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杏坛春秋 > 学习交流
促进不同发展水平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每个儿童是一个整体的人,是有着很大自我发展潜力的个体,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此,我以幼儿运动为例,有的孩子10个月就会走路了,有的要到15个月才行;有的孩子走得又快又稳,有些则老是摔跤;有的孩子反应敏捷,有的则显得迟缓。为什么孩子的发展水平会有如此的不同呢?
    首先,幼儿年龄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即使是同龄的孩子,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先天和后天的影响,也使他们的发展产生了差异。其次,在于孩子的性别、兴趣所在:实验表明学龄前的女孩比男孩更善于跳跃、做节律运动、保持平衡,男孩会在跑、跳、投等方面超过女孩。再次,家庭的重视程度、幼儿以前的学习经验以及孩子自身运动能力的发展都使幼儿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发展水平和速度也不尽相同。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在选用运动教材时,教师要从幼儿各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的特点出发,依据运动目标、基本经验、幼儿兴趣和运动水平,综合地统筹各项活动内容。在分析了幼儿运动能力现状后,我们发现客观上由于幼儿园班级中孩子的人数较多,大部分情况下以全班共同活动为主,这对教师既要在运动中进行组织、观察、兼顾保护孩子的安全,又要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教师常常顾此失彼,分身乏术。
    那么如何在运动中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得到发展?通过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实践和反思,在幼儿运动中我也不断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尝试,渐渐体会到教师要视幼儿的差异为正常现象,不能以年龄或班级为标准来武断地划一。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力,使他们的运动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发展。以下,我就谈谈在运动中如何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得到发展的几点做法。
    一、设置难易程度不一的活动场景,使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每个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任何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和要求对幼儿的发展都不利。超出幼儿实际水平的运动项目不仅会使幼儿运动机能损伤,还使幼儿屡次遭受失败,产生否定自我的情绪;过低的学习内容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有意识地设置材料的不同难度,让幼儿能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运动水平的活动方式,让他们不会因为难度太高或太低而失去兴趣。
    如平衡练习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平衡木的高度、宽度、长度、平衡木的坡度大小以及平衡木上设置障碍等等来调节活动难度,让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练习的目标;在赶小猪的活动中,提供给孩子的纸棒有长短、软硬的差别,做小猪的圆筒型罐子的直径有大小之分,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作选择;在投掷活动中设置的投掷目标有高有低,在场地上画上离目标距离不同的线,让幼儿站在线后进行投掷,使投掷的距离有近有远,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在难易程度不一的活动中,通过幼儿自主的选择,使他们的运动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提供宽松自由的多种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幼儿的个体差异明显地体现在动作发展上,而许多动作的发展要靠孩子通过自身体验来获得提高,教师不必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而应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形式,让孩子自己探索动作要领。如:在活动“小猴学本领”中,提供给幼儿各种废旧纸盒,让学习用助跑跨跳的方式跳过高低、宽窄不同的障碍物,提高幼儿腿部肌肉力量。教师提供了大量宽度,高度不同的盒子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地选择、自由地结伴、自发地尝试,教师不加干涉,这使幼儿有了安全感和控制感,他可以从最容易的开始,在自己认为有把握时加大难度,他们也可以从中等难度开始,如果孩子一开始拼搭的高度、宽度就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教师尽管认为他不行,也允许他们在尝试后自己调整活动。如:有的孩子刚开始就垒了四个盒子,试了几次都跳不过,老师不加以干涉,这一次,他退后了好远,一、二、三,往前跑,终于跳了过去。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孩子不再害怕失败,或者不能胜任老师的要求,也没有勉强和为难,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按自己的进程开展活动,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同时,幼儿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内外各种有趣的运动环境,开展形式多样、富有野趣的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如:可以打破幼儿年龄、班级界限,扩大幼儿之间接触与交往,满足幼儿多方面需要的宽松自由的区域性体育活动,面向全体幼儿,激发运动积极性,增加团结,提高竞赛兴趣的幼儿园运动会等。
    三、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开发每个幼儿的运动潜能。
    幼儿天生具有冒险的精神,喜欢追求刺激,不论孩子能力的强弱,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往往能成功地吸引幼儿,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当不断有挑战出现,幼儿会持续活动,解决问题,使幼儿对活动产生持久的兴趣,运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为每个幼儿创设富有挑战的活动。如小班幼儿玩小推车,对于手脚协调性较差的孩子,可在平地上练习推小车;对于已经掌握了推小车的方法的孩子,在平地上推小车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挑战性了,这时老师为他们创设“小树林”的情境,在平坦的场地上放置一些可乐瓶做成的小树,孩子们推小车的时候必须绕过障碍,对身体的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那些能够自如地控制小推车的孩子,老师就提供一些大小,形状、轻重不同的“货物”,孩子们要稳稳地推车,不让货物掉下来。教师针对幼儿能力发展的不同,为孩子们创设富有挑战的活动,可使全体幼儿的运动能力在每次活动过程中都向前发展,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孩子们在挑战中认识自我,增强了信心。
    四、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给予分层指导和个别指导。
    幼儿间都存在着各种差异,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不同层次和差异性进行分层指导和个别指导。一个班的幼儿存在年龄、能力、个体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有较强的目标意识,既注意观察了解全体幼儿的活动情况,又要根据不同层次给予指导。由于存在着差异性,就可以较好地开展个别指导,对于班中年龄较小,能力、动作发展较差的小朋友,老师就要在活动中注意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适当地降低对他们的要求,经常鼓励他们。当他们学会一个动作,或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时老师就要适时表扬他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感受到运动的快乐,激发这些孩子对运动的兴趣,进而提高运动能力。对于体弱或身体不适的幼儿,老师要注意观察,相对减少他们的活动量,并及时做好保育工作,如:老师要经常提醒这些孩子运动一会儿,休息一下,把头上和身上的汗用干毛巾檫干,适当的减少他们的活动量,不至于因运动过量而使身体不适。对于一些体质和动作发展都较好的幼儿,老师就要鼓励他们试着向高一层次的目标努力,不断给予他们新的挑战。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孩子之间的差异,鼓励能力强的孩子去帮助相对而言能力较差的孩子,产生“生生互动”的效应。如:中班幼儿拍球,能力强的幼儿不仅学会了拍球,而且还会用各种方式变着花样拍球,一些能力弱的幼儿还没有掌握拍球的方法,教师就可以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助那些还没学会的同伴,示范动作给他们看,鼓励他们加油。在此过程中使能力强的幼儿进一步增强了自信,产生了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对于能力较差的幼儿,同伴的帮助使他们没有压力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比老师直接指导效果更好。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所有的孩子按照同样的方式,同样的课程,追求完全同步的发展,更没有理由把所有的孩子放在一个测试标准上掂量,做统一比较。我们在幼儿运动中应注重幼儿运动兴趣的激发,和运动能力的培养,同时更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每个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为他们运动能力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