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地理
论文交流:《浅谈地理学科中合作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摘 要]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分工,使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关系。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学生作用的发挥以及如何实施正确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合作化学习 地理学 教学策略

 

地理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实践能力的过程。然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则听从教师的教导,服从教师的指挥。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观意识薄弱,比较缺乏自信,发现问题不能独立解决,对事物欠缺探索精神。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再学习的能力?我们以为可以通过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实践和探索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学会学习。下文将以地理学科中的合作化学习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合作化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化学习的理论来源于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学生在合作性交互活动中,在支持性环境下获得的能力能够被激化,而变成独立发展成果。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化的学习能够使自己的发展水平得到长足的进展。学生在合作的团队中,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因此,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会合作,是现代学习的重要途径。《礼记.学记篇》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依分数高低被分成好生、差生,教师关注的多是一部分所谓的英才学生。这样,在学习中,往往竞争代替了合作,而学生之间学力的差别与歧视,最终会挫伤人际关系,扭曲学生人格的发展。若强调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通过其相互间平等对话和真诚合作,才能实现个体与个体之间彼此碰撞和相互交流的合作性学习氛围。

二、合作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目前,我校初中部每班约有3042人左右,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在身心发展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个人生理、环境、教育及主观努力等诸方面的差异性,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我试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化学习策略,以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团队合作精神的感染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自主、自信的个性,增强学习效率,使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以发挥。

第一,采用异质分组的策略

以往的合作学习,仅限于先后四位学生的小组讨论,这在学习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在分组时根据小组内各成员间要有性别、智力、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并兼顾家庭环境、秉性等方面的差异,使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每班分为六至七组,每组人数为四至六人,组数和组员都不易过多。依据每人的特长,每个组员都分配于任务。例如,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一至二名讲解员,一至二名资料收集员(如下表)。

角色

技能/任务

组长

引导和激励所有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确保指定任务

都能全部按时完成

讲解员

总结归纳小组成员的意见,并发布结论

记录员

分发小组练习材料       

记录小组讨论结果

资料收集员

查阅书籍和图册,给予其他成员更好的建议

     合作原则:各有分工、相互协作、共同探讨。让学生们自己选举组长,但告之他们“组长最好具有统领全组”的才能,而其他组员由他们自己在组内协调分工,提倡不定期地互换职责,使每个人的各方能力协调发展。

    第二,多样化的合作策略

为使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合作方式要顺应地理教学内容发生改变。

1、“角落”式的合作方式

对于学生有争议的自然地理科学问题,可采用“角落”方式,具体方法是各小组委派一名组员站立教室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的角落,代表正方或反方,各自陈述观点。如在教授“海陆变迁”时,为了了解学生对“板块学说与火山地震带的相关性”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在英国有没有活火山?有的话,请站在黑板的左侧;若认为没有的话,请站在黑板的右侧,并说明理由”问题一出现,同学们非常踊跃,选派代表分别站立于黑板的两侧,分述各自的理由,争执之后,方知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活动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其他学生也能学到地理学科的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2、“热番薯传递”式的合作方式

对于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可采用“热番薯传递”的方式,例如,地球上若没有森林,世界将会怎样?先每个组围成一个圆圈,每位组员分发一张记录纸,在两分钟内记下各自的想法,听到信号玲声,每组各成员按一定顺序把记录纸传递于邻近的同学,看过他人的观点后,再尽可能多地记录其他想法,两分钟后听到玲声继续传递,依次类推。结果,每个小组的答案可多达十几个。这样的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每个成员借鉴他人的观点,思维更开阔了。

3、“默想—交流—分享”式的合作方式

若某节教学内容须化为多个问题探究时,可采用“默想—交流—分享”的方式,每个组员承担一个问题在规定时间内默想,然后与左右两位同学相互交流观点,接着教师邀请一对同学就他们的讨论结果公布于众。这样,能使教师甚至各位学生都能关注到每位学生的想法,学生自信性和自尊心自然得以形成。

如学习“森林资源”时,可安排各小组先阅读然后自主讨论,讨论我国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及改善措施,分发任务单如下:

任务单

1、我国森林资源具有什么特征?

2、我国有哪三大林区?主要分布于什么地方?

3、为什么我国树种多样?

4、我国森林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对环境会带来什么影响?

5、为什么我国的东北、西北林区是天然林,而南方林区是人工林、经济林?

6、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7、森林具有什么生态功能?

每个成员承担一个问题,请把答案写在你们小组的纸上,并比较一下其他小组的问答

只有每个学生的观点充分得以关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巩固团队的协作精神。

第三,在各种地理活动中进行合作

实践证明,开展多种自主学习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去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人格。为此,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的地理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基本方向。

     (1)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谜语、在地图上旅游、政区拼图、地理故事会等。

把学生编成小组合作游戏,成员间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展开竞争,更提高了游戏的趣味性。这一过程,是竞争、合作的过程,是提高动手能力和活动能力的过程。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2)地理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地理教学应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中体验地理事物和现象。许多社会调查须多人合作才能有效完成。合作可培养个体间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事实证明,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实践,不仅培养了实践能力,而且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地理。更关键的是通过调查活动不仅寻到了“地理之道”而且也悟道了“为人之道”。

(3)地理探究活动。探究性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之一。实践证明小组合作是地理探究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因为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多种学科交融的特性,没有现成的答案,任何学生的知识层面难以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合作研究。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积极思维,不仅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而且能反思他人和自己的观点,真正达到“学贵在有疑”,达到“做学问”的程度。

此外,在读图和资料收集等查寻活动中,都可采用小组合作方式,使每个小组精通某一项目,然后相互交流读图技能和各类信息,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使学生学有所能、学有所获,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学习的本领。

三、教学反思和建议

地理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增强地理教学的生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增进友谊,培养亲近社会的行为。不过,在合作学习中,为了避免出现部分学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同时合作活动又须活跃有度,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管理上把握好尺度,任务分配到每位学生,并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所以,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要细化,小组活动中必须制定各类任务单。

合作学习现在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着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地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绮主编 

《您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吗》      《人民教育》记者  余慧娟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极其基本对策 》   吴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沈常青

《合作学习模式》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 作者:温彭年 贾国英

《如何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       京石景山区海特花园小学 吴幼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