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初中物理
密度研究课——西南模范李晓晨

一、李晓晨老师介绍教学设计

1、  本节课重在帮助学生理性的理解密度的概念。

2、  本节课以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需要PPT,所以不用。

3、  在导入中用同样的集气瓶装水和水银,让学生体验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留下深刻印象。

4、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穿插实验,使教学更生动。

二、听课老师评课

1、  刘树阳:

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掌握级内容,重在概念的形成过程。这节课的欠缺之处是有一个难点的突破。本节课中用橡皮泥进行实验,但是橡皮泥在水中容易化开来。用实验室圆柱体铝块,测一个、测2个说服力不强。最好是用不规则形状的物体。

2、  马艺林:

物质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是难找,我上课时用的是小铁钉。老师的声音很好听。我的建议是:最好说一下“密度是物质的特性”。重要的结论是否能板书一下。单位换算的教学能不能用谁的密度来作为例子,1/厘米3不常用。

3、  方志洁:

声音听起来很舒服。实验很花功夫,花心思,包括表格的设计。学生实验的时间长,活动充分。在这节中,多媒体确实不需要。水的比热容要背吗?排水法测体积和阿基米德的故事对测体积的启示,在先后次序上是否要倒一倒?究竟测重哪一方面?

4、  吴茫渔:

教态、语言很好,非常老练。目的、重点把握很好,抓住了密度的概念。橡皮泥实验,以前旧的方法是用粘土。“密度是一种特性”要讲。用水银来做实验,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5、  唐斯捷:

橡皮泥可以用美术老师的软陶来代替,还可以把铝块锯开。

6、  唐连芳:

整节课设计好,上来很顺手,层层递进。“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比较很清楚。水银不是很毒,可以进行实验。

7、  周伟军:

密度表这部分设计很好,不是光说,有练习,每个学生都可以动起来。

8、  戴蔚勤:比较两位执教第一年的青年老师上的这两节课,我觉得他们各有特色。马艺林老师是按照新教材的设计来上,李晓晨老师则重在密度的物理意义上。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比较符合各自学生的特点。所以实验中测量的量的多少、实验器材的使用是否交代、实验器材使用的注意事项是否交代等都有所不同。这节课对于m-v图像的教学、对于“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教材配套的实验,以及测密度这一实验,在教学中会做怎样的处理呢?两个实验是不同的实验。

9、  刘树阳:m-v图像在事后的作业中提一下。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设计的最初,采用了大量引入实验(演示实验)但发现效果并不太好,于是我便将演示部分,尽可能设计成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能够动手体验。由于实验教学和PPT不能很好的融合,为了能够使同学们更好的交流测量得到的数据,我放弃了公开课往往会使用的PPT,改换成直接在黑板上画出实验数据表格,让同学参与填写,效果意外的好。

课的一开始,我用了一个演示实验,展示了体积相同的两个瓶子(用纸包裹),里面装有不同的液体,先请同学拿起其中装有水的那个瓶子(很轻松),再让同学拿起另一个瓶子(装有水银)(有了之前的感受和瓶子外观相同的思维惯性,学生会习惯性用刚才的力量去拿,会发现完全拿不动。)这个实验作为引入非常的成功,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紧接着以阿基米德的故事作为引入,并且在传统的故事情节中,加入用橡皮泥代替金块的演示实验,是故事更加生动。并且在讲完故事后紧接着阿基米德的思路继续进行探究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的体积&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传统实验器材比较难突破这个知识点,于是我使用了橡皮泥,关键就是看中了橡皮泥的可塑性,可以改变成任意的形状和大小,成功的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这两个事实,为密度知识做出良好铺垫。同时,呼应了开头的小故事和开场实验,即相同质量的橡皮泥和铝块体积不同,橡皮泥体积大,此为阿基米德验证皇冠的方法;相同体积的橡皮泥和铝块质量不同,铝块质量比较大,藉此揭秘了桌上两个瓶子的秘密。

继续利用橡皮泥的可塑性,完成了对一系列不同质量不同体积同种物质的特性探究,并进一步总结归纳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特殊的值并随着物质的改变而改变,并引出密度的概念。至此我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对密度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引入,这也是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最大亮点,即层层递进的引出密度这一抽象的概念。

在课后的评课中,各位老师在对课堂效果予以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帮助改进教学:

首先是针对现在面粉制作的橡皮泥溶于水的问题,有人提出了使用软陶代替橡皮泥的建议,经实践,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还有部分重要的结论可以用板书的形式写出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一性质应该在合适的时机点出;单位的换算可以结合实际物质的密度进行讲解;以及让学生对实验误差有正确的认识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宝贵意见。

总体来说,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它展示了我精心的教学设计,有趣的演示实验,丰富的学生互动,已经良好的教学姿态,最重要的是,它带给我无限的反思与启迪,让我在教师这条路上可以走的更远。

 

 

附件列表:
密度教案-定稿.doc (1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