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成果推广
感统失调幼儿的个案追踪及干预研究

一、关键概念解读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介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

感统失调:全称为感觉统合失调,即为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可称为学习能力障碍。1972年,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爱尔丝博士(Ayresa.J)创导了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fion Theory)——感统理论。

 

二、案例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姓名:Z

性别:

年龄:五周岁整(2012.3.2出生)

2、发展现状

发展情况概述:根据思来氏2016.1月(小Z日龄1727天)的测评结果,其认知标准分为33分(低于上海市95%的同日龄幼儿),语言标准分42(显著低于上海市同日龄幼儿),运动标准分30分(低于上海市97%同日龄幼儿),艺术标准分45,社会性交往标准分44(均为显著低于上海市同日龄幼儿)

感统失调的典型表现及个案发展情况对照(前测2017.3)见下表。

感统失调的典型表现及个案发展情况对照

 

典型特征

Z的表现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

好动调皮注意力不集中,任性、与人冲突

学习活动时,小Z无法像其他幼儿一样坐在椅子上,经常跳起到处跑。喜欢挥拳和别的小朋友打闹。

语言发育迟缓

表达困难、说话晚

??

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是逻辑性弱。如问:为什么去踩小朋友的车子?

答:因为…因为…我…想让要开车子。

视觉感不良

无法流利阅读、写字偏旁部首颠倒。认字和认题能力差。

/

 

触觉过分敏感

胆小易紧张、焦虑、暴躁、过分依恋父母、咬手指、爱哭

对于某些质感的物品及其排斥,如:掉在地上的饭粒、沙池、湿软的东西。若一定让小Z接触,则会出现情绪失控。

听觉感不良

听而不闻,丢三落四

 

本体感失调

不自信、消极、手脚笨拙,语言表现力差

Z并没有表现出不自信和消极的情况,但是手脚笨拙,穿脱衣服等基本需要老师帮忙才能完成。冬天衣物穿得很多时,无法自行完成拉裤子的动作。

语言表达意愿强烈,但是语言缺乏逻辑,喜欢重复广告词。

动作协调不良

平衡能力差,易摔倒,手工能力差,精细动作差

平衡能力弱,常常自己在蹦跳的过程中就扑倒在地。绘画、剪纸等涉及到精细动作的领域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完成。左右手能力都很弱。

 

其他表现的补充:

社会性交往弱:小Z很愿意和小朋友交往,但是由于其语言缺乏逻辑性,无法和其他幼儿正常交流,始终记不住同伴的名称;另因他经常发生打人等事情,社会交往能力很弱。同样,对于班级里的三位老师无法准确区分。

自理能力弱:直到中班上学期才第一次在大便出来前准确告知老师,到中班下学期终于能够将内裤、秋裤和外裤一一穿起。

情绪控制能力很弱:小Z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识别能力,在外公在场的情况下,穿鞋、穿衣服完全需要外公包办,但是在只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会适当地控制自己骄纵的脾气。但是在情绪控制能力上仍处在婴儿期,具体表现为:当心情好时比较容易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当自己的需求无法满足时,会长时间陷入歇斯底里的哭闹,并想要小便、要餐巾纸、要擦鼻涕、要大便,不断地循环重复,但是当给予纸巾、带他去厕所时又逃开,转而寻求其他的东西。

 

三、个案追踪及干预

1、第一次与家长约谈

我们发现了孩子发展滞后的情况,尽快约谈了家长,但是只有他的爸爸和老师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了解情况如下:

Z出生时,脐带绕颈三周(感统失调幼儿常见),在家里由祖辈和父母共同抚养,但是父母抚养的时间较短,属于典型的“周末父母”。

祖辈对小Z可以说是非常的溺爱。小Z换鞋时将鞋乱扔,外祖父的反应不是教育而是哈哈大笑。在生活上照顾得非常周到,可以说是从起床到入睡一手包办,孩子很少有自己动手进食、穿脱衣服的机会,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习惯。

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外婆在养育小Z的过程中非常精细,可以说到了过于精细的程度。书本上说,孩子一天需要吃三种以上的水果,则外婆一定要给小Z吃完这三种水果才能放心让孩子结束一天的生活。每餐都定时定量切得软糯精细,因此孩子咀嚼能力发展较弱,对于硬质的物品非常抗拒,不喜欢湿软黏腻质地的食物。

在和小Z爸爸约谈过程中发现,祖辈和爸妈会对小Z进行认知上的指导,但是运动方面几乎完全是空白。

2、幼儿园采取的干预措施

   感统失调幼儿的智力正常,但由于先天、后天的原因,导致感知觉受到的刺激较少、无法与大脑发育统合,因此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感知觉刺激,帮助其统合。我们在幼儿园里给予小Z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教育干预:

运动:针对小Z的教养方式,做好家园沟通。在家里保证孩子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运动时间。同时增加其在幼儿园里的运动时间。每周至少一次感统室运动。

生活:邀请祖父母来幼儿园观摩半日活动,针对小Z生活能力上的不足,和祖父母达成一致,减少包办,逐步放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情绪控制:可以看到,小Z除了在感统上需要统合,其情绪控制能力也要进行训练。不溺爱,给予一定的规则,当孩子情绪失控时通过延迟满足的方式给予一些“代币”。延时满足的时间从几秒逐渐过渡到几分钟。

其他感统训练:可以联系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小Z有针对性地进行感统训练,如:运动表达、多感官训练课、触觉按压、前庭平衡课程。

 

3、干预后初显效果

   经过三个月的教育干预,小Z的情况有所好转,具体见以下表格。

第一次干预后个案的感统失调表现(后测2017.6

 

典型特征

Z的表现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

好动调皮注意力不集中,任性、与人冲突

学习活动时,小Z无法像其他幼儿一样坐在椅子上,经常跳起到处跑。喜欢挥拳和别的小朋友打闹。

语言发育迟缓

表达困难、说话晚

/

 

视觉感不良

无法流利阅读、写字偏旁部首颠倒。认字和认题能力差。

/

 

触觉过分敏感

胆小易紧张、焦虑、暴躁、过分依恋父母、咬手指、爱哭

?

Z仍然十分爱哭,喜欢咬手指,过分依恋祖辈, 对于湿软触感的东西仍然排斥,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下能够逐渐客服心中的排斥,进行触摸

听觉感不良

听而不闻,丢三落四

/

 

本体感失调

不自信、消极、手脚笨拙,语言表现力差

?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Z已经学会穿简单的衣服和裤子。

动作协调不良

平衡能力差,易摔倒,手工能力差,精细动作差

平衡能力弱,常常自己在蹦跳的过程中就扑倒在地。绘画、剪纸等涉及到精细动作的领域虽未达到平均水平,但是开始尝试。

 

后测情况说明:

    经过三个月家园共同努力,可以从后测看出,小Z的感统失调现象已经明显得到了改善。七项典型指标中,仅有前庭平衡失常与动作协调不良两项仍然明显,其余五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Z已经在短时间内成为了一名与普通幼儿无异的孩子。通过接触可以发现,小Z的情绪状态仍然十分不稳定。歇斯底里状态的频率虽有所下降,但仍有约两周一次的频率。

    社会交往能力与情绪识别能力进一步加强。小Z开始记忆周围同伴的名字,对于不同的老师、抚养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状态:听从或无视。

   

4、第二次与家长约谈概述

    通过上次的约谈,小Z在这三个月内的进步还是十分明显的。现如今,小Z的语言、触觉、听觉和本体感都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在情绪控制能力上仍需要加强。

    在五月的时候,小Z生过一次病,为期两周的发烧反复使祖辈原本定下的规则都因为心疼孩子而荒废,这也是导致小Z在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仍然大吼大叫的重要原因。

    在本学期的几次家长开放活动后,外公外婆真正认识到了小Z与其他幼儿的差异,并决定积极配合爸爸与学校的教育。

5、第二次约谈家长后的干预

    孩子家庭教育最大的变化是加入了运动的内容,这也是小Z近三个月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因此,我们建议小Z家保持原本的运动量,并有针对性地给予练习,如游泳,除了能帮助孩子感统恢复,也能锻炼孩子自主性专注能力。

    生活上,继续减少包办,逐步放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吃饭、穿衣、叠被子……每月至少掌握一种自理能力,并鼓励幼儿加入到家庭家务计划中,制定家庭值日生制度,培养小Z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

    情绪控制上,原本的“代币”机制继续进行,同时祖辈在父母进行教育时不偏袒,至少做到回避,避免小Z寻求庇护伞的情况发生。

四、反思

感统失调不是病,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z的感统失调情况在前后两测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和家园共育密不可分,尤其是请祖辈共同约谈这一做法使得祖辈暂时愿意放下自己过度包办的教养方式。

之所以说是“暂时”,是因为小z在之后经历了一次为期两周的感冒、发烧。此时,家长对孩子的心疼可以预期到,原来暂时的“靠后站”又被包办所取代,因此在两周后孩子入园可以发现,小z的自理能力、习惯于情绪控制能力出现了明显的倒退。

在对小z这一个案的跟踪过程中我感受到,家园不同抚养人的教养方式统一并且坚持;抚养者“靠后站”,减少过度呵护这两点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