民族人文文化,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 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等。
2005年6月,上海市教委出台的《指导纲要》,以帮助学生树立党的观念、国家观念、人民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为目标,力争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为教育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三大重点之一的文化认同,又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即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这当中民族语言、民族历史和人文传统三块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热爱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是贯彻《指导纲要》的重要举措。
(二)形成了小学语文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1、深挖教材中相关民俗文化的内容,确立结合点和渗透点,形成教育序列。
我们以“个人—备课组—教研组”的模式,对一~五年级语文学科教材中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人文传统等相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梳理,如人文传统中传统节日介绍:一年级(上)44.《重阳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这些节日所蕴涵的传统习俗。一年级(下)《闹花灯》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之一(过年的习俗)。二年级(下)《立夏节到了》了解江南水乡立夏节的传统习俗,体会立夏节时人们的喜悦心情。《粽子》及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各年级设计、汇总了民族文化教育的方法,形成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序列。
2、构建民族文化教育立体模式,分类推进、全面实施,形成有效方法。
1)、语文课堂教学是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师是开展“学科德育”落实“两纲”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人文传统元素进行挖掘,通过教师实践课、备课组研究课,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感的同时,探索出了有效方法。
(1)、创设情景、动情感。
上《美丽的小路》时,运用多媒体,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花花草草、鲜花盛开的小路;垃圾遍地,苍蝇飞舞的小路;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感情的共鸣,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兔姑娘、鸭先生、鹿先生去感受事物,去朗读课文,心灵受到熏陶。上《人间仙境九寨沟》时,适时地播放了一段九寨沟的风光片,让学生尽情想象:这些瀑布像什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伟壮观”的深刻蕴涵。当绚丽多彩的景色、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无不为之感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读、悟、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品味词句、感知魅力。
上《王冕学画》,通过品味词句,渗透民族精神。王冕是元代有名的画家和诗人,他小时候很喜欢画画,可是家里没钱供他画画,王冕克服了种种困难,每天坚持作画,终于成为一名有名的画家。通过王冕坚持作画的精神激励学生勤学,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不怕困难,坚持练习,就能成功的道理。教学中,抓住“画不像,不灰心,天天画。”这几个词语,指导读句,你从这句话中看出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不怕困难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勤学苦练(积累词语)。教师引入在学习上,我们就要有王冕的这种……(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的精神)。最后让我们带着敬佩的心情来读好这句话。通过“品味词句、感知魅力”,既让学生体会王冕的精神,又使学生品味了语言文字的丰富含义。
(3)、深入挖掘、拓展延伸。
教学实践课《打电话》中,有一个片段:
*出示儿歌
 * 同桌一起读文,师生配合读文,齐读,*分角色朗读。
师:你们知道东方明珠电视塔吗?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哪里?有谁去过吗?
生:我去过,东方明珠电视塔在浦东,它很高很高。
生:它有三个圆球组成,晚上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更好看。
师:是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就在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它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高塔,更是我们上海的新象征,凡是来上海旅游的人,都要上东方明珠电视塔这可是我们上海的新骄傲。东方明珠电视塔与南浦和杨浦大桥一起,构成了我们上海一道著名的旅游风景线,人们称之为“双龙戏珠”,这是非常形象生动的。
师:那除了东方明珠电视塔以外,你知道上海还有哪些值得我们骄傲、自豪的新风景名胜吗?
生生:南浦大桥,卢浦大桥,金茂大厦……等等。
师:这几年,上海的变化真大呀,你们说出了这么多上海的新貌,那你能不能仿照课文的样子,通过打电话来告诉自己的亲戚朋友,让他们也为我们上海的变化而感到高兴呢?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这一段的教学片段,展示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中“深入挖掘,拓展延伸”方法。
《打电话》这篇课文中,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学的不仅是课文、生字和拼音,课文中提到了东方明珠电视塔,这就是一个切入口。上海这几年的变化,以浦东的发展最为迅速,东方明珠电视塔已经成为上海新的象征,许多上海人,已经把它看作是新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凡有亲朋好友来上海,必带他们到这里一睹浦江两岸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足以让我们上海人感到自豪和骄傲。作为上海的下一代,有必要对自己的家乡有所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长大以后,才会为建设自己的家乡而出力。因此,教师以此为出发点,由东方明珠电视塔引出上海这几年来的新标志性的建筑,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仿照课文来自编一段话,作为打电话的内容。这么一来,不仅是对课文进行了深层次的学习,即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能进行仿作。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教育,为自己家乡的巨大变化而感到骄傲。
2)、语文拓展课,是以学生为主体,借助文本,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新途径。教师上《正月十五闹元宵》,抓住闹字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吃汤团、踩高跷、猜灯谜、挂花灯、舞狮子……了解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
3)、校本拓展课,是以《三字经》、《弟子规》、古诗等为内容,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新举措。它可以形成古诗文专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是提升小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新举措。如开设的《诗文学堂》,教师借助《弟子规》创建诵读经典,亲近传统文化的机会等等。

(三)、形成小学语文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校本教材和实施方案
基础课程学习中,除了语文课上涉及到的一些古诗的学习外,学生在其他时间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学的接触机会真可谓是少之又少。而中国的许多经典文学中蕴含乐无穷的宝藏,其中既有古人精妙的语言艺术,又往往包含了育人的真理。利用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诵读、了解经典文学,如《弟子规》,传承并发扬中华的传统美德。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形成了语文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校本教材和实施方案,探索实施校本课程的途径和策略等措施。
1、实施途径 
(1)、通过每周一节的自主拓展课(兴趣课),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一文,聆听古人相关的小故事,以“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亲仁,余力学文”为主要章节,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的道理。适当加入情景表扬,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做人道理落实于生活之中。 
(2)、通过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自我的手段检验评价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展示学习成果。 
2、实施策略 
(1)、情景体验
教师在教学完《弟子规》中的相关语句后,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表演,直到其生活实践。 
(2)、诵读表演
熟读成诵,自然能帮助学生了解其义,可以利用打节拍,配上动作表演等各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诵读。一方面使诵读不显得枯燥,一方面用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的记忆。 
(3)、活动展示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将学生平时积累的知识通过活动展示出来。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比赛,收集歇后语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十月“快乐语文月”中的语文游戏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
四、 课题研究的启示
1、课题研究促进语文教学目标达程度。
二期课改语文学科的目标体系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目标之中,其中,这三方面的许多具体目标要求的阐述都与民族精神的主题密切相关。把这些元素挖掘出来,和学科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文化认同方面的民族精神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自身发展
对教材中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人文传统等相关民族文化内容进行梳理时更了解了教材,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在教学中,通过课程的实践与探索,积累实践案例,形成典型案例,探索语文教学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让师生在学习互动中更为茁壮进步。 
3、课题研究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
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通过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传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