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汇德 > 德育管理 > 其他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中华美德----建襄小“主体性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的德育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过程有学生参与,形式要学生接受,成效让学生认同”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循序渐进、生动活泼、由浅入深的活动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使学生达到自律、自信、自尊的道德境界,培养健全的人格。
  我校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体性德育”的切入口,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弘扬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积极探索和实践与弘扬民族精神相承接的“主体性德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
  一、我们的实践:
  (一)总体思路
  学校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参照学校历年来的德育工作经验,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了“贴近学生,分层教育,循序渐进,有机渗透;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突出重点,全面评价;广辟渠道,内外结合,营造氛围,落到实处”的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引导学生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之“魂”,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根”,通过课堂教学、班队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渠道,积极开展一系列符合学生实际,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民族精神教育实践活动。
  (二)具体实施
  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将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和侧面,以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为教育主线,分阶段、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
  1、在学科中渗透
  课堂教学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民族精神内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民族精神渗透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来体验和践行所学的价值和美德。在思想品德课、社会课、班队课上增加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在语文课、阅读课等人文类学科中,丰富体现民族精神的教育;在数学课、自然课等理科中,适当增补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容;在音乐课上加强经典民乐、民歌和民族艺术欣赏的内容,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底蕴;在美术课上增强中国画、剪纸、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让学生体验民族文化的精髓。
  2、在主题活动中体现
  学校首先以“扬民族精神,承中华美德,做合格小公民”为口号,以《新三字经》为教育载体,了解民族的传统美德,牢记民族的“魂”和“根”。每个年级都以“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行为习惯养成”为活动核心,设计了各自的民族精神专题活动方案,在设计这些活动中,我们遵循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的“三出发”原则,注重了教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教育重点与行为习惯培养相匹配;教育专题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合。列表如下:

年级

民族精神教育重点

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内容

一年级

了解人文传统,了解城市历史

“我爱我家”系列活动

二年级

进行队史教育,强化礼仪教育

“闪闪红星放光彩”入队教育活动

三年级

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树立“守纪、进取、合作”的集体荣誉感

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龙华烈士陵园主题教育活动

四年级

自主学习,自创活动,认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我是中国人,学唱京剧歌”系列讲座;各类认识传统节日班队活动

五年级

爱国、理想教育,培养“我是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祖国在我心中”责任主题教育活动

 


以三年级联合主题活              以三年级联合主题活动《红五月——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为例,我们将多门学科进行整合,提炼出与革命传统教育相关的内容,用“想想、听听、评评、议议、写写”的方法将学生积累的资料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再以“说,诵、唱、演、画、写”的形式将内在的理解、体会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所学内容思想性的深度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的学生在苍松翠柏的环绕中,在先烈的墓碑前,在凝重的雕塑间,进一步领悟生命的真正价值,体会人生追求的深远意义。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我们以这些主题活动为教育中心,以大、中、小队为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的民族精神教育拓展、探究活动,将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通过一次次活动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心灵。
  通过这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长见识、砺精神、明志向。
  3、在实践活动中加强
  1)兴趣活动:在校内我们开设了诸如京剧组、红读组、刺绣组、编织组、科技组等兴趣小组。学生们通过参加这些兴趣活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接受中华传统艺术的熏陶,诱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爱思考、爱动手的良好习惯。
  2)班队活动: 结合传统节日,在不同年级就同一内容分层开展队活动。如重阳节时,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学科进行渗透,听听、唱唱、画画,了解节日的来历、有关的传说等,而中高年级则通过自组雏鹰小队自主开展活动,他们上网查资料,做小报,还探望革命前辈和老一辈艺术家,向自己的长辈发送电子贺卡表表孝心。此外还有元宵节猜灯谜、写灯谜,端午节识粽子、包粽子,中秋节的听传说、赏古诗、识名家等,使我们的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中包蕴的丰富文化内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通过大队部进行年级的联合活动,结合二年级入队仪式开展队史教育,结合三年级的“今年我十岁”开展了成长宣誓活动,结合五年级的毕业典礼开展“传承建襄精神”的责任教育。
  3)实践活动: 我们开展“沿着地下少先队足迹前进”中高年级寻访活动;在学雷锋的日子里,各年级学生们在辅导员带领下去里弄服务,去天桥搞卫生,到瑞金医院看望病童,到福利院慰问孤老;开设讲座,让学生在聆听中接受民族精神教育。如学校邀请当年的地下少先队队员肖翠锦女士讲地下少先队的故事;邀请全国劳动模范杨怀远讲“为人民服务到白头”;邀请著名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作专题讲座“中国国粹艺术——京剧”。
  4)环境布置:   校园文化环境布置,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学校利用广播、橱窗、板报、宣传画,张贴和悬挂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名人语录等,我们请一、二年级学生以漫画的形式宣传行规要求,请中高年级的学生将《新三字经》中提及的历史故事绘制成图画,学生的优秀画作被悬挂在两个校区的各个楼面,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校园氛围。
  4、挖掘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精神教育,我们广辟渠道、开掘社会资源,发动、组织离退休老教师、聘请校外辅导员、利用优越的社区资源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弘扬民族精神的工作中来。今年我们筹划形成了“建襄小学校外辅导团”,聘请曾多次为学校作讲座的知名、热心人士为校外辅导员,他们中有全国劳模杨怀远先生,京剧名家尚长荣先生,中科院院士沈允刚先生,政协委员、同时也是“希望工程”志愿者林黛文老师,当年的地下少先队队员肖翠锦女士等。
    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社区和周边单位的联系,建立几个校外德育基地。我校周边有中国画院、中国科学院等,深厚的人文环境为我们创设德育活动基地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场所,我们组织学生低年级学生参观中国科学院,组织中高年级观看“京剧人物画”画展,参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 这使得我们的学生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激发了情趣。
  二、我们的思考:
  1、注重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的结合。
  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时候,我们除了加强对传统精神的教育,也应该关注时代精神的教育。如在邀请老劳模的同时,可以介绍新时期涌现出的有知识、有创新意识的新劳模,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能够在兼容并蓄的教育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更为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
  2、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我们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具备长远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应呈递进式地向前推进,避免短效行为,更应杜绝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在一些班队活动之前,教师应做好活动方案,预测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然后才组织开展活动。
  3、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在学校开展的众多教育活动中,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形成家校共同搭建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平台。我们通过“家委会”使家校教育达成共识,我们在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时,都会邀请部分家长来校观摩,并在活动后,听取意见和建议。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更多地组织家长参与我们的活动,让家长更快地了解学校教育的最新动态,更好地在家庭教育中巩固学校教育的内容。 

责任编辑: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