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课题研究 > 成果展示
促进低年级儿童独白语言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

促进低年级儿童独白语言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
  陈   蓦*            建襄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个体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低年级段更具有启蒙性和基础性。从现实来看,儿童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许多孩子害怕表达,在课堂上习惯做一名“听众”,有表现的机会也总是甘心退居人后。有的孩子想表达,但常常表达不清。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往往会怕写作文,“条理不清”“逻辑性不强”等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这些现象都与“书面语言”的起点——“独白语言”没有好好进行训练有关。语言心理学认为“口头语言”包括“对话语言”和“独白语言”两个方面,长期以来,人们将“对话语言”等同于“口头语言”,忽视了“独白语言”。而研究表明“独白语言”和书面语言更接近,独白语言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书面语言能力的起点,如何有效地提高低年级儿童的独白语言能力成了笔者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过程与思路:
(一)情报收集阶段
通过查阅文献,学习了解国内外关于口语交际教学方面的研究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归纳,努力探索影响独白语言能力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实践研究阶段
 1、学情调查、教材分析
(1) 调查研究法
对学生的学情做了分阶段的调查,完成调查问卷并撰写调查报告。从学生基本情况(学前基础)、学生语言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气质性格、语言心理、学习兴趣、情绪情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内容储备能力、表达能力、发音能力、体态语运用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解、分析,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2)行动研究法
将“培养低年级儿童独白语言能力”的意识放入具体的备课设计中,首先对低年级的教材进行了研读,将实验的阶段按课文类型进行划分,分成“句、段、篇”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选择可设计相似练点的课文作为重点研究篇目,组成一个“组”。针对每个“组”都按“初步设想——制订方案——实践研究——反思总结——再设计——再实践”的步骤进行研究。以此来探寻促进低年级儿童独白语言能力的有效策略。
2、课堂实践、形成策略
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大胆尝试“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即在“整体感知”、“学习课文”、“复习巩固”“拓展说话”等教学环节中,分别设立有助于达成语言训练目标的“小台阶”,力求使学生能“踩”着这些台阶,在调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唤醒已知,挖掘潜力,达到可攀登的高度,建构自己新的语言体系。
(三)整理总结阶段
将在课题实践中积累的课例、个案、准策略进行重新整理和归纳,找出真正可行的,能对今后教学产生积极意义的策略,撰写成研究报告。
三、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笔者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独白语言能力发展的地位与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探索出一些促进低年级儿童独白语言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如:立足课堂,深度开掘语言训练素材;关注生成,创设独白语言运用时空;家校沟通,实施有效的多元评价。以上策略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立足课堂,深度开掘语言训练素材;
(1) 拼音激趣
拼音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尝试将拼音教学与语言表达训练相结合,将音节与生字或词语相联系,练习说一句简单的话。通过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既巩固复习了拼音,又丰富了学生的语汇,还发展了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得到独白语言能力的提高。
(2)模仿迁移
*“语言能力作为一种技能是需要强化的,强化的目的在于保持,而保持的目的在于迁移。”当学生能把掌握的知能迁移、扩展到一种变化了的新情境或新任务中去,这就是一种创造。
① 找准“最近”,确立“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资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指的是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桥梁,“最近”是基点,“发展”是目标。这一理论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和发展之间的内部联系。找准“最近”,确立“发展”,适时地进行模仿迁移是学生稳步提升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的家》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课文,用几句话介绍了家庭成员。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容易理解。笔者尝试让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部分略加改变,来介绍自己的家庭。
在这个课例中,“读懂课文中的语句”和“自己所了解的家庭情况”都是“基点”,“将课文中的规范语言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表述和自己有关的事”是“发展”。 从实施情况看,孩子们用上了课文中“我家有……,爸爸……,妈妈……,我……”的句式,从不同的角度(名字,属相,爱好、喜欢吃的食物等)来介绍自己的家庭由于来自生活,所以鲜活真实。
② 吸收内化,不断构建
有些课文语言清新,抒情性强,且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对于增加独白语言的形象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春笋》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雨雾纷扬,洒在竹叶上,沙沙沙沙,像少女轻抚琴弦,像春蚕吞食桑叶。”在这里作者运用了象声词和比喻的手法将春雨的声音描写得十分形象生动。针对课文特点,笔者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步骤:A、反复读句,用读体会句子的优美。B、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思考:“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你觉得哪个词或哪个部分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雨仿佛就在身边?” “回忆曾在哪里听到过怎样的声音”“用上课文中出现的“(什么发出的声音),(象声词),(像……)(像……)”的句式来练说。
有的说:“机器开动了,轰隆隆,像巨石从山上滚下来,像瀑布冲击地面。”
有的说:“奶奶炒黄豆,劈劈啪啪,像有人在爆爆米花,像春节欢乐的鞭炮声。”
有的说:“狂风来了,树枝左右摆动,沙沙沙沙,像小蛇在爬动,像小朋友在翻书。”
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不断升温,沉浸在自己所描述出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之中。在这个由文字搭建出的“声”与“色”的舞台上,学生不仅加深着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更自觉积极地构建着他们新的语言体系。
③ 从仿到创,拾阶而上
在低年级教材中有不少短小的叙事型儿歌,《漱口》就是其中一首。课文通过一系列具有先后顺序的动词,写清了漱口的全过程,语言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笔者将语言训练的目标定在了“借助一定的连接词,有条理地讲清一件事”上。“台阶一”——“整体感知”阶段:
   请学生边听范读边记小朋友漱口时所用到的动作并用一句完整的话进行交流。
“台阶二”——“学习课文”阶段:
老师适时引入了一些连接词:“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等。引导学生明白正确使用这些连接词会使表达更有条理性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大多数孩子都能掌握这一方法。
“台阶三”——“拓展说话”阶段: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将儿歌改编成小故事。指导学生为整个过程加上开头,引导他们回忆和思考什么时候我们会去漱口。学生除了加上了一般会用到的“早上,晚上”等,还说出了“吃完巧克力和糖”“用完圣诞大餐”“吃过冰淇淋”等等,故事的主角也成了学生自己,课文内容一下子走进了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一个个小故事也随之诞生了。
(3)提示启发
提示是指对要注意的事项间接地或概略地给予建议。在语言训练中给学生一些提示,就像是给登山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点,将有助于学生减轻或消除对完成表达任务所产生的畏难情绪,增加信心。
① 关键词启发
语文教材中,写人的文章很多,学生通过自主读文,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人物的信息。以往的教学多采用一问一答式的方法,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使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支离破碎,教学的环节也显得拖沓而缺乏整体性。笔者有意识地将这类课文进行归类,尝试借助一些“关键词”,帮助学生在自主的、“独白式”的语言表达训练中加深理解,提高能力。步骤基本为“自主读文找信息——罗列关键词语——抓关键词语深入学文——组织语句介绍人物。”
《医生的心思》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德国医生威廉 格里辛格与一位病人看病时的简短的对话,写出了医生的心思:珍惜时间为更多的病人看病。学生在自主读文后采用了不同的形式来介绍这位医生:
“威廉 格里辛格是德国人,他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来找他看病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为了给更多的人看病,他养成了做事利索,说话简练的习惯。”
“威廉 格里辛格是德国著名医学家,他做事利索,说话简练,因为来找他看病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只有这样,他才可以为更多的人看病。”
“你知道威廉 格里辛格吗?他是德国著名的医学家,他不但医术高明而且有着做事利索,说话简练的习惯。”等等。
② 板书启发
板书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在教学中,有些比较复杂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记住,而且要求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内容常由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来。利用板书对学生进行启发,帮助他们简述课文的大致内容是提高学生独白语言能力的一个可行的好办法。
③ 填空启发
为了帮助学生表达一些复杂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用到“填空”这种教学手段。灵动的填空会为学生搭起了一个思维的“框架”。
《优雅的“请假条”》是二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本文中理解为什么称《告别交响曲》为优雅的“请假条”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说清就更难了。为此笔者设计了一道填空,力求帮助学生进行表达。填空如下:
《告别交响曲》的音乐响起来了,公爵听着(                 )看着(                  ),他感受到了(                   ),也被(                   )所折服,这真是一份优雅的请假条。
学生首先对黑板上罗列的词组进行斟酌,选择贴切的词语填入其中。比如:公爵到底听到的是什么,是“凄婉的乐章”还是“舒缓的引子”,它必须与后面所填的“强烈的思乡之情”相呼应;公爵看到的是什么,单一地回答“吹熄蜡烛”或“一个一个地下场”都没有注意句子内容的完整性。
在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语言思维能力,在理清复杂的各种内在关系的同时意识到独白表达时所需考虑到的语言的周密性。
④ 媒体启发
音像资料集声、像、图为一体,多媒体课件使书本教材转化为由声音、文本、图象、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为学生所易于接受,适当地选用媒体进行独白语言的训练,如复述、配音、情景说话等将大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起到其他启发形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2、关注生成,创设独白语言运用时空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核心概念。有效地将这一策略运用到发展学生独白语言能力的教学活动中去,将很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享受知识发现过程的愉快感受,从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对学习语言本身的兴趣。
在《找骆驼》一课教学进行到尾声的时候,笔者本想让学生写一句话来发表对老人智慧的赞扬,以此深化中心,但突然一个学生提出老人所说的骆驼并不一定是商人要找的,商人照他的指点不一定能找到骆驼。虽然问题的提出让人有些措手不及,但我很快意识到这是个很有价值的生成性的问题,“老师相信你一定是经过缜密的思考才得出这个结论的,那么能不能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的看法呢?”教学过程突然改变了预设的路线,踏上了另一条未知的路径,教室里一下子鸦雀无声。“因为老人说看到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但是骆驼有四只脚,到底是左边的前面那只跛,还是后面的那只跛呢?”对呀,他说的很有道理,我立刻肯定了他,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仿佛成了“纠错能手”纷纷发表“高见”:“我从图上看出,故事发生在沙漠附近,那里的骆驼很多,脚印也一定很多,老人怎么分辨得清哪些脚印是属于这只骆驼的呢?”“课文中说,老人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就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但是骆驼都喜欢吃树叶,他怎么知道这片树叶就是这只骆驼啃的呢?”“老人叫商人沿着脚印去找,如果那天风沙很大,脚印看不清了,怎么办?”“还有,脚印被别的骆驼踩得看不见了怎么办?”“对,图中还显示那里是沙漠和绿洲的交界处,那里也一定很炎热,路上的土一定很干,不一定会留下脚印。”……
本课例属于独立生成型问题,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认真思考,发现并指出了文本内容或表述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学生十分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得到别人的理解与认同或对别人进行说服,他们积极、用心地组织着自己的语言,力求用最明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用最有条理的方式去表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的思想、智慧被整个学习者群体所共享,独白语言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3、家校沟通,实施有效的多元评价
“家校合作”模式关注学生不同的家庭成长背景,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之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学生的独白语言能力是研究的一个重点。
(1)学情调查、有的放矢
  笔者利用暑假家访,逐一走进每个学生的家庭,通过对话与问卷了解学生语言表达的大致情况。
(2)务须通气、目标一致
利用家长学校的时间以及班级博客等途径与家长达成观念和思想上的一致,使家长对 “独白语言能力”、课题与需要家长配合参与的部分等有了感性的认识。
(3)活动激励、及时反馈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多次开展以家校合作为形式的语言训练活动。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研究是基本有效的、方法是基本可行的。学生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培养,独白语言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效果是有限的,与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有几个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1、 独白语言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延迟性。
2、 实施关键在于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语言实践时间与机会。
3、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针对性。
4、 教师必须及早重视,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有连续性的教学,最好形成体系。
5、 发展学生的语言并不是语文学科单方面的事,还需得到其他学科、家庭、社会全方面的配合。

参考文献
1、谢雄龙《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导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p285
2、吴忠豪《注重积累,加强运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