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小学教研活动记录 > 特殊教育
小学等第制评价改革背景下

目前,上海市正在全面铺开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等第制评价改革,各级教育部门也先后出台了相应的工作意见和评价指南,要求基层学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课程特点和本校特色的评价方案。在这一政策的推行过程中,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业评价一直存在诸多困难。

一、当前随班就读学生等第制评价面临的问题

1. 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

教育部 2011年发布的《残疾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中指出“教师要在教学评价方面关注残疾学生的特殊学习需要”“科研部门要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然而,目前在已有的随班就读学生学业评价上,我国仍缺乏一个针对融合教育环境中随班就读学生的具体而有操作性指导意义的学业评价标准,大多数学校仍采取普通学生的学业内容和标准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评价。因此,难以达到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这样的做法使得随班就读学生在各种评价中始终处在非常低的水平。长期的消极评价不仅难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反而伤害了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产生恶性循环,与评价应有的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背道而驰。

2. 如何平衡评价的三个维度

评价不再是单纯地判断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全方位的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普通学生而言,这三个维度的比重可能是相等的,但对随班就读学生来说,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方面客观存在一定的落后,他们在学业成果的表现上往往很难提升。那么,如何将随班就读学生的特点融入到等第制评价中,使随班就读学生既不要游离于整体的评价体系外,又有自身独特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呢?小学教师在评价随班就读学生时,应更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果,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上述两个问题对进一步优化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等第制评价提出了要求。首先,教师需要设计一套适合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体系,调整以往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其次,对随班就读学生来说,过程性评价重要于结果性评价,我们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上。

二、针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数学学业评价的原则

1. 符合随班就读学生的特点

针对我国随班就读学业评估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的随班就读学校在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采取与普通学生一样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大部分以纸笔测验为主,并且采取与普通学生一样的评价标准,从而容易使得评价结果显示大多数随班就读学生对于大部分评价内容均不能掌握,而且教师也很难获知学生真正的学业水平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补救教学。同时,大多数随班就读学校的教师也认为,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采用和普通学生一致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并不合理,而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水平和内容对评价内容和标准都进行调整。因此,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应在普通学生评价框架的基础上,从目标、内容、观察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

2. 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我们现在对小学阶段学生进行的评价,主要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拨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让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对随班就读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他们在认知上本来就比普通学生有困难,根本谈不上甄别和选拔,但他们愿意融入集体,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参与数学的学习。所以对他们的评价,除了要找出知识点的缺失外,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习惯。由于随班就读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所呈现的学习结果往往与普通学生相去甚远。相对于普通学生,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的评价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数学学习的评价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精神、行为习惯、思维品质、合作精神、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向预期目标或新的目标奋发进取。

3. 发挥评价的各项功能

已有研究表明:轻度智力残疾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滞后,不善于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数与运算方面,有一定的数与运算能力,经过练习可达到中等以下学生的水平;方程与代数方面,基础薄弱,难以转变思维方式建立方程概念;图形与几何方面,能够分辨简单几何图形、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但应用能力较差,易混淆几何概念;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方面,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计数,但难以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缺乏综合应用能力。

可见,随班就读学生数学学业能力总体水平较低,但四个模块又不尽相同。我们应当根据评价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分项评价,用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明确、有针对性地反馈评价结果。根据对评价结果的数据分析,看到每个学生在不同模块的优势和不足,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通过改进教学、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给予学生有效建议和精准指导,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具体评价内容要根据评价目标进行细分,评价指标和标准要根据评价项目分别制定;评价方式可以多元化,时刻让学生意识到“我非常棒,只要再努把力就能达到下一个目标”,凸显评价的激励功能。

三、随班就读学生数学学业评价的调整实施

1. 目标的调整

针对随班就读学生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等第制评价,首先要调整的就是课程目标和评价目标。以“数与运算”模块为例,课程目标和评价目标都需要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情况略加调整,适当降低认知难度和要求,表1呈现了在小学数学“数与运算”模块中,尝试调整后的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目标、评价目标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对比。

1 调整后的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目标、评价目标与普通学生的对比

 

普通学生

随班就读学生

课程目标

学习自然数、分数、小数、正负数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四则运算;重视口算、学会笔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个性化;开始引入计算器;认识年、月、日和重量单位;学习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自然数、分数、小数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四则运算;重视口算、学会简单笔算和估算;开始引入计算器;认识年、月、日和重量单位;学习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数量关系;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目标

了解十进制的形成与发展,知道十进制计数法;认识自然数、小数,了解分数、负数的含义,会读写,会比较自然数、小数、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理解加与减、乘与除的运算意义;会进行自然数、小数的四则运算,会进行简单的口算和估算,会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和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运算;懂得运算律,知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并能加以应用。

知道十进制计数法;认识自然数、小数,初步了解分数的含义,会读写,会比较自然数、小数、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知道加与减、乘与除的运算意义;会进行百以内自然数的四则运算,会进行简单的口算和估算,会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和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运算;知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并能加以应用。

 

2、观察点的调整

研究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除了学业成果的内容外,更要重视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评价内容,梳理哪些学习兴趣和习惯适用于随班就读学生。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特点,适当拓展评价内容,并设计相应的观察点,以便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表2给以学习兴趣维度为例,呈现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观察点与普通学生之间对比。

2 调整后的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观察点与普通学生的对比

评价

维度

评价

内容

观察点示例

普通学生

随班就读学生

学习兴趣

活动

兴趣

*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情况。

*在课堂学习中乐于实践,自主操作、自主参与活动的情况。

*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情况。

*在课堂学习中乐于实践,能在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自主操作、积极参与活动的情况。

阅读

(听读)

兴趣

通过阅读初步体会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的情况。

通过教师讲述,初步体会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的情况。

探究

(提问)兴趣

在利用图形探究分数的过程中,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的情况。

在利用图形探究分数的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提出相关问题的情况。

《评价指南(低年段)》中建议,数与运算模块的学习兴趣内容包含活动兴趣和阅读兴趣。针对随班就读学生识字量少的特点,我认为可以将阅读兴趣拓展为听读或跟读兴趣。通过观察学生在听读或跟读过程中,能否获取材料内的相关数学信息,了解数学故事等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在具体实施中,主要对观察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数与运算”中的分数学习为例,多数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弱,在课堂学习中,需要老师或同伴提供相应的帮助。随班就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比普通学生弱很多,较难独立完成阅读的任务,需要教师的支持和辅助。如果学生能够认真听教师讲述,初步体会数的发展来源于生活实际,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操作学具,且能在讲述或学具操作过程中提出和分数有关的疑问,那么在分数这一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维度中就能够得到较高的评价。

3. 调整后的效果

基于上述调整,教师在个别随班就读学生基于上述调整后的评价方式开展了数学学业评价的试点。所选取的课程内容如下:

“几分之一”是上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小学阶段数的认识的内容之一。分数的认识是分数运算的基础,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所作的必要准备。

评价活动在课堂中进行。开始前,教师鼓励学生操作学具帮助解题,点明评价内容。完成学习单后,教师指导学生依据评价单的要求进行自评,然后师评,帮助学生对自身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引导改善下一次的学习活动。具体评价单见表3

3随班就读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评价表

请根据本节课表现进行评价,如符合则在(  )内打“☆”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活动兴趣

1、能借助学具认识1/3,1/41/5

  

自评

2、能通过折叠图形判断是否平均分。

  

3、能通过涂色和画圈来表示分数。

  

交流习惯

1、能大声读出分数。

  

师评

2、能说出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

  

 

参加试点的三个随班就读学生,活动兴趣方面表现较好,都能得到A;交流习惯中,有一人对分数各部分名称记忆困难,需要教师提醒,两人较难独立、完整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评价分别为ABC,而三人这节课的综合评价是AAB。不论是学生本人还是家长,面对这样的评价结果都是比较满意的。三个学生都能保持对动手操作的兴趣,继而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一直喜欢学具的使用。老师和家长也从评价单中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能在课后或家庭中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训练。

四、总结与反思

虽然随班就读学生在智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大部分随班就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正常,所有随班就读学生都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和普通学生一起正常上课活动。因此,在小学阶段全面实行等第制评价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不能独立于普通学生之外。评价调整试图根据随读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避免教师的主观臆测,通过日常观察、过程记录、书面测试和作业等资料积累,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随读生在不同发展领域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习惯,通过观察学生活动、作业、测验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业习惯、学业成果等。相较于普通学生的等第制评价,随读生的评价应调低要求,改变方式,让他们在付出和普通学生相同努力的情况下,获得和普通学生相同的评价,有得到高等第的可能,用调整后的指标体系对随班就读学生数学学业评价进行校正。

    在小学阶段当前的课程-教学-评价改革中,针对随班就读学生,注重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兴趣的激发要比单纯的成绩更为重要。通过等第制评价在评价标准、观察指标、实施方法等方面的一些适应性调整,能够使面向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获得与普通学生等第制评价的一定校正与融合,更好地发挥评价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激励作用和学习诊断作用,让随班就读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积极的学习心态,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小学中高年段数学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2016 092

[2] 于素红.上海市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 3-9

[3] 张依娜.随班就读轻度智力残疾学生数学学业能力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雷雨田.上海市小学随班就读智力残疾学生数学学业评价标准调整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