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历史
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初探

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初探

 

上海市第四中学  李曦东

摘要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在其宪章中明确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即人类的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由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决定的,课堂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个性特点。中学历史课程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深入地挖掘,并有意识、多途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历史教学的新途径和新的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历史教学;渗透;方法与途径

中学历史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材素。况且,在与上海二期课改相配套的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中,也突出地强调了在学科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历史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与人合作、积极进取、真诚善良、健全人格。本文拟从学科教学的实际出发,探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历史教学不可推脱的责任

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各门学科都担负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历史学科也不例外 。作为历史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历史教材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丰富的资源,充分挖掘并显示其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严重

心理问题是当今人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 有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当高。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发现32 %的中学生有心理不健康问题;2004年来,他对在河南、河北等省近70 所学校作的心理调查结果是:青少年中61 %情绪不良,55 %适应不良,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的学生比例达到了48 %。可见,青少年心理不健康比例相当高并在呈上升趋势,这些不健康心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外显行为主要表现为心理脆弱、意志薄弱、挫折耐受力差、情绪波动大,攻击行为、敌对行为时有发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缺乏自信、自卑、怯懦、狭隘、嫉妒、暴躁、孤僻、猜疑、抑郁等不良性格在不同学生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健康成长。

2、历史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丰富

历史阐释的是人类能动地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注重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博大精深。既宏观地展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又微观地显示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能让学生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在理解社会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树立科学而又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内容丰富深邃的教学资源,既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又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历史学科,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历史内容包罗万象,在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公民意识、现代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方面,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也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我们应精心挖掘历史教育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优秀历史人物的品质,滋润学生的心田,医治学生的心理疾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通过一系列史实得出: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浸润了辛酸血泪,铺满了挫折、艰难的历史,当然更显现了在挫折中各个阶级的探索抗争,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无不使民族遭受巨大挫折,蒙受空前灾难,但中国人民并未被挫折摧垮,而是发奋图强,奋勇前进。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让学生树立坚强意志、拥有博大胸怀。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坚毅刚强,理想元大,终于推翻了清朝,完成了革命的夙愿。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友谊,不是为学生宽阔胸怀、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吗?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林则徐“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于此事相始终”的时代责任感等等,都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好素材!

历史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更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使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得以完善与升华,最终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历史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分析

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使人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看待和思考问题,通过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逐步掌握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困难和挫折)。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暂时的,也是正常的,关键是用什么态度对待,退却和自卑是没有用的,必须冷静地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和办法。正确面对困难、认识挫折对于如今心理脆弱、耐挫力差的独生子女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药方,而历史老师就是开药方的“医生”。

1、“明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一个人有了坚定的远大理想和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确立的目标去奋斗和努力。

如在讲授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时,可以引用马克思在18359月从特利尔中学毕业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正是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使马克思能够忍受政治上的迫害和经济上的极度困难,历经40年写成煌煌巨著《资本论》,揭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的实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通过讲述让学生知道一个人不仅要立志,而且要把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祖国、人民利益联系起来考虑。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就不再会成为心理的重负。

2、“自信”教育——让学生说“我能行,我可以”,树立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健康,而情绪健康的特点之一是自信、乐观、有主见。从心理学和成才的角度来看,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超越挫折的内在动因。

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革命史时,学生认识到,虽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面对反动派的腥风血雨,革命队伍中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周恩来少年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美国的林肯数次议员落选仍不放弃终成美国著名总统,爱迪生在近千次失败后才发明了耐用灯丝……只有乐观、豁达、自信、不轻言放弃才是生活的强者。

3、“明理”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

心理健康的再一标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人受挫后攻击别人或者伤害自己甚或冷漠,这都是一种不尊重生命价值的表现。世界史也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如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颁布了《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构筑近代的法治社会,规定每个公民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强调每个人的平等地位。借此可以教育同学:尊重别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正如400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对历史的不断学习,丰富学生的智慧,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

4、“自强”教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历史课本中这类自强不息的例子俯拾即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不顾海波恶浪途程艰险,经历5次东渡失败后已双目失明,但他仍坚定不移,至65岁高龄时第6次东渡获得成功。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最后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了的心灵,即使面对国民党的子弹,他也毫不畏惧,战斗不息,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

总之,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历史课程教学的新的探索。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意义长远,而且更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智能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高级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      上海市初级中学历史学科基本要求(试用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3.      上海市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4.      林崇德、沃建中:《中学生心理导向》,科学出版社,1998年。

5.      赵灿东:《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2期。

6.      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教育研究》2002 年第1 期。

7.      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