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信息科技
注重概念理解的引导式教学实践探索

注重概念理解的引导式教学实践探索

——《数值信息的加工》课例分析

 

徐汇区教育学院       

 

新技术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跟随模仿,一种是自主探索。通常,对于软件操作方面的新技术,我们会采用教师演示的方式,通过屏幕广播,让学生看到教师是如何在软件中操作的。但笔者认为,信息科技课教给学生操作不是教学的目的,软件大同小异,也可能大相径庭,使用的方法和步骤就不可能完全一样,演示给学生看,学生掌握了,也只是掌握了一种或一类软件的操作方法。软件的更新是非常快的,普通用户只能跟随软件更新换代的步伐,而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具有面向未来的信息时代的适应能力的,是具备信息意识的学习能力的,学生只有掌握了信息科技的方法,才能在今后有自主发展的能力。

所以,笔者一直尝试实践一种抛开传统的教师演示的教学方法,以引导为教学手段,注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淡化操作步骤,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普适性的通用操作方法,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信息科技能力,培育信息意识的素养。以下为笔者实践此教学思想的区及公开课课例。

一、教材分析:

在本课之前,学生以“学习压力调查”为主题的项目活动已经完成了问卷设计、数据回收(95份)、表格美化、数值计算等步骤。本课重点在于对数据的整理。原始的问卷数据是杂乱无章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公式计算及函数计算,但未经整理的数据会给他们的计算带来困难,数据的整理在EXCEL中也是非常基础和常用的功能;同时,数据的计算必须与数据的整理综合运用,才能够实现数据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初中的学习生活到了第二学期,已经感受到了初中与小学的不同,也逐步体会到了学习的压力,所以,学习压力是他们都感兴趣的话题,对于研究学习压力有主观的意愿。前期已经聚集全班智慧设计了关于学习压力的问卷,但对如何分析问卷数据尚无实践。

三、设计思路:

EXCEL与现代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作中的各类表格、家庭的开销等等都会用到EXCEL。就学生的学来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新方法更易于被掌握,所以针对本章的学习,设计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在强烈的研究意愿中学习的项目化学习方式。本课是项目第四阶段“制作表格,数据分析”的第三课时,问卷答卷已经累积了一定的数量,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也掌握了公式计算与函数计算的方法,在本课中学会将数据进行整理之后,学生就可以对问卷的数据进行更加具体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排序、分类汇总及筛选的功能;

2)使用排序、分类汇总及筛选功能整理数据。

2.过程与方法:

在项目化学习中,围绕研究和解决问题,运用排序、分类汇总及筛选等功能对问卷的数值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项目化学习中逐步建立起将信息化技术为我所用的意识;

2)能综合数据的整理和计算方法,合理地选取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排序、分类汇总及筛选功能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综合数据的整理和计算方法,合理地选取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演示文稿、问卷原始数据等

五、教学过程:

1.提出任务

针对本课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排序、分类汇总和筛选,基于前期学生问卷回收的真实数据,教师设计了三个与之相对应的任务:“统计调查表中六年级学生的人数”、“统计调查表中各年级学生的人数”、“挑出六年级学生中觉得学习压力‘非常大’的学生”。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需要学生动用知识储备,开动脑筋。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尝试的方法通常是手工统计,个别学生会想到利用查找功能,在查找界面中有计数;第二个问题,学生会很快地利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学到的排序功能;第三个问题,学生会结合解决前两个问题时学到的排序和分类汇总功能。学生在初期尝试时想到的方法,都可以完成任务,但是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2.分析问题

由于任务限时,学生们发现对于有限的时间来说,任务量大且烦。比如第一个问题中,六年级学生分散在表格中的各行,对于95份问卷的数据统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且手工统计容易出错,这里的问题在于表格是无序的,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让表格变成有序的,使六年级的问卷数据在一起。

第二个问题中,学生已经利用解决第一个问题用到的排序,但是统计时要对每个年级分别统计,工作量大,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化繁为简。

第三个问题中,学生可以利用解决第一、第二个问题的方法,通过排序和分类汇总,让六年级学习压力非常大的数据排列在一起,却不能隐藏无关信息。

分析了学生在尝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非常期待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迁移类比

笔者将各问题的解决方法迁移类比到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学习细节。比如,如何让无序变得有序,教师用了学生早操和进机房时的排队,请学生说说这两种排队的异同。学生讨论后得出,相同的是排队的人,不同在于排队的方法,早操按身高从高到矮排队,进机房时排队按学号从小到大排队,排队的规律和顺序是不同的。

1  排序的知识迁移与类比

再如,如何化繁为简,教师又以体育课分组为例,将学生按选择的体育项目分类并排队,就能很快得出每一类的人数。学生总结出这是按活动进行分类并统计人数。

2  分类汇总的知识迁移与类比

又如,如何显示所需信息,隐藏其他信息,教师以“火锅神器”漏勺为例,漏勺的作用就是留下所需食物,将汤保留在锅中,并给全班做了一个“班级大漏勺”的游戏,先后出示三个限定条件“女生”、“学号为奇数的同学”、“学号尾数是27的男生”,符合条件的学生起立,不符合的坐下,学生在游戏中直观地体验了筛选的功能,并总结出筛选需要限定条件。

4.观察界面

在学生总结出这些概念之后,教师出示一张EXCEL中排序、分类汇总及筛选对话框的截图,将学生总结的概念再迁移回排序这个概念,引导学生在对话框中找到相对应的部分,如在排序中,规律对应关键字,顺序对应次序,在分类汇总中按活动分类对应汇总字段,统计人数就是汇总方式,在筛选中,限定条件对应勾选的项目。

3  观察排序对话框

4  观察分类汇总对话框

5  观察筛选界面

5.自主探索

学生在找到生活实例和软件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后,操作就变得非常容易,因为他们通过迁移和类比,理解了新学的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操作方法的运用会比通过模仿教师演示习得的更能够化为己用。

6.尝试总结

学生理解了概念,教师的教学成功了一半,学生掌握了操作方法,这还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学生能够自己总结,才代表他真正掌握了知识,能够运用。所以,在学生理解、分析并实际操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启发学生用一句话描述三个知识点的概念,学生在尝试后总结出排序是“将数值信息,按关键字以一定的次序(升序或降序)排列的过程”;分类汇总是“对已排序的数值信息,按分类字段分别进行汇总”;筛选是“根据限定条件拣选出所需的数值信息”。

7.概念梳理

在结束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之前,教师用本学年一以贯之的思维导图方式帮助学生及时梳理各知识点,巩固知识的同时,学生对数值信息的加工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

6  “数值信息的加工”思维导图

六、后续思考:

这堂课的实践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在没有教师演示的情况下,通过任务引导,将知识迁移类比,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知识,并自主探索出了新技术的使用方法,更是能够尝试总结所学的概念,为学生挖掘自主学习能力埋下了一颗种子。

 

 

参考文献:

[1]常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之我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255-257

[2]尹晔莉.信息科技教育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6):56-58

[3]李宏飞.信息素养概念比较及培养[J].现代科技,2006(8):179-180

[4]苗立才.用心探究信息科技教学规律[J].当代教育科学,2011(18):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