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地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初中地理实践活动初探

摘要:新课程标准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了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地理实践活动在其学科课程中更具重要的价值。但在现实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却并不重视,针对此现象,本文简单论述了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并以三个具体的案例说明了如何利用学校、社区、社区外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

关键词:地理实践活动 活动案例 活动资源开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了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地理实践活动在其学科课程中更具重要的价值。

1.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1.1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学生通过活动可以亲身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丰富性、实用性,体会到地理就在生活中,不仅能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它比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的场所就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很多实践的内容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呈现,它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这一片土地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

1.2 有益于弥补地理课堂教学的不足

课堂教学是获取地理知识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但是单靠课堂教学肯定是不够的,因为课堂教学更似“纸上谈兵”,光有理论而无实战。以致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学生学了地理却不会观察地理事物,也不能用地理知识对各种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更不能用地学原理去分析、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地关系的问题。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就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这一不足,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去观察,并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同时因为是研究自己生活着、学习着,有着切身感受的地区比了解陌生地区更能产生一些共鸣,更有益于学习。

1.3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任何知识都源于实践,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在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恰好给予了学生更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经历,给予了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提升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并将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而且在小组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等。

但在现实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却并不重视,很多教师不愿、不敢、不会开展?

不愿:学业考考查点是以基础性知识为主,实践活动并未与此挂钩,学生无实践能力也可做题。同时地理课时安排本就捉襟见肘,因此很多教师认为与其费时费力组织活动,不如将时间用在课堂上传授课本知识来得直接而有效。不敢:怕学生出安全问题,因为与课堂教学相比较,实践活动显然增加了危险系数,由此教师也需投入更多的精力保障安全;怕家长不支持,除安全问题,在学业压力下,一些家长会觉得这太浪费学生精力,而这两点还有可能引发学校的反对。不会:很多教师不知如何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多数教师的中学生涯中,地理实践活动可能是一片空白,即使参加过的活动一般也都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而已,对自己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无任何借鉴意义。同时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关于地理实践活动的如何开展也着墨不多。

2.充分利用各类校内外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地理教材出发,积极思考及挖掘各类教育资源展现新课程的魅力,紧扣现实生活,依据学生生理、心理特征设计了各类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地理课充满生命活力。

2.1 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

学校是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除家庭以外所待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从校园开始,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寻找、发现身边的问题,探索、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更具操作性、可行性、安全性。以校园为舞台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更自由,教师指导更充分、安全更有保障,经费开支基本不用考虑。当然更为重要地是校园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资源。如结合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可设计“校园寻木”活动;结合环境污染和保护,可开展一次班级及家庭的垃圾处理方式调查活动;还可以利用教育局配套的地理监测设备开展一些地理观测活动,如运用风向仪、量雨器、噪声测量仪等测量风向、降雨量等。

案例1:“沙盘揭秘”活动

结合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第一节“地图的语言”的教学要求,通过观察校园沙盘模型,学会阅读地图,识别方位,并尝试绘制校园平面图,感受校园之美,树立爱校之情。

活动单

揭秘一:你知道沙盘中的校园比我们真实的校园缩小了多少倍吗?

揭秘二:通过沙盘你能找出校内的黄道婆陈列馆、医务室在哪里吗?

揭秘三:根据沙盘所示,你能说出上海植物园位于学校的那个方向吗?

揭秘四:请将沙盘上的校园与真实的校园进行对照,看看沙盘上有没有标注错误的地方?

终极考验:沙盘立体地呈现了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依据它再绘制一张校园的平面示意图吗?我们将在年级里评选出最佳平面图哦!

【案例启示】

n         活动的设计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六年级学生好奇、好动、表现欲强、敢于创新,但不够专注,不能经受挫折,缺少合作意识和责任感,逻辑思辨能力等较弱。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需要教师指导时间长、指导力度大,同时活动要贴近学生生活,要有趣味性。因此在本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地利用活动单指示学生活动,而活动单所设计的任务必须语言简洁明确,并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除适用于低年级学生外,活动单还适用于各类参与人数多,活动地点空间大,教师现场指导困难的实践活动中。

n         活动的设计须体现层次性。

案例中的5个任务,由易到难,从只需观察沙盘模型,到需要与实地的校园观察相结合,再到最后的自己设计平面图,挑战着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

n         活动的设计须关注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

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现在备受关注,而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以安排一些开放性的任务或者可供学生自由发挥的任务。如本案例中“最佳平面图的评选”,评选的标准除考虑科学性外,还可将学生的创意作为特色加分,保护及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其实在六年级新学期伊始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并未设置地理学科,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的喜好就是由这初始阶段的印象开始的,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趣味性,感受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地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切莫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造成“为考试而学地理,地理学习只要读读、背背、记记就行”的偏激的学习方式”。

2.2 积极挖掘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是学生活动最多,最为熟悉的生活空间,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周边的道路交通情况、河流、公园、工厂、建筑等等都可为地理实践活动所用,社区内的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还能成为活动指导力量的重要来源。在社区内开展活动又相对安全,因此它是引导学生脱离家长、老师的依附,独立迈入社会的重要一环。

案例2:调查身边的污染

结合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章第四节“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以及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集体调查、研究、访问等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组成小组,制定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调查本地环境污染的现状。

活动建议:

ü         开展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河流、居住地等环境污染情况;

ü         运用文献调查法,通过网络等媒体寻找污染现象;

ü         访谈法等了解身边的污染事件。

注意:调查形式不限,但必须是近三年内身边的污染事件。

第三阶段:资料汇总,成果展示。

活动建议:

ü         组内讨论,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及如何保护环境;

ü         分工合作,总结相关资料,撰写活动报告。

注意:活动报告为word文件,并制作配套ppt,图文并茂。

报告内容必须包含:污染情况、污染原因、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如何防治的措施等。

【案例启示】

n         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社区活动与校园内活动相比较更具开放性,此方案教师在六、七年级同时开展,通过对照实验发现,六年级学生主要运用网络搜集资料的方式完成报告,极少实地考察。而七年级学生大部分都采用了实地考察的方式,调查目标也更多样,有小区内的污染现象、附近河道的水质问题、附近厂区的污染问题、了解附近水厂工作流程等。调查方式也各不相同,除文献调查法外,还有运用访谈法采访小区居民,甚至还有小组采取了河流水样进行实验研究等。

n         活动的开展需要积极寻求学校支持。

案例中有一组学生想要去附近水厂参观,了解自来水的制作流程,凭借教师个人的力量很难实现,但在学校的帮助下问题解决了,这也是在社区内开展活动的一大优势。相对社区外,学校与社区内的各类机构相应都比较熟悉,当需要他们的专业帮助时也更容易实现,利于深入开展活动。同时教师还可寻找家长资源,运用一些家长的专业能力来开展活动或为活动提供帮助。笔者作为班主任在与家长的频繁接触中发现,现在家长除学习成绩外还希望孩子的各项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及提升,因此大部分家长对于这类活动的开展都比较支持。

n         活动的开展可以尝试与其他学科整合。

案例中有一个小组想对他们取得的水样进行简单的化学分析,但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化学实验,对如何开展实验无从下手,此时化学老师的介入能更有效地完成活动,最终这个小组在化学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三个实验“测定污水酸碱度、设计简易污水处理装置、检测自来水氯气成分”,不仅提升了研究的水平,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强,我们在思考及解决地理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各类知识综合思考。

2.3全面搜寻社区外资源

在比社区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学生将面对大量丰富的、可感知的、“鲜活”的地理知识,他们的各种实践活动能力将得到更为全面的、深入的锻炼,同时也能磨练他们的责任感和意志力,加深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案例3:镜头记录上海城市变迁

结合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章“地理景观”、七年级《上海乡土地理》的有关知识,通过实地观察外滩、城隍庙、思南路、武康路等地的地理景观,感受上海的沧桑变化,巩固地理景观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观点,了解上海地理位置优越的原因,加深对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激发热爱上海、建设上海、重现上海辉煌的豪情。

活动建议一【探寻万国建筑背后的故事】

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拥有很多风格各异的经典建筑,请亲自为它们拍一张照,并挑战一下下列问题吧!

1、你能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一下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的原因吗?

2、近年内关于上海外滩建筑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引起了一些讨论。多数人欣赏和赞叹上海外滩建筑群的古典美丽景观,但也有观点认为外滩建筑群应被视为中国近代耻辱史的象征。你的观点呢?

活动建议二【寻访昔日老城厢的痕迹】

请寻找以下这些地点:上海老街、豫园、大境路兴泰里、老城墙、四明公所,将它们记录在你的镜头中。这些地点并非集中在一起,有些相互之间需要几分钟的步行,所以建议你在活动前,先设计一个活动路线图。

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政建设和商业布局的改造,许多老城厢逐渐被拆除,改造后成为新的现代聚居区,同时“如何保护上海老城厢的文化”、“如何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等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活动建议三【感受老上海的味道——920之旅】

沿着公交920的行车路线,寻找这条线路周边的石库门、老洋房、老公寓,这些独具上海风情的建筑。

南丹路漕溪北路站:徐家汇这里的天主教堂、徐汇中学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筑。

淮海中路武康路站: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武康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请你先在网上了解一下这里有哪些名人故居,然后可选取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将它留在你的镜头中。

淮海中路思南路站:在思南路上寻找你最喜欢的一栋老洋房,请为它留个影,并简单阐述你喜欢的原因。还可步行至雁荡路寻找上海老公寓,如培文公寓等。

西藏南路站:在桃源路上寻找石库门,用相机拍下最能体现石库门中西合璧特点的影像。

【案例启示】

n         考察点教师先实践。

在学生不熟悉的环境中,在教师很难陪同的情况下,活动的安全性、有效性成为了活动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此类活动的开展除学生应该拥有一定的实践活动能力外,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案例中,教师给出了一个活动主题,学生可以自拟小课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点进行考察,但是初中生社会经验普遍缺乏,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确立课题,免走弯路,教师还是给出了三个活动建议,这些活动地点都是经过教师事前踩点,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考察点。

n         活动前案例来示范。

在活动的前期准备阶段,建议教师还可采取案例示范的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在师生共同对学生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最终使学生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能够获得更感性的认识。案例的来源需要教师在每一次的实践活动后,关注对学生案例的搜集和整理,选取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案例运用在之后的活动指导中。

n         活动中师生勤交流。

学生的活动计划需采取面议的方式,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将计划细化,并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在报告的总结阶段,也需教师的面议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梳理考察资料。虽然教师所耗时间较长,但是更有针对性,活动的质量更有保证。一个详细而明确的计划,能够规范以及约束学生的考察过程,避免出现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甚者演变成一次外出游玩活动。

n         活动后报告共分享。

活动后的交流切忌流于学生流水式的汇报,而是需要教师事先仔细研究学生的汇报材料,从中寻找他们之间的关联点,用一根主线串起这些汇报,或者将汇报材料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分课时进行交流。除此之外,教师还需细细挖掘学生报告中的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3.反思与展望

就笔者开展实践活动的经验而言,觉得活动开展中最大的困难是教师的有效指导。而如何提升指导能力,我觉得要做到“四多”——多看、多学、多练、多思。多看相关的书籍及文章,多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多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从活动的策划、实施、到最后的总结阶段教师都需多思考。就多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而言,我的感受是除地理活动外,还可积极参与学校德育类、科技类、文史类等各类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在这类活动的开展中,不仅教师的指导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将得到加强,而他们在地理的实践活动中就可能发挥领头羊的带动作用。

当然活动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即学校的大力支持。在二期课改理念的指引下,绝大部分的学校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十分重视,学校不仅支持而且非常鼓励教师开展此类活动。但就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笔者建议活动内容可一方面可与学校的特色相结合,在学校的特色项目中寻找与学科的结合点;另一方面也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这样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才更易深入和持久。

总之,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努力实现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让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摩登城市的美丽,了解地方文化的瑰丽,感叹现代科技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理,让地理课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味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8月第一版

[2]张华娟 “综合实践,因活动而美” 《科技风》2010年第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