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科技教育研究所
理科学科中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比较分析(二)

二、基本过程

发现学习:形成问题→建立假说→验证假说→上升为概念和原理;

探究学习(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研究性学习:研究准备→研究实施→形成成果→评价总结。

从过程而言,发现学习类似于科学探究学习的前半阶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探究学习包含了发现学习。此外,探究学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不一定是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它可以着重凸现某一环节,根据目的不同,可分为发现型探究(即发现事物的特点、性质和规律等方面的探究活动)、应用型探究(即为解决各类应用性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活动)、表达型探究(即表达抽象的观念或描述复杂的事物而创造形式化表达方式的探究活动)、训练型探究(即为培养某种技能而进行的探究活动),从这层意义上讲,探究学习包括了发现学习。

研究性学习则是模拟完整的科学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具有更完整的过程和更深广的内涵。它具有探究学习的过程,但比探究学习显得更完整,更科学,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探究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学习内容

发现学习对于学习有关规律、法则、方法比较有效,而对于实验器材、学术用语,及以情感为基础的内容的学习很不适宜。因此较适用于理科学科。

探究学习侧重于经验性、实践性强的自然科学知识。例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环剥植物树干韧皮部的成活探究,这些探究问题的情境都是设置成自然事物或生活现象的。

研究性学习学习的内容来源相当广泛,因此可以将情境设置在学科知识中,也可以设置在生活实践中,只要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就能够进行研究。一般而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都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例如,研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类问题并不是一两个小实验能够解决的。

四、学习动机

相对于研究性学习而言,发现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认知兴趣,能够直接、有效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五、学习时间

研究性学习需要经历一个细致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因此有可能耗时较长;而发现学习只相当于经历其中一个环节,理论上讲应耗时较短,但是由于其要亲自发现的学习模式,而忽视了团体互动,因此有时难以形成良好的岔道思维,则反而耗时耗力;探究学习则可长可短,灵活性大,耗时较少。

六、知识目标

发现学习强调了一个如何运用思维策略而引至最终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施,考虑到学生的负担能力,学习内容必须改造到目前学生的普遍认知水平,所以大多是根据前人的发现过程降低难度来改编。因此发现学习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大多是学习者未知而他人已知的知识。

在探究学习中,有待探究的结果是开放性的,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未知的,可能有一个结果也可能有多个,因此往往可以学到全新的东西,但大多也还是已有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是未知的,学到的是研究者自己以及别人都不一定知道的知识。

七、能力培养目标

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独立学习、思考来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在“发现”过程中,逐渐养成对外部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训练了“直觉”的非逻辑思维,在对表象提出的假设、验证过程中,又培养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学习同样十分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训练了观察、分类、测量、表达与交流、预测、推理演绎、下定义、假设、控制变量、实验等科学技能,同发现学习相比,探究学习过程中还注重渗透情感教育,以及对学习者之间合作精神的培养。

由于研究性学习所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决定了研究者在获得研究体验的同时,更好的训练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也非常有效,同时提高了信息的选用和整合能力;另一方面,与探究学习一样,研究性学习还培养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精神。

八、侧重点

发现学习主要注重从发现问题到最终观念确立的过程,强调的是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培养的是“发现”过程中需要的技能以及直觉思维和归纳、演绎的个人创造性思维。

探究学习不仅注重从问题到结论的过程,更关注与此相关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强调了科学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整个科学研究的形式,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很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与结果相比,更注重过程。同探究学习相似,都是注重培养学习者从事研究的能力和探究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理科学科的学习中,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不是对立的,不能随意否定其中任何一种,根据实际情况不同,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