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课题研究 > 研究动态
“传统美德与历史教学交融的策略”研究报告

“传统美德与历史教学交融的策略”研究报告

         田林第二中学  曹 霞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的其中一个目标是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希望通过创新的课堂实践结合生动的历史教材,让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并将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本文想就弘扬优秀传统美德与历史课堂教学渗透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理解,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来完成,我们的学生是吃着麦当劳,看NBA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物质生活的满足并不能使他们感到真正的幸福,他们会遇到很多郁闷的事情:为学习而烦恼;为父母的不理解而苦闷;为朋友的背弃而伤心……今天的社会处在急速变化中,怎样让学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幸福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做一个健康的人?那就是爱。千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礼”和“仁”,提倡我们要“爱人”,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明和智慧,经过时间、历史的锤炼已经成为整个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静下心来观察四周,我们的传统、文化、习惯还剩下多少?好逸恶劳、背信弃义、虐待老人等等不良现象的抬头,传统美德在慢慢的流失,被人遗忘,在经济日益强盛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文明,需要复兴伟大的民族传统。其次从我们学校的情况来说,因为学生生源的数量出现严重下滑的趋势,为补充生源,我校吸收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由于这批学生的文明意识较差,家庭教育缺失,加之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知日趋淡薄,因此基础文明行为习惯较差:生活中部分学生不能做到勤俭节约,浪费严重,每餐饭后桶中总装有相当多的剩饭菜;很多学生与人交往时,不会微笑,不会握手,有的见到老师不是昂首挺胸、目中无人就是低下头来,擦肩而过;有的中学生放学回家后二话不说,就往沙发上一坐,然后跷起二郎腿悠闲地喝茶看电视,而母亲就坐在身旁做家务,累得满头大汗;还有的学生喜欢给别的同学随便起绰号,不努力学习,偏爱上网,据统计约有79%的中学生上过网,29%的学生经常上网等等。因此如何用传统美德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为我们这所现代化的城市输送合格人才,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激发出一种“天赋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一种崇高的情操和趣味,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担待;一种成己成物,悲天悯人的宽阔胸怀,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追问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1我们历史老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这些传统美德传承于世,使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得到继承、发扬、光大,让这些未来的主人翁承接千年的文明传统,这也是历史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二、 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6.2——2006.3)
    1、确定研究对象:从研究的实效性出发,我选择了初中一年级为研究对象。
    2、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2006.3--2006.9)1、构建目标: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和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
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历史学科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教育内容。
    2、选择教育方法、途径:本着科学、实效原则,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相结合,围绕目标和教育内容分别选择出多种不同的方法、途径。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 (2006.9——2006.12)
依据构建的教育目标,设计的教育内容,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作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06.12----2007.2)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调整、完善目标体系、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2、将前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
3、撰写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工作报告等

三、 实践内容:
(一) 明确传统美德教育的界定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其中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先人后已、严已宽人、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追求真理的实事求是态度,进行科学分析,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并不断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据此,我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从众多的中华传统美德中选择了最具代表性、最有针对性,最富时代性的三个方面,即“爱国、勤俭、礼仪”,作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

(二) 课前的准备工作
做好学科渗透德育总规划。对教材本身蕴涵的德育内容的体、块、点,恰到好处地挖掘、体现到位。
分解总规划落实到课堂教案,即教案的教学目标要包括,具体知识目标和渗透德育目标。在哪里渗透,渗透什么,运用什么课件,选择什么样的多媒体去渗透?运用各种手段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大教学任务融为一体,有针对性的备好课是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前提与基础。
(三) 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然流畅的课堂氛围中受到传统美德的主动熏陶和教育
1、 选择典型事例来讲授,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讲授“甲午海战”时提到的“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的一些典型例子。通过对这些例子的讲授,不仅仅要了解他们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过程,更重要的是体会他们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以人物说理”,借人物教学
教材中的很多历史人物具有人格教育价值,可以以新的观念去诠释,以探索的方法去挖掘蕴涵在历史中的人格教育素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亲身感受古人身上折射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比如《汉朝的兴盛》中提到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学生在查找资料后讲述张骞两次西域之行的故事,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张骞通西域的艰辛,从而得到教育,老师引导学生从张骞身上体会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言必行,行必果的的诚信态度。  
不过有时由于体例和篇幅的限制,教科书中对人物的介绍比较分散和不全面,所以需要教师对相关人物做整合和扩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完整。如讲司马迁,根据教材的编写,学生可以知道司马迁虽遭受腐刑,但为了完成《史记》,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依然不屈不挠,始终坚持。可是在这个人物身上,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引导学生课外收集相关史料,学生们都很踊跃,结果他们发现司马迁遭受刑罚是因为他坚持对李陵事件的看法,不为汉武帝的皇权所威慑,在他身上体现了传统美德中的“义”即追求真理、正义。当然对历史人物的评介涉及到老师对选择史料的要求,但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看到更全面的历史人物,感受他们的人格力量。

3、注意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中国历史中,近代史可以说是备受侵略和凌辱的历史,学生学习这段知识时情绪都很激动,但怎样将感性的爱国热情引导入理性的境界,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来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根据教科书与相关材料,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列强为什么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中国如何逐步丧失主权,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说明了什么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归纳的能力,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自觉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的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