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课题研究 > 研究动态
小学高年级文学欣赏启蒙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小学高年级文学欣赏启蒙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梁斌*       徐汇区爱菊小学

缘由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要使孩子的心灵世界有一定的涵养,文学艺术教育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文学会教他们什么是美,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丰富。在艺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那些比较出众的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大多有较好的早期文学启蒙的教育环境,他们对文学比较感兴趣。由此我们感到对学生进行早期的文学欣赏启蒙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能促进学生高雅的文化欣赏品位的形成。
因此,本课题的开展和研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本课题以拓展性课程为载体,课程以“走进民俗节日”为主题,安排了六个单元的话题内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了解民风民俗,。这与学校德育活动中的“节庆教育”相吻合,也是对“节庆教育”的一个有益的补充。所以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隐性地体现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思考、实践、反思等各种体验中提升其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运用文献研究法,制定课题计划,并确定研究组。学习文学欣赏启蒙的相关原理,探索其在小学拓展课教学中运用的途径和操作方法。
(二)实施阶段 :运用行动研究法,随时改进研究,不断反思,并及时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三)总结阶段 :整理分析有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成果
一、 文学欣赏启蒙教学及其相关原理
(一)、文学欣赏是审美享受的活动
    人们欣赏任何文学艺术作品,主要是满足娱乐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陶冶,获得心灵的净化,从而理解生活的底蕴,受到思想教育。
正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具体感性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有喜怒哀乐的感情,最易于触动读者的联想,激起情感的波澜,才能给读者以审美享受。
    
 (二)、文学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文学欣赏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它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们在欣赏过程中,通过思维想象活动,可以“丰富”、“补充”和“扩大”作品中艺术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第二,人们凭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通过联想、想象、玩味,可以发掘出形象中的含蓄、象征等隐蔽的形象和意义,因小见大,举一反三。
第三,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掺进自己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强化或改变作品的感情素质。

二、小学高年级文学欣赏启蒙活动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操作模式 
(一)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1) 在阅读中了解的我国民俗节日与传统文化。
(2) 在欣赏中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欣赏的方法,形成初步的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1)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文学社团的各种活动对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欣赏。
(2)学生在经历收集资料、整合资料、运用资料的过程中提升交流表达与合作共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1) 在活动中,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 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民俗节日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二)小学高年级文学欣赏启蒙教学活动的操作模式
(1) 讲座起步,消除陌生感和距离感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验、想象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我们这里所指的“文学欣赏”,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是一种欣赏的启蒙。既然是启蒙,就尽可能的要消除他们对于文学欣赏的陌生感,所以定期开展生动形象的文学欣赏讲座就显得尤为必要。每次由一位任课教师主讲,这既可以对实际活动中的学生遇到的难点进行解疑,又可以对下阶段的活动做一个铺垫。
     以第一次讲座为例,对什么是“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的基本特点、“小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启蒙活动可以运用的基本方法”等做了形象的讲述,深入浅出地使学生对“文学欣赏”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

(2) 吟诵比赛,感受语言的魅力。
    美文吟诵的方法是文学欣赏课最常使用的欣赏策略。首先,根据单元主题所选择的文章都是名家名作,或借景抒情,或叙事传情,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隐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意,不仅需要学生细细品味,更是朗读训练的良好素材。其次,在反复地朗读实践活动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加深对文章主题的体会,对人物情感的认同。
    在“文学欣赏”课中,我们让学生从文学欣赏教材中自由选择喜欢的文章片段或诗歌,进行美文吟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对吟诵者的语音语调、情感的把握作评判,决出高下。
   
(3)编演课本剧,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编演课本剧一直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在文学欣赏课的选文中,那些主题轻松,情节性强的文章,我们就发挥学生的特长,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创作、表演课本剧。如在《新春话年》单元中,我们阅读了著名作家阿英先生的《年画的叫卖》,初步感受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南方江浙地区过年集市卖年画的热闹场景。为了使这份热闹与喜气更真切,同学们决定用课本剧的形式再现当年的景象。于是,他们自告奋勇,或编写剧本,或参与表演,或筹备道具。剧本的编写由最先生硬地引用文章内容,到添加对文章作者的介绍,添加文章中不曾描写的集市上买者的言语,使剧本内容更丰富多彩;饰演集市上卖年画的表演者由原先普通话叫卖,到用苏州话叫卖,使课本剧表演更真实;道具的筹备者由原先复杂的布景——年画摊、诸多的年画,到用一些民族服装,虚设的场景来体现集市的景象。
   
(4)读文评注,体验玩味产生共鸣
当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作家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打动了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乐,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称快;这种现象,就是文学欣赏中的共鸣现象。
对于一批有初步的文学素养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作品的艺术风味和语言的艺术魅力,在体会其弦外之音、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时候,大都能进入人们所说的“入迷”“忘我”状态。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共鸣的产生也需要教师恰当地运用一些阅读赏析的方法,如我们通过运用读注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形成共鸣。读注法,读为阅读,注为评注,即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觉地对文章的字词句段进行评注。理解含义领悟情感或分析写作特点的一种赏读的方法。

2、课程评价:
评价原则: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以自我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遵循激励性原则,不断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评价内容:
评价的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在本课程学习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以及在社团活动中所体现的与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评价的方式:
评价表的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采用学生个人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次,采取激励评价,引进奖励机制,自设“读书储蓄卡”,根据每单元的评价单上的积分情况存取一定的奖励基金。学期结束可以用读书储蓄卡中的奖励基金去书城购买心爱的书籍。

(二) 研究成效
   在实验后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及家长对本课题的研究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与支持。椐我们对部分学生的调查,下面的数据可以反映:
1.你是否喜欢以文学社的团成员的身份参加文学欣赏课?
选项 A.很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喜欢 D不太喜欢
人数 16 8 0 0
百分比 66.7% 33.3%  
2.你觉得通过文学欣赏启蒙课程的学习对自己有帮助吗?
选项 A很有帮助 B较有帮助 C有一点帮助 D没有帮助
人数 18 6 0 0
百分比 75% 25%  
3.你认为参加了文学欣赏课对你在哪几方面有帮助:
选项 A.了解了我国民俗节日和传统文化。 B.提高了自己朗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C.提高了感悟文章中心的能力。 D.提高了概括、表述的能力。 E.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更深的认识。 F.加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G.提高了搜集整合运用资料的能力。
人数 21 11 18 11 16 11 12
百分比 87.5% 45.8% 75% 45.8% 66.7% 45.8% 50%

受访的学生家长都表示有必要了解这些民俗风情。因为通过文学欣赏的形式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了解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了解中华传统民俗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尊重人。家长们还表示孩子以校文学社团成员的身份参加的文学欣赏启蒙活动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有帮助,因为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文学社团的学生还参加了多项课内外的活动并硕果累累。在06年11月,在“神奇的秋姑娘—上海市第四届小学生现场写作活动”中,文学社团有15人获奖,其中一等奖4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8人获鼓励奖。在06年徐汇区汇师杯小学拓展性学科教学邀请赛中,学校荣获特色网站和课程答辩的最高荣誉——优胜奖、科目设计荣获鼓励奖、学校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几点思考
一、 设计文学欣赏启蒙活动方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去年9月开始,我们拟在全校所有年级中开设文学欣赏启蒙课程。当时我们在开发课程时,想到了根据各年级的特点用不同的文学题材来选择教材。
但是试行了半个学期后,我们遇到了研究的瓶颈。首先是由于“文学欣赏”是一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复杂的精神活动。虽说我们只是对学生进行启蒙,但是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用各种形式的读来达到“赏”的目的,除此之外,学生很难有创造性的鉴赏活动。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学生年龄尚小,语言文字的积累有限,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要求,其次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所选的文章主要是五四时期一批优秀的作家如梁实秋,朱自清等人的散文,由于选文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实际离学生较远,学生很难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况且要欣赏这类文学大家的作品,学生事前没有一定的积累也是难以做到的。
所以最终我们把学生年龄段锁定在五年级学生,并且以自主拓展的形式接受课程的报名,并以研究设计一系列的文学欣赏启蒙活动方案为突破。实际证明,只有通过设计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欣赏活动才能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最基础的文学熏陶,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在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

 二、开发文学欣赏启蒙活动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精神气质,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来提升。对高年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进行启蒙,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尤其是文学审美情趣,所以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能促使研究者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自觉抵制种种庸俗趣味的侵蚀的同时,提升精神境界。
拓展课程的实施,校本教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参与研究的教师也在不断提高自己对课程理念的认识,不断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专业发展的教师。
尤其是教师在教材组织、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策略研究等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当然,教师人文素养的养成也需要长时间地积淀,对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的培训工作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