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科技教育研究所
信息技术为科学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国外信息技术支持下科学学科的“做中学”应用(二)

二、学习概念性知识的另外一种途径和方式

在科学教育中,科学知识和概念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概念性知识的学习有不同的方式,国内教师多用“讲授法”,把知识直接告诉给学生,学生记住就可以了。“讲授法”比较适合纸张文字发明之前,而在如今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已经有很多种途径可以获取知识,学习科学知识当然也不能仅仅限于“讲授法”。

下面的例子是高中物理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案例,与国内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大相径庭。

“加速度”学习过程(本活动计划至少持续3天,也可以改变时间表。)

准备

4个学生一组,每个小组做一个网站,其中要包括我们生活中关于加速度的各种实例。在每个小组中,学生每天扮演不同的角色。

领导者:负责小组的发展方向。

啦啦队长:负责鼓动小组成员的热情。

员工:负责操作计算机。

询问者:负责和教师讨论与学习项目有关的问题。

第一天

介绍学习目标。要求各小组查找到所必须浏览的五种不同类型的网站。

利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借助某个实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数值绘制曲线图,每个实例对应一幅图表。

第二天

如果学生在前一天的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关于加速度的数据,并利用五种方式中的四种来绘制数据图。将找到的声音片断、图片和下载的电影片断存入网络公文包中。

第三天

根据要求,在网站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相应的内容。美化网页的设计,包括背景和项目。用四段文字来表达自己已经学习的内容。检查文章的语法,完成最后的修订,然后在网站上发布。

第四天

以小组为单位对网络公文包中的内容进行评比,对每个文件都要进行点评。

对于中学生而言,“加速度”是一个比较难以确立的概念,因为它不同于大多数能够直接感知的物理量——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速度的变化,而没有直接感受到加速度的变化。本教学片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多角度获取关于“加速度”的知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此案例的特点。与国内大多数教学不同的是,在教学的第三天和第四天,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各个小组要能对有关内容进行评价,国内教学一般认为诸如此类的概念已经是“真理”了,必须按照书本上写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记住,关于评价也只能是教师的事情,学生是断然不能做的。笔者个人认为,虽然国内的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准确的“加速度”概念,虽然能够得到“权威”的认可,但是,抹煞了学生的主动意识以及个性,失去了自己感悟知识的过程。

这个案例也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种通过网络学习概念性知识的精彩思路,不是上网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加速度”关键词,再记住概念描述就算学习了。同样是借助网络,可以让本来死板的概念活跃起来,让接受知识的过程变得如此引人入胜、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