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地理
地理论文交流:初中地理探究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摘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创新的原动力。每个人都拥有探究与创新的生理、心理潜能。新课改方案将“创新精神培养”列为改革目标,肯定了探究学习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上教版地理教材以及配套的地图册、练习册的综合开发利用,结合生活中的地理课程资源,让学生从探究学习中发现、思考、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并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学习、创造性思维培养

一、研究前的思考与调查分析

1、探究学习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背景

二期课改课程方案将“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列为改革目标,明确提出课改的重点之一是将探究学习方式有机融入各门学科,认为探究学习是一种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初中地理探究学习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

    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1869年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最早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科学文献,而探究学习是从二十世纪中期的课程改革运动中兴起和广泛传播,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曾大力倡导探究学习并形成初步理论。在我国,靳玉乐的《探究教学论》和刘儒德的《探究学习和课堂教学》对探究学习目标、类型、过程、设计、教学模式方面作了深入研究,但从目前初中地理学科探究学习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情况看,尚缺少系统的研究,且对实践中的优秀经验与做法没有进行深入的提炼和推广。

3、对初中地理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认识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每个人都拥有探究与创新的生理、心理潜能。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是指儿童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

地理探究学习是学生在地理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和检验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如能予以恰当的方法指导,可有效唤醒和发展学生探究、创造的潜能。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述的创造性思维并非是人们常认为的高不可攀的高级、复杂的创造思维活动,而是指在现有普遍认知基础上的一种新见解或创意。

4、学生对探究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认识的调查分析

  1)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共10题。

  2)调查对象:本校初一年级平行班学生,共计60名。

  3)调查统计数据与情况分析:

题号

题目内容

 

1

认为上地理课时,会对正在学习的内容经常或偶尔产生疑问的

61.7

2

认为地图应用、信息技术、社会实践能激发想象力或创造欲的学生

95

3

认为探究学习很好,能让学生有主动学习机会的学生

86.7

4

选择小组讨论时自己最喜欢的探究学习方式的学生

51.6

5

发现老师讲解的内容与书本不一致时,选择向老师提出的学生

36.7

6

选择师生合作提出探究问题的学生

55

7

选择多次尝试后不成功再放弃和直接放弃的学生

51.7

8

选择生活中常见地理现象能引起自己兴趣的学生

26.7

9

选择经常关注地理科学方面新闻的学生

23.3

10

选择观察、思考、分析地理问题时,经常有新的想法或创意的学生

15.2

根据调查数据情况分析,学生对地理探究学习的方式认可度高;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师生间的共同合作提出探究课题;学生普遍认为地图应用、信息技术、社会实践考察能较好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探究过程中希望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分享探究成果。但数据同时也表明,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新闻中的地理热点问题关注度不高,缺乏敢于质疑的精神,对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没有足够信心。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运用多种地理探究学习方式进行了教学实践。

二、运用不同地理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践

  (一)应用地图——方寸之间探究地理世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地图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与能力,养成从方寸之间探究广阔的地理世界并从中提取大量有价值的地理信息,这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智能发生发展的基础。

在一节“地图拓展思维训练课”上,一场紧张的地理拼图竞赛拉开了教学的序幕,竞赛规则:分小组比赛,要求用最短时间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模块嵌入“中国行政区划图”相应位置,用时最少的小组获胜。学生各显其能,有的先选择新疆、西藏、内蒙古等面积大、轮廓特征易识别的省区;有的按由西向东的顺序进行拼图;有的采用“先内陆、后沿海”的方法;也有的不循规律,随手拿到什么模块就拼什么。笔者请上述同学介绍他们的拼法与理由,全班学生此时都以为老师肯定会表扬前三种拼图法,但令人意外的是,老师在肯定了善于寻找规律的拼图法后,对随机拼图的做法予以真诚的赞赏,认为只有对各省级行政区位置、面积、轮廓特点相当熟悉且具备相邻省区空间概念的学生,才有自信采用这种方法。此时,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渐渐生成,为下一步的探究学习作了预热和铺垫。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学生自由选择各类地图上台导读或向其他同学提问,学生们的表现欲被彻底激发出来。一位学生指着“中国人口分布图”问大家,为什么中国人口分布呈“东密西疏”的特点?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质量,学生需要站在地理的角度,对比东西部地区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各方面的差异,综合分析后方能得出科学结论。期间,学生们应用中国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主要铁路、公路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等多种地图,从不同路径寻求合理解释,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时笔者话题一转,提出:随着国家中西部经济发展政策的效应显现,中国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是否可能发生变化?将探究活动引向了更深层次。学生们思考后列举了如东南沿海地区企业屡屡发生的“用工慌”,中西部地区的武汉、重庆、成都近年GDP增速超过东部的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等例子,认为中西部地区正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东部企业前往那里投资建厂,甚至不乏像富士康这样的大型集团。学生们对如何改变中国人口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从经济、交通乃至政策方面提出了很多创新性建议。

从地图中发现问题,应用地图分析问题,最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是唤醒和释放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能的有效途径。上教版初中地理教材配套的地图册中不乏类似的探究素材,教师只要稍加留意,就会有所发现。

(二)阅读课文——形象感知探究地理世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阅读文本材料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它在知识积累、拓宽视野、丰富想象力、改善思维品质,提升创造力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教材中的“课文系统”配有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蕴含着许多有思维价值的内容,如果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潜心静读,学生会加深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延伸点的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农牧区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用图文对应阅读方法学习“牧民嘎拉说沙尘”这段材料,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和观察所配照片后,从文中找出了沙尘天气发生和增多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和连续三年干旱导致草地被破坏。这时有学生质疑:据史书、地方志记载,自公元前十六世纪以来,就有类似沙尘暴天气描述,难道那时候人类就已经开始过度放牧了吗?一个课前未曾预设的探究学习时机出现了,此时,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思维方向由质疑引向具体的探究课题,经过师生讨论,大家列出了迫切想了解的问题:沙尘来自哪里?沙尘天气是自然现象还是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如果与人类活动有关,可采取哪些治理措施?课后,学生们根据任务分工开始探究活动,从确立探究课题→收集资料→查找证据→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交流讨论→形成新见解的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探究的进程,适时提供建议和方法指导,尤其在交流讨论环节充分体现组织、协调的作用。

交流讨论阶段,学生首先介绍了沙尘主要来源于蒙古高原沙漠、黄土高原及由人为因素破坏正处于荒漠化过程中的土地。沙尘天气形成通常需要有以下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二是大风,这是沙尘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地面植物稀缺、气候干旱,降雨天后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沙尘天气就是很好的证明。由此学生们得出结论:沙尘天气的发生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造成的。但在哪一种因素影响更大问题上学生们持不同观点,笔者没有轻易否定任何一种观点。

对于如何治理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的见解集中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上,令笔者感到欣喜的是,还有学生提出了中国应与北方邻国蒙古加强合作,共同在蒙古高原上植树种草、防风固沙的创新建议。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无限的,他们在探究中表现出的全球意识和科学的人地观,正是新课改强调的地理思维品质。

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从阅读中学会发现、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结果往往会出乎教师的预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三)社会实践——让探究学习从感性走向理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中国地理七年级课本上编排有“世界农业大国”这一学习内容,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学生而言,缺乏农业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如何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特点,理解发展都市型农业对耕地资源稀缺的上海的重要意义,一次浦东孙桥现代化农业开发区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让学生收获良多。

临行前,笔者布置了下列探究任务:(1)现代农业园区的蔬菜在生长周期、产量上与田间自然生长的有何差别;(2)蔬菜生长所需的阳光、温度、水分、养料如何获得;(3)在城市中发展孙桥农业区这类都市型农业有什么意义,同学们得到哪些启发?

这是一节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的探究课,探究程序从提出探究课题→实地考察→调查取证→得出结论→形成创意。园区整洁的环境,大棚里五颜六色的蔬菜瓜果,工作人员坐在先进的电脑控制台前,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温度、水分、养料的场景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通过观察、询问、思考,不仅了解了从种子的人工培育、幼苗栽培、生长到成熟的整个过程,体验到现代科技使蔬菜四季都能生长、成熟期大大缩短、产量成倍提高、品质稳定等特点,也感受到都市农业在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方面的独到魅力,激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想,他们颇有创意地提出是否可以在园区周边建家禽养殖场、养鱼池,让前来休闲旅游的人就地品尝最新鲜美味的菜肴;是否能种植热带地区水果等设想。

   (四)信息技术——创设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探究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运用信息技术的成果,将游戏植入探究学习,创设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情景并引出探究问题,是笔者另一种教学尝试。从生活情景入手,教师有意识的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入课堂,通过“悬疑→深思→探究→发现→解决→创新”系列思维活动,让智慧绽放创新火花。

学习“巴西亚马孙平原”一课时,笔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一款“虚拟探险旅行”的游戏课件,每位学生可在探险小组中选择不同的角色与任务。旅途中队员们既饱览了亚马孙平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又观察到美洲虎、犰狳、森蚺、巴西红木、橡胶树等代表性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动植物资源。深入“热带雨林区”后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部分队员在不明原因下相继生病无法继续前行,行程计划被迫作出调整,大家开始分头寻找病因和饮用水源,其间,树荫遮蔽的雨林里惊现大片空地,地图上原先标注的河流也干涸见底,队员们不断作出推测并排除各种假设,最终通过走访当地民众,在查找到病因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该地的气候、河流、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模式等情况,对当地毁林放牧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估,并提出诸如建立旅游区、销售负氧离子空气等创造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议。他们认为这将有助于增加当地民众收入,改变通过毁林放牧改善生活的经济发展方式,让“地球之肺”得以修复。

信息技术下的游戏式地理探究学习,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方式,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情景中更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通过假设、推理、验证等过程,在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同时也点亮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灯。

(五)热点新闻——捕捉生活中的地理事件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新闻热点源自生活,往往成为某一时段公众视线的焦点,教师应善于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地理热点问题,此时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让家长成为孩子共同探究的合作伙伴变成可能。

近期新闻持续报道空气质量PM2.5监测数据,学生逐渐了解到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又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不到人头发丝粗细的120,这些颗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有学生开始萌发探究PM2.5来源的想法,经过对上海地区PM2.5数据一日曲线变化情况的观察、分析,发现每天810时、1719PM值曲线通常上升,之后回落的现象,在推理、假设过程中,学生们认为:曲线上升的两个时段恰恰是上下班高峰,路面机动车骤增可能是最主要原因。此时,探究的方向深入到“如何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思维层面,通过查阅日本、新加坡等地狭车多国家的经验做法,学生们创意十足,有的提出大力推广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有的主张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也有学生认为短距离可骑自行车或步行,更有学生提出是否可以用氢能源替代汽油,这样大家既可享受汽车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又不会产生任何环境污染的创新性建议。

这种通过热点引入→提出问题→探究→调查→论证→交流→创新性建议的探究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时效性与生活化,鼓励他们从生活中寻找创造的源泉。

(六)开放式作业——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地理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上教版教材配套的练习册中设计了部分标注“*”号的题目,其中不乏可用于探究学习的好素材,譬如“北京的四合院该不该拆”这个题目,既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补充与延伸,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拓展了空间。对于生活在上海的孩子而言,城市发展进程中遇到与北京相类似的情况,上海人同样面临着在老洋房、石库门建筑与高楼大厦间做出如何选择的课题。笔者经过思考,决定将原先交流讨论的环节改为辩论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在激烈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正方和反方分别开始了辩论前的探究准备。

辩论开始,正方首先提出:“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它记载了一所城市历史的发展。北京四合院既是沉默的思想者也是岁月的见证人,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民居,失去了四合院就失去了北京的传统,如果取而代之的都是高楼大厦,城市将淹没在钢筋混领土的丛林中,毫无个性与品位,所以保留四合院刻不容缓”。反方则以四合院居住条件差,已经过时,门前的胡同狭窄,交通不便为由予以反击。双方唇枪舌战,互相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这样的探究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课前对四合院的历史、建造风格、优缺点进行了深度挖掘的基础之上,通过辩论,学生对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与老建筑和谐共存产生了新的思考。最后大家在保留四合院问题上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四合院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是东方文明的奇葩之一,不仅不能拆,还应加大保护力度。但对于四合院居住条件差、维修成本高等问题,学生们提出在不破坏房屋结构的情况下完善其居住功能,也可以将其改造成特色旅馆或商店,吸引广大中外游客。

开放式作业的布置促使学生主动查找资料、筛选、分析信息,并最终完成作业,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搭建了平台。

三、初中地理探究学习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的反思

(一)取得的收获——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乐于探究、敢于创造

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和学生访谈获悉,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方式认同度高,认为地理课堂充满乐趣与挑战。笔者通过观察和对比研究前后学生思维活动情况发现:学生在地理探究课题的引领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生可喜变化,对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关注度增强,表现出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乐于探究、敢于创造的心理倾向。比如有学生看了新闻中有关南海诸岛主权纠纷的报道后,自主确立探究课题,通过查阅地图,资料收集和加工,对南海地区地理位置、资源分布、航运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认识到南海对中国的重要性,理解了中国政府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立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探究学习让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的潜能得到释放和发展,这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合作探究中存在重合作、轻独立的现象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有时因重视合作关系而忽视学生的独立学习,探究学习活动虽以小组名义,但往往由部分能力强的学生把持了探究进程和掌控了话语权,热闹景象的背后使一些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机会。这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感受到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交流时习惯于听他人的见解,缺乏自己的观点。

(三)对策与措施

每一位学生都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但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合作探究学习前,教师应首先了解每位组员承担的角色和任务,视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力求让每一个人都有探究的机会,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位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与义务。

地理探究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现和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演变规律,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这需要留给学生独立的学习时间,经过仔细观察、综合分析,才会在感悟中迸发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燕国材主编:《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月出版        

2、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刘儒德主编:《探究学习和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崔相录、赫志军主编:《探究教与学模式专题研究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何克抗主编:《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