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课题研究 > 成果展示
初中政史地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

初中政史地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

                                                 

徐教院附中       郭永芬*

研究背景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在中外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认识到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意义和付诸实践的紧迫性。在众多学科教学中,政史地学科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对比国内外有关民族精神教育,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许多活动流于形式,没有深刻打动学生的内心;教师民族精神教育的计划性不够,课堂上知识点的讲授较多,情感目标落实过于随意;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够理想,使之停留在口头说教,没有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等等。为此,我校依据《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从实际出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研究过程

1.了解阶段

   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包括:学生对民族精神内容的了解水平、态度。通过座谈、研讨活动,了解教师在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方面的经验、困惑与思考;了解学校管理阶层在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方面的观念、听取学校重要建议等。

2.实践阶段

   教研组采用分学科教师解读与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纲要》。各备课组以学科教材的单元为单位,挖掘与民族精神教育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在课堂实践中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构建民族精神知识体系。定期开展主题研讨,邀请相关德育专家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提升教师的育德水平。

3.总结阶段

结合教学实践与学生反馈构建较为有效的民族精神知识体系,总结较为典型、有效的教学设计,避免传统的说教,积累典型的教学课例,为贯彻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积累素材。

*本课题成员:叶培文、张毅君、华莎、顾云雷、柏晶、张琪、严红玲

**本课题得到以下老师的指导:科研员计强、德研员苗蓬、徐荣汀、政治教研员张清、历史教研员李红、地理教研员单伟文,在此深表感谢!

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一.概念解释

1.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现代公民人格,在弘扬中培育民族精神的现代内涵。

2.内容挖掘 

深入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构建学科民族精神教育体系,并与学科知识体系有机结合,使每位学科教师有意识的把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加以落实。

3.民族精神教育教学设计

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潜移默化的体验、感悟,将课堂中的相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德性素养。

二.研究策略

1.个别访谈和调查法

在课题研究中,不断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民族精神教育的态度、建议,了解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对课题开展过程的意见与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方法策略。

2.教学研讨法

在学科教学中,以公开课为载体,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共同探讨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

3.总结归纳法

教师将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教学设计及时总结在课后反思中,定期进行阶段性归纳。

三.结果与分析

1.了解学生,寻找工作切入点

为使民族精神教育更富实效,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发放300多份问卷,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大部分停留在抗战时期民族英雄的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甚至有学生认为这是非常“老土”的概念,对当代先进人物的精神了解较少。可见学生并没有将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转化为21世纪我们所需要的精神,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学生谈着向那些不怕牺牲的战士学习,而现实中遇到学习的困难、交友的困难时却不知所措,有些学生“理所当然”享受父母给予的一切,却不知感恩等等。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并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是重中之重。问卷调查结果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如榜样的力量、民族精神的时代性、明星偶像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影响、民族英雄的有效衔接等等,教师可尝试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积极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切实感受、领悟民族精神的内涵,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