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劳技
让劳技课更贴近学生——浅谈劳技课的实用型教学

让劳技课更贴近学生——浅谈劳技课的实用型教学

夏俊

《劳动技术》课作为一门高中阶段的基础性课程(即俗称的必修课),其课程特点相较于大家熟悉的语文、数学等基础性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技术性课程,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的课程。

现在的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劳技课,其实也是一样的。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觉得劳技课是有趣、更是有用的,那样,就能对现在的课堂情况产生扭转。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如果觉得课程是有用的、有趣的,那么任课教师相应的也会提高上课积极性。学生和教师都有了积极性,那么课程的地位和影响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那么,如何将劳技课开设的更有趣、更有用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将劳技课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这门技术性课程中所学到的技术能有用武之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笔者经过多年的劳技课教学和研究发现,将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开设贴近生活、实用有趣的实践课程,让实践教学不再流于形式

劳技课的实践环节因为涉及到需要使用专用教室、需配备实验设备、需要购买实践材料等诸多因素的牵制,开设实践教学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理论教学。然而,劳技课作为一门技术性课程,实践环节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意义甚至远大于理论教学环节。有鉴于此,部分学校的确也进行的实践教学,但往往流于形式。例如在市面上购买一些简单的拼装套材或是购买一些劳技配套材料,让学生看着说明书自己组装。这样的实践课程虽说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有一点作用,不过距离实践课程应有的目标相去甚远。

学生的实践环节同样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答疑解惑。学生的自身能力各有不同,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难度,不过对于另一部分同学来说,可能就有很大的困难了。加之劳技课的配套实践材料往往也只是用来说明理论课的原理的一些简单作品,并没有什么实用性可言,学生对其展开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大大减弱。

教材上还有一些实践内容,虽有实用性,然而其制作和准备的过程相当的繁琐。这类课程内容虽好,但是不一定适合在一般的学校内开展。

例如劳技作品中最经典的学生作品非小铁锤(图1)莫属。小小一把铁锤,集合了钳工中的大部分常用技能,的确是堪称经典。不过,小铁锤的制作过程较长,且需要连续作业,因此,只适合在劳技中心等集中教学场所开展,并不适合普通的每周一课时的分散教学方式。此外,小铁锤的制作课前准备工作量极大,而一般学校又没有专职的劳技实验员,依靠任课老师单独进行课前准备也比较困难。

图1

如果学生的实践内容既能够贴近生活,又能够避免上述的问题,那就是比较理想的了。大家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半成品或者散件来作为劳技课的实践作品,对于能亲手制作一款既实用,又不是太费力的作品而言,学生的兴趣也大增。只要学生有兴趣了,学生便会自发的去研究相关的知识。

例如充电宝就是一个不错的实践作品(图2)。由于充电宝的制作可分为若干个模块,比如控制板的焊接、电池部分的焊接、电源及指示灯的装配、外壳的装配等多个模块,因此也可以非常灵活的拆成多干个课时来完成作品。此类作品一般以套材为主,课前准备工作也较简单,任课教师一个人便可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

图2

(二)利用其他课程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劳技课上的一些理论,优化劳技课教学的同时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阶段的劳技课课程内容设置上,有许多内容是非常贴近高中物理课的内容的。这就使得许多老师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多余的,而且教学生省略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或者弱化了这部分内容。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任何一门课的课程设计和编排都是有一定连贯性的,之所以把劳技课和物理课设制成两门课程,那是因为这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如果任课教师擅自删减或弱化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有可能就会造成学生知识不连贯、知识体系不完整的问题。

其实,笔者认为这部分跟物理课内容贴近的课程,正是我们劳技课课程教学的突破点。众所周知,物理课作为一门高考科目,在学校里和学生的心目中是有着很高地位的一门课,因此,物理课的教学效果也要远好于劳技课。因此,我们在劳技课教学过程中,不妨利用好这一差异,让物理课为我们所用,利用学生在物理课上打好的基础,将其应用到劳技课教学中去。

比如高一年级讲到传动这一部分,会讲到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以及组合传动等知识。我们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可以有意的讲这部分内容安排在高一物理圆周运动章节讲完以后再讲。这样,学生就已经掌握了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算法,我们在劳技课上就不用再费口舌去解释这些知识点了,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释各种传动机构它们的传动原理。在举例上,也可以建立更为贴近物理课的模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如此一来,不但提高了劳技课的教学效果,节省了课时,同时也促进了物理课的学习,让学生觉得物理课在实际生活中也是有用的,让学生学习物理也更有兴趣。

又如在高二电工电子部分,欧姆定律即是物理课电学内容的核心,也是劳技课电路分析部分的核心内容。既然核心内容相同,何不让他们融会贯通呢?同样的定律,物理课立足于理论模型,一般都将实验建立在理想状态下,这就会让学生产生疑问,实际中是怎么回事呢?那么,就让立足于生活实际的劳技课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劳技课上同样可以通过实验来演示许多现象,然而所用的负载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物理课上的物理模型同样成立,又或者有些许差异,并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如此一来,劳技课和物理课便可以相辅相成,物理课作为劳技课的基础,而劳技课又能作为物理课的补充,即优化了劳技课的课堂教学,也促进了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劳技课去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将生活作为劳技课的实践环节

劳技课作为一本技术性课程,自然不可能脱离生活。不过,上海现行的《劳动技术》课程的内容大都以工业生产为教学背景,跟学生的距离较远。学生需要经过工厂实践环节后,才能对教材上的内容能有所理解。但是,处于安全考虑,很少有学校能够安排学生进行工厂实践,这也使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难以理解,而且会觉得与己无关。

此外,对于工业生产来说,绝大部分的教师也没有工业生产的背景知识和体验,因此,教师在这方面的认知程度在某些方面来说,跟学生是相同的,这就很自然的给教学带来了不少难度。

其实,只要善于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在工业上应用的技术,在我们身边同样存在,有些是完全相同,有些则是变换了一种形式,然而其原理是完全相同的。

比如在高一年级基本机械理论部分会讲到齿轮传动,教材上的教学背景是工厂里面的大型机器运转(图3),其动力输出需要通过齿轮的减速来达到增加起扭力的作用。然而,工厂里面的大型机器学生怎么可能见过?其内部的齿轮传动部分更是不可能一见。学生仅仅只能够通过书上的几张照片来大致猜测其内部结构和工作方式。

图3

也有些教材上使用了轿车的减速器做了实例来讲述这一原理。轿车相比于大型机器,稍微贴近一点我们的生活,然而轿车的减速器又有多少人亲眼见过?

那有没有什么东西即是学生能接触到的,又是能解释齿轮传动的原理的呢?通过对学生课余活动以及百货商店玩具柜台的观察发现,四驱车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图4、5)。四驱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甚至相当一部分的男同学家里都会有一辆多几辆四驱车。我们通过对四驱车的拆解,来解释齿轮传动的原理,这就相当贴近学生的生活了,学生也可以亲自组装一套齿轮传动机构。通过开展四驱车比赛,更能让学生对不同齿轮构成的传动机构的特点有了感性认识,学生的课余活动也就间接的成为了劳技课的实践教学。

   

图4                    图5

又如,在高二电工电子板块教学中有一个内容是讲述基尔霍夫定律的,在讲到基尔霍夫第一定律(节点电流定律)推广时,学生往往会认为这个定律只是用来计算的,除此以外并没有什么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触电保护器”(图6)的工作原理来告诉学生,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除了用来计算,还可以用来救命,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通过实验来演示触电保护器如何应用基尔霍夫定律达到防止触电的功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定律的重要性。

图6

总而言之,课程的生命取决于课程的内容,而课程的内容越贴近学生、越贴近课程、越贴近生活,则课程就越有生命力。教师要充分发现学生的需求,将学生的需求结合到课程中去,这样就能是课程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