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汇德 > 心理健康教育 > 互助你我
一节课与一生——记《美丽人生》后的反思
  作为一名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我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心理课到底想达到一种什么目的?仔细回忆我所上过的一些课,有许多其实都可以称之为是人生课,这些课老师只需用心去上一节或者二节,但实现它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一生去学的,有的人领悟得好,能早点学会,有的人可能用一生去领悟到最后也未必能修满。我想我的这堂课《美丽人生——学会体谅与宽容》也应该是一堂人生课吧。
  一、 这个主题对学生来说是不是太早了、太大了?
  这个问题是我在开课前思考时间最长的一个问题。体谅与宽容作为社会的一种美德,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但其实真的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对成人都如此更何况对学生们。那么到底我有没有必要开这堂课?我开这堂课到底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我犹豫了很久。
  1、 我校生源存在以下特点: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家庭境况比较薄弱、家庭教育相对落后。特别是这一届新入学的预初年级的学生,这样的情况更加普遍。正因为这样,班主任工作就更加辛苦了,学习上困难先不说,学生身上的良好品行的培养就是他们的一大难题。他们常说,自己更象一个判官,每天无论多忙都要应对学生随时反映来的许多琐事,什么李某打了张某了、王某在他的本子上写坏话了、纪某占了位置太大了等等。他们有时真觉得很无奈,这些事情他们怎么处理呢?有许多事情不就只要相互体谅一下,各让一步,或者任何一方先道歉一句不就没事了吗,但我们的学生很多都没有这个意识。似乎自己的一个让步,自己一时的沉默就是很没用的表现,常常会引发大大小小的许多事情。
  2、在我接待的众多来访学生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在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或麻烦。在我整理咨询记录资料时,我发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许多不愉快、许多冲突其实都与他们不会相互体谅、相互宽容有关。有些后来复杂化了的问题其实只需在开始彼此相互微笑一下,或者相互宽容一点,可能就会很轻松地解决了。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刘某与范某本来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有一次范某听说刘某在背后说她的坏话,于是范某便开始嫉恨刘某,并想方设法地拉拢班里的同学孤立、敌对刘某,并且还勾结校外人员对刘某进行打击报复,这严重影响了她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并对刘某造成了比较深刻的心理阴影。类似的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但实际上反映了当代许多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还不懂得相互体谅宽容的重要意义,更不要说是表现在自己的行为过程中了;
  3、其实当代学生不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宽容大度一些这与我们学生自身的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学生是独身子女一代,在他们身上有着独生子女政策下所必然带来的一些性格特征,其中最为严重的可能就是自我中心倾向吧。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和家长对子女的宠爱或者冷漠其实都是孩子们自我中心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社会环境对此美德的极少倡导、学校教育在此方面的极少引导都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体谅与宽容的根源。
  4、慢慢长大的孩子们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要慢慢学会与自己身边的人相处,不只与同学,还有与老师,与家长。宽容与体谅不只需要体现在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可能更多的还有学生与家长、老师之间的交往中。有些学生比较敏感,老师的一句无意的批评却让他可以嫉恨这位老师很长时间,并且这对正处于逆反期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师生间的宽容和体谅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也是师生双方都应该做到的。家长一方也同样。我们学校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他们教育子女时常常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无意中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所以六年级的学生中也有许多来反映他们与家长不合的情况。
  鉴于以上四点原因,我没有再犹豫下去,决定开展《美丽心灵——学会体谅与宽容》这一课,虽然我很清楚仅仅通过这样一堂课是不可能就让他们一下子学会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体谅、宽容对人,但我想我有必要让他们认识到、意识到宽容应该存在于我们的身上,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只有他们明白了这一点,他们才可能去慢慢学会做到宽容,做到大度,只要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我就满意了。我也相信这对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是大有帮助的。
  二、 我该如何引导学生看待宽容,是无条件接纳还是有条件地对待?
  什么是宽容?宽容要讲条件吗?既然要宽容为什么还要法律?开课主题一定好,这几个问题便随之跳进我的脑海。为什么会首先想到这些问题呢?这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我们的学生经常一闹矛盾后第一句话就是:“他不道歉我就不原谅他!”那么是不是原谅必须在是别人道歉后,或者悔改后的呢?如果是,这叫宽容吗?如果不是,那么宽容跟一团和气又有什么区别呢?为此我又被困扰了很久,最后我不得不去请教我们的明校长。在与明校长辨别、争论、商讨后,我终于认识到了,我应该如何给学生定位,给宽容定位了。
  所谓宽容应该是一个人无条件地真诚、大度、积极对待他人,无论他人是有意还是无意地伤害自己,无论他人是改正还是照旧,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宽容就是不计前嫌,豁达大度。这种宽容就象一缕阳光一样,只管按它的路线去照射、温暖别人,不要去计较别人对它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宽容。至于既然大家都去宽容,为什么还要有法律的约束这一问题,我想应该说,法律的最终目的不是想用惩罚某人而取消宽容,而恰恰是用法律来希望人人都应宽容。有学生说:“老师,我妈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否则自己要吃亏的。”可能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很难用最明了的语言来反驳他什么,但我想,作为一名心理辅导老师,我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宽容,为什么要学会宽容,我们应该如何宽容。至于其它的,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可能社会会在适当的时候教给他们。
  三、 在备课过程中,我会“挖”内容吗?
  每节课的引入都是这一节课中最花心思的环节之一。我的引入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故事中我想通过强调女主人公对杀害自己亲身儿子的凶手的宽容,来让学生体会宽容,感受宽容的力量。在整个的故事中,我只从女主人公的角度出来,来体现宽容,其实在这个故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这位凶手的犯罪原因,就是一个不宽容的表现,这样一来,对比十分显明,对重点的突出就更加清晰了,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更加深刻了。但这一点是我在开课前没有挖掘出来的内容。有一句话叫“人多力量大”,这句话无处不适用,尤其对我们老师来说,当大家在一起讨论时,我经常会从其它老师那里学到许多东西,从他们身上我也学会了怎么去挖掘一份材料,怎么去搜索有价值的内容。
  四、 开完课,我终于明白了“教室这个舞台属于谁”这一问题
  因为种种原因,我选择借用市二初级中学的教室和学生来开这堂课,在开课前我一直认为只要自己引导得好、发挥得好,学生应该是能够配合好、投入进去的,但开完课后,我才明白,我太高估自己而低估了学生了。在教室这个空间里,真正的好老师永远都只是一个配角,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这个节目的最后效果如何绝大部分是要取决于学生的,并非取决于老师。我从来没有借过班上课,这次借班上课堂经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教师成长史上的一大助力,它让我明白了许多。
  学生是否配合并不是仅凭教师的三言二语就可以达到效果的。从心理学上分析,每个人当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自己的自我保护机制就开始起作用了。特别是作为老师这样一个权威性的人一出现,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们来说他们的保护与对抗心理是很正常的,他们同时还存在着一种挑战权威的冲动。对他们来说,面对一节课的新老师,他们首先更希望地是去了解这个新老师,体会这个新老师,而对老师讲的课的内容其实并不很关心,这种心理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常有,这就象突然来个陌生人要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一样,在我还不了解你之前,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啊,一个道理。而我却突略了这一点,在与学生完全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开始上课了,好在许多学生尽管有这样的心理但仍然还是在配合着我,让我顺利地上完了一节课,但我想这堂课的真正效果可能并未达到。除此之外,我还忽略了一点就是,我开这门课是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的,而我在开课前对我所要面对的学生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甚至也没有去稍微调查一下,所以有些内容对这个班的学生来说很陌生,很不贴近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自然也就会表现得不怎么感兴趣,这应该是我的一个失误。
  我国现在的教育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推出,已经取得了许许多多的进步,但这些理念的真正体会与运用,我想只有通过教师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思考,去探索才能真正明白,就象我的这一次借班开课,让我明白了教室这个舞台的主角是学生这一观点。
  仅仅一节课,我期望着能带给学生一生多多少少的帮助;仅仅一节课,我享受着从思考中带给我一生的快乐。

责任编辑 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