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体育
浅析上海市青少年“体教结合”足球培养模式

浅析上海市青少年“体教结合”足球培养模式

    上海市南洋中学       王章恺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总结上海青少年足球培养模式的缺点以及传统理念的局限。通过有效的途径为青少年足球训练成功模式的探索提供新思路;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访谈法。对有关文献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访谈与个别球员和教练员进行了交流。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 “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存在片面性,机制不够完善。2.各学校与俱乐部足球文化大量的缺失导致足球氛围不浓厚。3.教练员与教师的培训机制不科学,导致青少年的训练质量降低。4.教练员、教师与队员对足球的理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最后得出结论:1.我国青少年足球培养不能脱离教育;2.如何实现“体”与“教”的真正结合是工作的重点与核心;3.青少年足球培养要全方位地发展球员的各方面素质。

关键词:校园足球;体教结合; 培养模式

1.研究目的

中国足球的惨痛教训已使每个人铭记于心。除了一些体制上的原因外,在青少年培养的环节上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与亚洲足球强国日本的对比,揭示中国青少年足球培养的不足之处和传统足球理念所带来的弊端。通过对上海市青少年足球开展现状的调查(足球俱乐部、足球传统学校、校园足球联盟学校),找出目前上海青少年足球培养存在的问题。尊重青少年成长的自然规律,创造良好的学训环境,通过“体教结合”之路,为青少年足球训练成功模式的探索提供新思路;

2. 研究对象:上海部分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上海足球传统学校、上海部分校园足球联盟校

3.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了近几年国内关于我国青少年足球发展、体教结合等相关资料以及一些新政策,并结合上海青少年足球培养的具体情况,分析目前上海青少年足球的训练模式。

2.2对比分析法:将日本培养模式与我国青少年足球培养模式进行对比。

2.3访谈法:访问了足球俱乐部、足球传统学校以及徐汇区校园足球联盟学校的个别学生、教师和教练,通过一线教师和教练员的反馈,总结问题并解决问题。

4.结果与分析

4.1青少年足球训练体教结合的内涵和提出依据   

4.1.1体教结合的内涵

宏观层面的“体”指体育管理部门。“教”指教育部门。“体教结合”是针对各级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而言的,为了竞技体育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以共同的目标为导向,实行两部门之间的结合;中观层面的“体”指竞技运动。“教”指各类学校。“体教结合”主要是针对各级学校而言的;微观层面的“体”指运动训练。“教”指文化课学习。“体教结合”是针对运动员个体而言的,即运动员在接受训练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总之“体教结合”是在新时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而构建的和谐体系[1]

4.1.2体教结合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足球运动以举国体制为主导,虽然高度集中化的体制为中国足球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没有融入教育大环境最终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陷。因此,足球在摒弃了“举国体制”之后,为了寻找成功的后备人才发展模式,体育部门开始与教育部门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于是,“体教结合”的提法与实践应运而生了。上海则作为中国足球发展的重点城市,也决心走“体教结合”之路,培养新时期下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

4.2传统青少年足球发展模式的缺陷

4.2.1足球俱乐部培养方式的弊端

足球运动队基本以俱乐部的形式独立存在,走上了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道路。足球俱乐部的梯队也随之建立,使得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渐渐趋于多元化。但由于中国足球职业化较晚,没有丰富的经验,导致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不完善,机制和系统不健全,使得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受到了阻碍。一方面,我国俱乐部梯队的运动员们基本脱离了文化教育的环境,每天都以训练为主,重视技能的培养,完全忽略了智能和心理上的教育。另一方面,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运动员出路单一。由于运动员长期生活在集中制的训练环境中,与外界接触较少,再加上文化知识的薄弱,在极具竞争力的梯队环境中,只要被淘汰出局的年轻队员基本上得不到良好的后续保障,最后导致一无所成。

4.2.2足球学校的局限性

足球学校曾风靡全国,最多数量曾达到2000多所。但随着中国足球大环境的影响,目前仅存的足球学校寥寥无几。足球学校一般由个人或集体出资兴办,以专业足球训练为主,自设文化课学习。在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上实行聘任制,运动员通过一定的考核,交纳一定学费后进去学校进行学习与训练。然而足球学校毕竟是商业化的产物,一些投资者一味地追求短期的、表面上的利益,忽略了对青少年后备人才长期培养的良性循环。虽然足球学校表面上打着体教结合的旗帜,开设各种文化课,但实质上还是忽略了教育问题,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学训矛盾”,形成了一种虚伪性的体教结合。另外,足球学校昂贵的学费也是局限其长期发展重要原因。足球学校年收费一般都在万元以上 [2]

其实从总体上看,俱乐部模式与足球学校模式的缺陷如出一辙,还是没有摆脱举国体制下陈旧、传统的青少年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如何探索青少年足球体教结合的成功模式则是目前足球工作者们的重中之重。

4.3从体教结合角度分析日本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日本青少年足球的培养更注重学校和家庭的环境因素,不提倡脱离教育的集中制训练方式。教育是足球发展的根本,是青少年培养的基石。脱离了教育,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必定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4.3.1日本青少年足球培养模式

日本采用的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叫作“足球俱乐部训练中心制度”。此制度共有4级,从下至上分别为“地区训练中心”(覆盖全国,相当我国的一般城市和地区),“都道府县训练中心”(47个,相当我国的中央直辖市和省),地域训练中心(关东、关西、四国、九洲等9个,相当我国华东、华南、西北等)和由日本足球协会直接主办管理的国家训练中心[3]。在训练中心制度的运作下,日本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还坚持走着体教结合的道路。正因为有着科学化的体制和领先化的理念,促使日本足球一跃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4.3.2日本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梯队体教结合情况

与我国不同的是日本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梯队的训练采取的是“走训制”,球员基本上都分布在俱乐部附近的各个学校中,让青少年球员们参与正规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他们平时在学校上课,每天下午放学后到俱乐部接受专业训练,除比赛期间外不影响运动员文化课的学习,采取的是“体教结合”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球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从而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4.3.3日本足球学校和业余足球俱乐部体教结合情况

学校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整个日本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部分。日本中、小学校开展足球运动一般都是以业余足球俱乐部的形式进行的,每所学校基本上都有业余足球俱乐部。各学校业余足球俱乐部每周训练24次,训练主要采取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目的就是培养青少年对足球的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掌握足球运动的各种基本技术,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去体会足球运动的乐趣[4]。同时,文化课的学习对球员来说,与足球训练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即便是没能进入职业俱乐部梯队的球员,同样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进行文化课学习,继而考取大学。这种培养方式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促进青少年球员的全方面发展。

4.4体教结合模式在上海青少年足球发展中的现状

4.4.1青少年足球俱乐部

青少年足球俱乐部是指民营的业余足球俱乐部。上海以幸运星足球俱乐部与根宝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为首,在加上各个区与个别业余足球俱乐部合作形成了俱乐部进学校的机制。俱乐部的球员一周练56次,相对专业,但对学习的重视较少。通过与个别俱乐部教练交流后得知其实这些俱乐部还是走以前的那条老路,所谓的俱乐部进学校,体教结合也都是片面性的,队员还是以踢球为主,学校学习始终是对足球训练的一种补充。

4.4.2足球传统学校

所谓的足球传统学校是指全日制的,以足球项目为学校特色,并不断传承的上海市公立中学。张楠的《上海市中学男子足球传统项目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6]中了解到上海市有精文中学、大同中学、南洋中学等9所男子足球传统学校;共9支中学足球队,11支高中足球队,总计20支足球运动队;246名注册运动员,133名未注册运动员,总计379名足球运动员。此9所中学的足球运动队都以体教结合的模式进行培养,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同时每天腾出1个多小时进行足球训练。除了个别学校外,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基本与正常学生没有区别,但由于长期从事足球训练,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出路则基本呈“金字塔”状,越往上走,出口就越窄,而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机会也不像从初中升入高中那样轻而易举。

4.4.3校园足球联盟学校

校园足球联盟由上海部分大、中、小学及其所在区县教育局和体育局自愿结盟组成的,致力于青少年足球人才“一条龙”培养的非盈利性社会团体。联盟旨在建立健康科学的“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扩大校园足球人口,夯实校园足球基础。联盟中目前共有百余所学校,每所学校都有自己足球校队,每周定期训练,每年参加联盟组织的比赛,运动员都与学校的学生一样每天参与正常的文化课学习,只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校园足球联盟的建立是实现“体”与“教”真正结合的一个开始。

4.5体教结合模式在上海青少年足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5.1体教结合的片面性

目前许多人都误把体教结合理解为是借教育的外衣为运动员提供一种补偿机制。教育单纯是为了解决运动员们的文化课教学问题、学历问题以及退役或淘汰之后的就业问题,而没有真正地理解“结合”两个字的根本含义。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运动员接受着一种片面性的教育,缺少思想教育、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引导,最后导致运动员们接受的文化课知识根本不能帮助其提高足球运动水平,又或者接受的文化课知识对退役或淘汰的运动员之后的二次就业根本没有直接相关的帮助。因此,失去了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体教结合的真正意义。

4.5.2足球文化的缺失

在一些足球发达国家,他们把足球作为本国的一种文化和精神去推广和发展。足球已经不仅仅是一项运动,而是作为一种传承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而存在。特别在欧洲,他们的足球文化根深蒂固,每个人都热衷于足球运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崇拜的球星,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足球文化的熏陶,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而言,足球已经成了一种教育体系影响着他们的一生。中国足球起步较晚,其发展的方向与正确道路背道而驰,所以足球文化更无从说起。中国球员在技战术方面的不足外,在比赛中更缺少一种顽强拼搏,奋勇向前,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可能就是中国足球文化的弊端所造成的。

4.5.3足球理念的谬解

对于青少年来说,足球最初的诠释就是“快乐”。我国青少年足球培养模式过于死板,按部就班地根据传统模式提早步入过于成人化的训练,完全忽略了孩子们的天性。通过采访10位曾接受过专业训练,拥有10年球龄以上的运动员得知:由于机械式的训练模式完全抹杀了他们对足球的兴趣。可以用三个词语总结他们足球训练的过程,热爱——冷淡——逃避。他们失去了从事足球运动的初衷,对最初拥有的足球梦想感到疑惑,最终失去对目标的执着,对梦想的追求。

5.结论与建议

5.1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根据我国青少年足球培养的实际情况,从足球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我国应该大力普及大众足球,提高我国足球人口,而青少年则是此群体的核心,学校则是此群体的主要载体,校园足球是未来青少年足球培养的主力军。

5.2要体现出“体育”与“教育”的真正结合,使体育回归教育的本源。通过教育和体育并行来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5.3 要建立足球文化概念,把足球做成国人的一种精神,为孩子们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足球精神,并通过教师、教练的言行,借助课本、和媒体平台,让孩子们知道从事足球运动除了学好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5.4足球训练应该遵循现代教育学的理念,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培养。在足球训练中,教练员应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一个放松,惬意的训练环境,使孩子们自由发展,自然地引导孩子们向职业足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婕 陈志伟. “体教结合”的内涵解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2]刘静春,车九菊. 对足球学校发展的思考[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4).

[3] 徐金山,陈效科,金嘉燕. 对日本青少年足球发展进程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2,(5).

[4]余家红. 中日两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比较研究[D]. 西安体育学院: 西安体育学院,2010.

[5]和钰洲. 上海市足球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分析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4).

[6]张楠. 上海市中学男子足球传统项目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2010.

[7]唐凤成,闫松.浅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础训练[J].辽宁师专学报,2003,5(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