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课题研究 > 研究动态
“从做到悟” 体验式教育让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成长的新天地

 “从做到悟” 体验式教育让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成长的新天地
张铮
东兰路小学


      我校历来注重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研究,作为一名品社学科骨干教师通过百课工程的课堂教学实践,对于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体验式的教法的实践,有了一定的感悟和经验,该课题被确立为区级课题,经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在二期课改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要成为一个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研促教,教学相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更好的发展。
区在课改整体推进工作中推出了的百课和百题的工程,可以说给与骨干教师一个更高更新的舞台去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中,在教学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育需要发展,教师通过课题,实践于课堂的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体验性教法的实践研究的调查和思考》课题的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性质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的基本理念是“儿童在参与社会生活中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所以我尝试进行体验性教学的研究。
        所谓体验性教学就是把适合学生实践和体验活动的行为方式视为一种课程资源,以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感悟和体验为主旨,然后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和道德评价。

       从学生的发展着眼。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逐步深人,针对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学习过程中普遍出现的被动接受,脱离实践、缺乏体验、忽视内化、知行脱节等问题,引导学生学生加强体验式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可以促使少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体察,而且用脑去思考、探究,用心灵去意会、感悟,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这不仅是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需要.更是激发自身生命活力、积累人生经验、促进白身社会化的需要。
       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的角度考虑。体验式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它吸收了启发式“启迪思维,重在引导”的思想,也吸取了发现式的“做中发现”和尝试式中“试一试”的体验精神,成功教育中“成功体验”的激励机制,以及建构教学中的“启发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所以体验式学习涵盖教育教学理论的很多领域,它就像一个教师学习的知识宝库,让老师从中不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从而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通过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优化研究。
通过对这一教法的研究更好的体现品德与社会课课堂的实效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  研究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以二期课改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新课程《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体验性教法的实践研究和反思,围绕实践研究体验式、情景体验式和活动体验式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情景创设、社会实践、问卷调查、课堂讨论、课堂活动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社会角色体验;社会交往体验;情感交流体验;人际关系体验;生存价值体验;生活意义体验。真正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逐步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自我感悟和明白道德行为准则的目标,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
确定课题后,我通过一个学年的实际探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
1、 道德教育过程中创设道德体验的场景,增强学生内在的积极的体验,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2、 优化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和方式。
3、 拓展体验学习活动的内容、时间、空间,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社会实践.搞活体验学习活动。
4、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个性化的体验活动
5、 善于运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在体验式学习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6、 全方位构建课堂活动氛围,扩大体验式学习的资源。
7、 进行有实效的评价方法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在该课题的研究中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2.关注探究,自主体验
3.巧设活动,互动体验
4.走出课堂,拓展体验
同时在研究方法运用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研究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让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体验,达到德育的实效性。

(四)研究过程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过程进行研究:
1、准备阶段:
在研究前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实验班,重点针对学习《品德与社会》新教材的三年级的班级,通过对学生家庭情况和学生思想面貌个性特点的深入了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2、初始阶段:
实验班每周的《品德与社会》课进行该课题中实验内容的逐步实践和反思,从“日常课堂教学”开始起步,教师根据教材主题结合学校的一些德育工作和主题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体验和经验,从而到课堂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并逐步使学生重视生活和个人的感悟,有自我的体验和观点。
3、深入阶段:
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培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公开汇报课的形式进行有效的反馈,并且结合学生问卷、座谈会、大队部、各个任课老师、家长等各个层面,去了解学生道德行为的提升,德育实效性的体现。
同时在本校德育学科研究的领域中,以点带面的做好该教学模式的示范作用,以期衍生更多该学科研究的课题。
4、总结阶段:
我们可把学生在各个层面开展体验活动的资料、日常教学反思的资料,日常教学精彩片段的资料,公开研究课的资料以及课题组活动研究的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纳。以论文、教学个案的形式进行总结。

三  研究成效和分析
(一)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在一学年的研究中,我尝试运用体验式教法于课堂实践中,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积极踊跃,得到了应有的课堂效果。根据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我进行了教材和教法运用的梳理,并对成功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研究课题 研究方法 研究效果
《寻找金钥匙》 研究体验式
活动体验式 在学习习惯我养成的活动中学生有很大的进步
《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 研究体验式
活动体验式
情景体验式
 在学习了解的过程中使更多外来建设者的子女更能自信地学习和生活,构建和谐校园。
《乘坐公交车》 研究体验式
情景体验式
活动体验式
 规范安全的乘车,并且成为一个文明的小公民,得到了家长的好评。
《同在蓝天下》 情景体验式
活动体验式
 学生学会主动关心身边需要关心的人,在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中表现踊跃。
《平凡的工作》
 研究体验式
情景体验式 了解身边的平凡工作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学会尊重每一位平凡工作的人,在五一劳动节给予身边平凡工作的人献出一份爱心,得到很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案例列举:
◆案例1——《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
教学目标:知道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激发为了家乡的建设而努力学习,建设美好祖国的爱国激情。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张老师是哪里人?因为我会讲上海方言所以你们称我是上海人,但是其实我的祖籍是浙江,只是我出生在上海,所以上海对我来说也是第二家乡,我们现在马上去采访一下,听课的老师,他们也和张老师一样会说上海话,他们的家乡是上海吗?
生现场采访 ( 活动体验式)
师:上海的确是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无论你来自何处,只要来到上海这片土地,我们就是一家人。生活在这个班集体的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同学了解上海,把上海作为自己深爱的家乡,家乡话同学们在刚才的介绍中都说了,那么你们会说上海话吗?今天老师就来教大家说上海话。
生:阿拉欢喜上海,阿拉欢喜做个上海人,上海是阿拉共同的家乡。
师:今天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我们的上海,明天我们要以我们的智慧和汗水来回报生你养你的家乡,更为我们的祖国献出我们满腔的爱。(情景体验式)

◆案例2——13.乘坐公交车
教学目标:能选择交通工具与交通路线,学会文明乘车。
教学片段:
师:如果我们远方的亲戚从火车站到东兰路小学附近的家有哪些交通路线可以到达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些路线的?
师:除了问爸爸妈妈和问有经验的人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替你亲戚找到想到目的地的相关交通路线呢?
生:交流  结合书本介绍和课外收集相关信息
师:老师手里就有这样一张的上海市区交通图,今天我就来和你们一起用相关的方法在地图上查找从上海火车站——东兰路小学的交通线路。
生:设计合理的路线进行汇报
生;小组讨论哪一条路线让亲戚坐到东兰路更好呢?和旁边的同学商量一下。
生:交流后归纳根据快速、便捷、经济这些特点综合起来看,最后选择了这样一条最佳线路。(研究体验式)


◆案例3——〈〈同在蓝天下〉〉
教学目标:知道同在蓝天下有许多人需要帮助,愿意并学会为慈善事业出一份力。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那好,现在我们就来做两个游戏,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讲游戏规则。
左边这两组同学, 同桌之间有一名同学用红领巾把眼睛蒙上,另一名同学扶着他绕教室走一圈,然后回到座位上,搀扶的同学不要给任何提示,你只要扶着他走就可以了,走时要注意安全。
右边这两组同学,用一只手系上红领巾,另一只手不要帮忙。大家在做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边做边用心体会你有什么感受。等游戏结束后,大家要在一起交流一下自己的内心感受。你们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游戏吧!
生:游戏后谈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做了这两个游戏,在体验的过程中,你们一定有很深刻的感受。那么,谁来说一说呢?
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残废人生活的不便,对残疾人的应该同情与关爱。
(活动体验式)

案例4——〈〈平凡的工作〉〉
教学目标:了解能给他人的生活带来方便和快乐的工作都是一份平凡的工作,学会尊重身边平凡的工作的人。
教学片段:
师:请听一段对话,想想录音中的家长的做法吧对吗?(在过马路时由于上学快要迟到,一位家长不听取交通协管员的劝告,强行过马路的片段)
生:进行交流回答。
师:看画面中的少先队员对于环卫工人的说法,你们认为讲的对吗?
生;辨析后交流
(情景体验式)
(二)研究后的效应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除了日产常教学实践外,还在校、区品社教研活动、骏马奖的评选中进行了多次课堂实践和说课活动,充分给自己这一课题的研究,拓宽了实践和反思的渠道,得到了有关专家、教研员、相关学科老师的好评。结合了学生问卷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喜欢上品社课,在体验式教法的尝试中,感到了学生在行为规范和道德认知上的进步。
(三)、研究后的体会。
(1) 做生活有心人,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真情。
杜威曾说,人类的真智慧,靠两样东西作基础,第一样是从近身环境中所得来亲切的知识,第二样就是从训练中得来处理环境的能力。如果课堂所学的内容都能以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学习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但常见的情形往往是,学生所学的内容远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而让学生直接与真实的情境进行互动,从而获得亲身的体验与感性的经验,常常被认为是困难的。其实如果我们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我们也会发现身边生活中不乏动人的景致,就地取材,也能让学生获得鲜活的体验。
在教学三年级《乘坐公交车》这个时,我创设一个让学生做小导游,为亲戚指引从新客站到东兰路方向自己的家的环境,在此情景中间学生为亲戚设计路线,可以乘坐公交车,地铁,出租等,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来指引路线,并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设计路线,并探究怎样的路线才是最佳路线,即:方便、快捷,经济,并学会乘坐公交车的方法,学会做一个文明的小乘客。
由此可见,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只是就是论事,告诉学生乘坐公交车的方法,体验式学习的尝试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个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这个情境虽然是模拟的,但是完全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得学生可以置身于实践情境中,以亲身的经历,获得感性的认识,生成丰富的体验,又以情感为动力,在反思中深化和升华为理性知识。因而情境性是体验式学习的一个标志性的特点。

(2)匠心独运,在课堂里创设“动情”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切身的体验。
课堂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师生互动的情境,但更本质的,它是师生生活空间最真实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不仅能讲述别人的故事,同样能演绎师生自己的故事。
在教学《同在蓝天下》这课时,在我们班级就有一个生活困难,但是品学兼优的孩子。而且在教学这课时,正逢2006年十大感动人物的评选,其中爱心助学的丛飞的故事,正是学生曾经在新闻交流中被深深感动的人物,他的无私奉献的事迹正是与本课的主题贴切。丛飞的爱心令人感动,而校园中正逢为《少年报》中身患严重肾病,为其捐款的献爱心活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校园氛围,加上班级中这样的学生,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就表达了对这位学生的关注,更从行动中表现了对这位学生的爱心奉献。更从自己的身边发现了许多需要关心的人,尽自己的所能来帮助这些需要关心的人。
在教学《家乡的土地 家乡的人》这课时,在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自己家乡的有关风土人情,特色特产,著名人物等资料,随着《谁不说俺家乡好》的乐曲的烘托下,同学们介绍着自己的家乡,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对家乡土地和家乡人的热爱之情。看着同学们各个欲罢不能的激动场景,让人深深感受到学生对于家乡的无比热爱。
与传统“坐而受道”的学习方式不同,体验学习强调的是“行而体道”,“行而察道”。它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进入情境,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并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形成结论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亲历性的特点,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情境中的亲身经历,这是获得体验的基础,是学生反思并生成知识和情感的源泉。
(3)依托生活场景 在课堂中设计互动活动 使学生轻松获得切身感受。
活动是人自主而能动的行为过程。实践活动可以切实改变知行脱节的问题。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来讲可以分为课内操练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
⒈课内操练活动。如教学《乘坐公交车》一课时,学生通过查地图,问有经验的人,网络查询等等方法,来设计从新客站到东兰路的线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对及交通工具的选择,对价位的选择,对速度快慢的选择来确定最佳路线。从而为亲戚选择最合适的路线。
再如本课中,学生模拟乘坐地铁的方法和礼仪。自由组合选择老师设定的问题,通过问题的选择和回答,通过现场的模拟和录象的观看,获得文明规范的乘坐地铁的行为。
⒉课外实践活动。教室毕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如果让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让学生深入实际,身体力行,其感受就会更深刻,体验也会更真实。如:学习《家乡的土地 家乡的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我让学生去采访学校的老师,通过采访学生知道,许多会说上海话的老师的祖籍都在祖国的五湖四海。学生又通过学说上海话,感受到自己在第二故乡的亲切感,不仅爱生自己的家乡,更热爱养自己的土地,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达到了教学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开展实践活动,从而让认知和行为、情感和态度得到互动发展。
(4)创设活动主题  进行实效评价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评价,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分数量化的话,势必不能给予学生最有体验的评价,显得苍白无力。而学生对于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显得消极没有真正达到品德与社会学科评价的目的。所以我在三年级进行以品德与社会的活动拓展作业作为评价的方法。
1 主题小报设计 对内容进行整合
比如在教学前进中的上海时,我就要求学生进行对于上海相关主题小报的设计。学生能够收集资料,选择资料来制作一份相关的主题小报。从而对上海有了相关的了解。
2 时事调查问卷  紧密结合形势
学生要获得最新最适合的资料,紧密结合品德与社会学习的内容,时事的更新是十分重要的。许多新闻是能够紧密配合我们教材的,学生在收集新闻的同时,可以在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课文中获得更加切身的体会,融合生活于其中。而学生在收集新闻,交流新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新闻问卷调查,让学生体会关注新闻的重要性,同时一也达到了配合教学的作用。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切实获得必要的知识,结合课堂中的活动板块,获得最有实效的体验,而相关的评价也更有实际意义了。

四  研究后的收获
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进,需要通过老师通过教学科研来整体把握新教材,使得教学概念具体化。可以说百课工程的推进是一个重要的住阵地,可以说教育局领导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研究和展示的平台。学校领导也十分重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研究工作,在工作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给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设了很好的氛围。作为我自己十几年来对于思品和品社学科孜孜不断的追求,本次有幸参加了区百课工程的教学展示,十分感谢局领导对于青年骨干教师发展的重视,随即推出了百题工作,又一次给予我一个青年教师如何学会用科研来促进自己从一名经验型的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促进了我更加迅速地成长。
〈〈品德与社会〉〉课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探索目前只是刚刚起步,经过一个学年的探索形成一定的方法、流程等,但是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深入,使它不断成熟和完善。
体验式教法的实施后,我在思考如何使课堂教学目标显性化,就是这种教法仅仅是我目前正在研究的一种,在以后的研究中,它会存在许多变式,还需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讨。另外课题的研究还只停留于课堂,以后还将拓宽到社会 实践、课外活动、家庭生活等,环境的变化,学生的体验还将更丰富。对于体验性教法的研究,将形成一定的系统,从课内——课外;从校内——校外,使这一课题的研究更趋成熟和完美。

五 参考文献
书籍: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P35   “课程理念”上海教育出版社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参考资料(第一第二学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施良方  编 1999。7  P234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网站: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学院 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回归生活  注重体验
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
新课改100问
注: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吴小勤校长、曹娟娟老师、欧钧佑老师、徐荣汀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