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成果推广
推广《中学生环境道德培养的探索》成果简介
一、 成果的来源及推广的原由
《中学生环境道德培养的探索》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是闵行中学研究的课题。主要研究了中学环境教育如何培养具有维护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规范,行为准则及其对人类自身、后代切身利益的责任心和义务感的学生,同时探得了途径、方式及方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我校位于漕宝路附近柳州路400号,原来这里是城乡结合地带,周边环境和生源都比较差,学生以当地农民子女居多;近几年,外地来沪做生意的子女居多。这些学生生活习惯和环境意识相当差。随地丢果皮、纸屑、饭盒打翻在楼道里等是时常发生的事。针对这些情况,我感到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肩上的任务很沉重。同时,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发展使公民的环境道德成为其自身素质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与其创造财富和管理技能同等重要。我国随着经济腾飞,城市化日新月异地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劳动者的环境道德已迫在眉睫。这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前所未有的新使命,也是生物教学工作中的艰巨任务之一。为改变我校的环境状况,更快好地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笔者坚持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并于一九九九年九月开始将原成果进行推广。
二、 推广过程
(一) 推广步骤:
第一阶段:1999年9月——2003年1月。 在生物学教学中推广为试点。1、学习原成果。2、确定推广内容。3、制订推广计划。4、推广实践。
第二阶段:2003年2月——2004年6月。全面推广。1、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以校长为首、书记为具体负责,教研组长为主,生物教学为龙头的成果推广小组。2、制定各学科的推广计划。3、全面落实。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
(二) 推广方法:
1、对比实验法。2、以点带面法。3、多相互动法。
(三) 实施要点:
1、完整环保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目标。从原教育目标以学生掌握环保科学知识为主,充实为让学生掌握一些现代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外,还得让学生形成现代环境意识、培养环境责任心、义务感和养成符合环境公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2、充实环境道德教育内容。结合现有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内容,积极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和发生在学生中的环保故事,由生物教师郑剑锋负责编写校本教材。从伦理道德等人文科学方面来弥补中学环境教育的不足。
3、拓宽环境道德教育途径:
(1)独立环境道德课:在全校各年级中每月开一节环境道德教育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准则的探究。
(2)各学科教学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在生、化、地、理、计、政、史、美、劳、语、数、外等学科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3)成立兴趣小组:学校有与环境道德教育直接挂钩的兴趣小组13个。如生物与环境科学百项活动、气象、创新科技、科普绘画、科普英语、科技小制作、金钥匙科技等。利用每周五第二节课在固定的活动场所进行活动。
(4)加强学校家庭间的互动: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创建环保学习型家庭。让学生认识到家庭中的行为与本地和全球人们的健康、金融、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培养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持久的兴趣。
(5)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系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利用有关环保互联网等。笔者经常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带领生物与环境科学百项活动兴趣小组的同学走向家庭和社区,对学校附近社区环境状况及环境硬件建设进行考察。如田林社区白色污染的调查和研究;蒲汇塘水体污染原因的调查及分析;超市商品包装的调查等。抓住机会,培养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他们所见、所闻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参与各种生活问题和有价值观的问题的讨论,对这些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发展他们的个性,同时让他们学到健康生活所需的东西;对园林病虫害的调查;校园植物的识别和抗污染树种的调查;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关爱其它生命的责任心;将科学倒垃圾、节约用水、用电的科学理念和行动等进入居民家庭,受到了学生家长和有关居民的好评。
(6)主题环境道德教育:利用学校每年的科技节聘请专家来校作环境科学讲座;结合每年植树节、世界水日、爱鸟周、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之际以相应的主题,开展校会、班会。以演讲、小品、知识擂台赛进行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打扫卫生、宣传环境保护等公益性活动;利用环境小报制作、黑板报、环保手工艺品制作、插花、环保故事、环保征文比赛等方式进行环保教育活动;针对社会分工中存在的时弊对学生开展尊重清卫工作、尊重清工的劳动、尊重清工人格的教育。
(7)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校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硬件方面:学校每年预算5000元作为环境教育等科技活动的经费;于2003年暑假,学校投入了近百万元经费对创建绿色学校相关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为学生提供美丽的校内环境道德教育实习场所。软件方面:重视环境道德师资队伍的建设,有校领导及相关的教师参加市、区的环境教育培训;学校也成立自培基地;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鞭策后进,郭校长亲自挂帅,在教学楼前提写标语——“弯弯腰将果皮纸屑捡起来,让校园更美丽”;师生共同制订环境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班级倡导环境新风尚、弘扬环境新道德;评选环境道德行为示范生,树立学习榜样;初二(2)班还向全校发倡议书。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有关环境教育会议,并对环境道德教育的计划、活动记录、工作总结进行检查和评价。总之,学校以环境道德来养育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同时也以校园 “三化”来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让学生在环境新风尚、环境道德熏陶下健康成长。
三、推广效果
   经过几年对中学生环境道德培养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学校的环境教育,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全体师生在思想上重视环境道德教育,同时教师自身的环境道德素质和环境道德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环境道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教学尝试取得了成功。
2、笔者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预初年级六个班中,随机抽取的三个实验班——预2、预3、预6,经过一年的教学试验,学生参加的环保知识测试、生物学科考核、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意识及日常环境道德行为表现的综合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其余三个对照班,达到了预期实验教学的效果。
3、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人和其它生命;不污染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节约用水、提倡循环用水、节约用电、爱惜粮食、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等实际行为不断成为学生日常的普遍行为。邹璐邑同学为帮助父亲改过乱丢烟蒂的陋习将父亲带到黄浦江边有漂浮物处,观察江水被污染现场的事例,得到东方电视台采访和表扬。
4、校园净化、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文环境大为改善。学生随地丢果皮、纸屑、饭盒打翻在楼道里等不文明现象已成为历史。美丽的校园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受到了师生的青睐,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受到了学生家长、附近居民、兄弟学校、教育学院老师、市和区教育局领导等人的高度评价。我校于2003年分别被评为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特色学校和徐汇区绿色学校。这为学校新三年规划发展增添了光彩。
5、环保互联网的有效利用、以点带面及多相互动的探究方式。让师生在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突出了培养师生的探究精神和锻炼师生与社会其他组织部门以及社区的合作的行动能力。以实现社会行动为向导,为培养中学生环境道德的探索走了捷径。
6、获奖:笔者指导的学生参加二年一届的上海市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评选,连续二届获奖,奖项分别为:优秀活动三等奖——科普知识讲座、优化科技教育环境、植物栽培等系列活动(第五届);优秀活动三等奖——栽培花木、园林害虫调查、护绿等系列活动;优秀项目三等奖——消灭园林害虫天牛的小实验(第六届)。虽然奖次不是最高,但是作为徐汇区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获奖应该说是不容易的(徐汇区共有5所学校获奖,分别是上海中学、南洋模范中学、位育高级中学3所市重点高中,1所完全中学——市四中学,1所初级中学——田林二中)。近几年来,我辅导的二届学生参加区生物与环境科学技能初、中级考试,达标率分别为99·8‰和100‰;我指导的学生个人和团体参加市、区级与环保有关的各类活动比赛获得一、二、三等奖的达几十项;学校总体获奖达百余项,这里不一一枚举。本人曾多次荣获市、区级优秀科技指导老师和优秀科技辅导员的称号;在2001年6月徐汇区生物教师论文比赛中,我的“生物课外活动与素质教育”一文获得一等奖;设计的科普活动方案《常见绿化树种的识别》在2001年徐汇区庆祝“六·一”的《绿色家园行动》主题活动中被徐汇区教育局、徐汇区科协、徐汇区环保局采纳录用;2003年4月参加区生物教师教学评优活动——“环境保护”一课获得三等奖;设计的《田林社区“白色污染”调查》科技活动方案,于2003年10月参加《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实施项目——上海“学习资源开发”子课题的上海市青少年优秀活动方案评比荣获三等奖;所编写的《田林社区“白色污染”调查》方案,于2003年11月在科技部科普基金项目——《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实施项目评比中,被评为一等奖并收到国家《科技活动方案库》。
四、 成果推广的体会和对原成果的再认识  
1、 各级领导对环境教育的关心和重视是实现环境道德教育目标的前提。
2、完善的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的建设,高素质教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提高环境道德教育质量的保证。建议:学校要努力为具有一定教学能力、一定专业基础、积极肯干的教师创造条件参加更高层次环境教育培训。如到环境教育发达的国家进修或参与国家级、国际级的环境教育交流活动等。
3、多相互动法、利用环保互联网是拓宽环境道德教育极有效的途径。笔者在成果推广过程中,使用多相互动法,深刻体会到:任何教育如果没有各级政府,特别是当地社区、师生员工和家长的参与,就不能成功。这在某种层面上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同时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改革的需要从社区实践层面找到了突破口;利用环保互联网是环境道德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的体现。二者都是对原成果的最佳补充和推广过程中的创新。
4、编写环境道德教育的校级课本是对原成果的延伸,也是符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原成果在讨论中提到:“选取什么指标来评价中学环境教育?(1)人们总是把眼光放在竞赛评比的名次上,不利于环境教育的开展。”我的观点是:仅仅用竞赛评比的名次来评价中学环境教育是片面的,但与环境教育的开展是不相矛盾的。参与竞赛,过程大于结果,没有结果的竞赛是无意义的。而获得名次,恰恰是竞赛结果的体现,更是一种激励机制。

(责任编辑:杨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