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上海市第四中学许利英

==教学风格简介==

 “感受、顿悟”教学风格

    在课改的“实践-反思”中,许利英老师不断从教育教学理念高度,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她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选择、更新知识、技能的能力;更注重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
      许利英老师创设了“欣赏与分析”、“探究与体验”、“设计与表达”、“制作与评价”等教与学活动,重视直接经验积累与动作技能的理解与感悟活动;重视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技术活动;重视以技术性思维为核心的、对动作指导和调控的心智活动;重视对技术新问题的发现、解决和对新技术理解、选择、决策的创新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学科素养。

 

==自我介绍==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是指学生通过对课堂活动的感悟,提高分析、选择、更新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感悟,增强发现问题的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学生通过对知识、技能的感悟,实现知识内化,提升技术素养。
    下面分两个部分介绍我的教学风格。
一、通过典型案例  呈现教学风格
 案例(一)花瓣造型方法
(一)让学生通过对课堂活动的感悟,提高分析、选择、更新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1.“花瓣造型方法”的课题由来
  “康乃馨”是《劳动技术》六年级(科教版)“纸艺——装饰花”单元中技能体验2的载体,花瓣造型的方法是加皱,然而在装饰花作品设计制作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观察到学生有较强的创新设计愿望,但创新设计作品中除了用到加皱的造型方法外,还用到卷曲与压皱两种常见的花瓣造型方法。学生的设计愿望应如何实现呢?“如何用纸质材料表达花瓣的造型”成为学生实现创新设计愿望的关键。于是,产生了花瓣造型方法的课题,作为技能体验2“康乃馨”的教学补充载体。
  这节课教与学的活动就围绕如何解决学生在实施设计方案时的关键问题,为学生设计创新提供了知识与技术的支撑。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将载体“康乃馨”纳入到常见花瓣造型方法之中,通过体验与感悟活动,既解决了“康乃馨”花瓣造型的方法,又解决了常见花瓣造型的方法。采取此方法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搭建一个知识重组与应用的平台,为设计装饰花的活动提供了思路与策略。
2. 课题组织实施
 (1)教学目标定位
 在教学目标上把它定位于:
  知识与技能目标:花瓣设计的基本原则和造型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植物花瓣形态,探究用纸质材料表达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仿真花瓣的体验活动中,感悟技术思维方式。
  重点是:掌握卷曲、加皱、压皱三种常见的花瓣造型方法;难点是:在对仿真花瓣的体验活动中,感悟设计原则与思维方式。在了解多种花瓣造型的方法之后,由此及彼的想象能力,激发其原创思想,培养其创新能力。
(2)分析中感悟思维方式
    “花瓣造型方法”从问题导入,以任务为出发点。在大屏幕上显示一组插花造型时,我提问: 鲜花随着时间的延长会慢慢凋谢,你能想一个办法吗?使花卉不凋谢。“丝袜花”,“假花”,“纸花”,学生们纷纷回答,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用仿真花卉来替代鲜花。因此,研究的任务是“如何用手揉纸来表达仿真花卉的花瓣”。
   研究活动从师生熟悉的花卉切入,共同观察、分析花瓣形状与造型特征,得出荷花花瓣呈圆桃形,两侧内卷;玫瑰花瓣呈倒卵形,表面多皱纹,两侧外卷;菊花花瓣呈舌状形,勺形内卷。从荷花、玫瑰与菊花的花瓣形状、特征的观察与分析的活动中,使学生明确在花卉设计时,需要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了解其形态特征。教师关注学生观察、分析和领悟能力,启发、引导与归纳不同花瓣形态特征:① 花瓣内卷与外卷;②花瓣表面多皱纹;③花瓣勺形内卷。在交流中传递情感,当情感发生撞击时,学生会产生创新火花与需求。在互动中交流知识,使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被激活。
(3)体验、感悟中形成方法与策略
  提出怎样使花瓣“内卷与外卷?”、“表面多皱纹?”、“勺形内卷?”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学生在体验中发现:①借助笔杆与笔芯,采用卷曲的方法,花瓣会产生内卷与外卷的造型;②花瓣卷在笔芯上,从两端向中间施力,花瓣表面会形成许多不规则的纹理;③利用笔的圆头部分,从花瓣的瓣尖边施力边向花瓣基部运动,花瓣会呈现出勺形内卷的造型。体验中师生关注造型技术的核心问题,花瓣受力后产生的张力,不同方向的施力改变了花瓣的造型,工具使用的力度、速度对花瓣造型的影响。
  通过体验学生感悟到根据花瓣的大小形状,可以单片成形、四片一起成形,甚至十六片一起成形,而多片花瓣一起成形的方法,简化了加工的工序,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在组装作品的展示活动中,学生感悟到方法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感悟花瓣片片组装、层层组装与工序、效率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把学生产生的质疑,转化为花瓣造型技术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形成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由于把所研究的事物纳入广阔的背景之中,克服了康乃馨载体学习过程中的狭隘性,揭示花瓣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花瓣造型的一般规律。学生通过对课堂活动感悟,提高分析、选择、更新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4)应用中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卷曲”、“加皱”与“压皱”造型方法应用的学习活动,拓宽思路,启迪创新。将“卷曲”技能应用于萱草、荷花的制作中;将“加皱”应用于康乃馨的制作,而玫瑰的制作采用了先“加皱”后“卷曲”的造型方法;不同的压皱方法应用于菊花与大丽花的制作。展示的作品,从教材内容延伸课外,学生从中获得了技术使用和决策的经验,创设条件为学生主动发展和充分发展提供机会,培养了学生知识重组与创新的能力。
  在花瓣造型方法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学习者主动地建构与重组知识体系。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的支撑,解决了学生在装饰花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教学价值不是技能的讲授与操作训练,而侧重于仿真花卉设计思维的形成。     
3.反思
  在“花瓣造型方法”的课堂活动中,用“比较法”对照分析,揭示不同花卉花瓣的特征。帮助学习者获得新的发现,进一步认识事件的本质。在花瓣造型方法的体验活动中,有效地把学习者产生的质疑,通过技术思维转化为花瓣造型技术问题,通过卷曲、加皱与压皱技能的体验,感悟花瓣造型的一般规律。为后续仿真花卉设计与制作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思路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设计方案得以实现。
  在“花瓣造型方法”的课堂活动中,一是引导学生从复杂的技术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与本质特征,分析、概括花瓣设计中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二是通过花瓣造型的方法体验与感悟的学习过程,引导思维的流畅性,三是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自己的思想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多元结果,拓展思维的广阔性。学生通过对课堂活动的感悟,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形成仿真花卉设计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解决了由于缺乏对花卉相关知识了解与花瓣造型方法掌握,而造成的设计思路和操作行为的障碍。
  因此,本课题在实施中,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会学,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方法,学有方向。
(二)让学生通过对教学过程感悟,增强发现问题的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
  案例(二)牙签棒造型
  “牙签棒造型”是《劳动技术》(上教版)六年级 教材的内容。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我感到学习者在设计表达的过程中会产生思维障碍。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分析与呈现了自己原创思想,并介绍了在创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在欣赏作品“埃及金字塔”的同时,介绍了自己根据牙签棒原有造型特征,为什么第一幅作品选择“埃及金字塔”的理由,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是怎样解决了“虚实远近”表达与处理的方法。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牙签没有那么长?作品中长的线条是用什么材料加工的?”、“作品中的人与骆驼,你想表达什么情感?”、“人与骆驼又用什么材料做的?”、等等。我一一作了解答。在解读“谁家玉笛暗飞声”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顿悟到创作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点、线、面的表达方式。
     学生在点、线、面表达方式探究活动中发现,刀在切割牙签棒时,由于控制的角度与位置不同,点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当点按不同规律排列时,发现表达的物体也随之出现了变化;用点来表达线与面时,尽管工作效率低,但有时会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这些问题的生成,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交流中一幅幅作品诞生了,“悉尼歌剧院”、“对虾”、“火烈鸟”……作品中蕴含着思维创新与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
二、“感受、顿悟”形成风格
 1、实践反思中  形成教学风格 
    在近二十年课改“实践-反思”中,不断从新课程理念理念高度,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希望学生通过感悟课堂活动提高分析、选择、更新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不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更希望学生感悟教学过程增强发现问题的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通过师生对劳技问题的共同感悟,研究劳技学科的本质与思维发展的规律。
  根据学科的特点,我设计了“欣赏与分析”、“探究与体验”、“设计与表达”、“制作与评价”教学活动。活动中注重体验,重视直接经验积累与动作技能的理解与感悟活动;活动中注重探究,重视对技术新问题的发现、解决和对新技术理解、选择、决策的创新活动;活动中注重思维,重视以技术性思维为核心的、对动作指导和调控的心智活动;活动中注重能力,重视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技术活动。通过学生对知识与技术的感悟,实现知识内化,提升学生技术素养。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2、师资培训中  完善教学风格
  八十年代后期,担任了上海市劳动技术学科《工艺》试验中心组组长,开始研究劳动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经过调研与分析,发现师资队伍将会成为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于是,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与研究教师教学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教学实践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把自己在实践-反思中积累的资料,撰写成师资培训的课程,并承担了市、区劳技学科师资培训任务。
  在二期课改师资培训期间,以项目驱动的培训形式,满足了教师的需求。在培训模式方面,采取研训一体跟踪指导、案例探讨、问题解决等多种灵活的、以行为改善为目标的探索。根据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特点,现场诊断、案例教学、参与-分享、合作交流、自学反思等多形式的培训方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活跃了培训气氛、提升了培训质量。
  在师资培训的过程,我们共同成长,转变了新课程的理念,提升了专业水准,完善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3、教材撰写中  体现教学风格
  九十年代初期,参加了上海市《劳动技术》音像教材的编制;经历了音像教材编制的全过程,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处理与研究更为成熟。从撰写剧本到导演,自己经历了一次次的挑战,获得了一次又次的成功。后期编制的音像教材,呈现了自己对技术学科独到的见解与独特的风格。
  九十年代末期应上海师范大学邀请,成为初中《劳动技术》新教材特约撰稿人,并承担了《劳动技术》6-7新教材样稿的撰写任务。通过理论学习,我认为《劳动技术》教材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其次,在反映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设问,努力解决疑难;再次,精选科学和人文领域的基础知识,用生动而又简明的文字、图画等来叙述,使学生经过努力能理解和掌握。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劳动技术》新教材既作为教材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读本。为了使学生能有效的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教材中增设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小栏目,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质量与效率意识,提高节能与环保意识。教材体现了自己对劳动技术学科本质的理解,教材的呈现方式更有利用学生发展,拓展了创新内涵。
  在新课程理念支持下,我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一种智慧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下,大胆地探究、并且凭借着各种信息来源,通过自己探究与感悟,理解教材、突破教材,达到思维创新的较高境界。
    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与技能,实现知识内化,提升技术素养。而“感受、顿悟”真正成为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校介绍==

  许利英老师介绍
  上海市第四中学
  许利英老师在教育教学园地辛勤地耕耘至今已有32个春秋,32年来许利英老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论是教学业务水平还是师德风范都堪称楷模。正是她的勤勉探索,执着创新,她才会在劳技专业领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才会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许利英老师参加了上海市两期课改劳技学科多套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多次为全市劳技学科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多次开设各级各类教学研讨课、公开课,在我校的涉外教育交流中,许利英老师的劳技课多次作为我校特色学科向国外友人展示交流,许利英老师每年都有多篇论文荣获区、市乃至全国奖项。2008年4月在市教委基教处、督导室、教研室对我校的联合视导中,许老师的劳技课得到了听课专家的高度赞扬,她“感受、顿悟”的教学风格也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认可。许利英老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劳技学科教研组长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教学和科研工作,发挥了一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她精湛的业务水平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为四中的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
  在近二十年课改“实践-反思”中,许利英老师渐渐认识到“实践-反思”要立足于教育教学理念高度,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她的劳技课不仅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且力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她还特别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能力比理论更重要,创新比模仿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理论是培养能力的基础,模仿是激发创新的源泉。
  根据劳动技术学科的特点,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她设计了“欣赏与分析”、“探究与体验”、“设计与表达”、“制作与评价”系列的教与学活动,有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活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学生创作的作品在市级报刊上发表有十多人次,她也多次接受市级、区级《劳动技术》公开教学研究任务,受到专家的首肯,同行的欢迎。
  “欣赏与分析”——架起了一座师生对话的桥梁。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领悟能力,以及善于发现、提炼某项技术中的可迁移技术要素,以达到会学技术的目的。
  “探究与体验”――提供了一个亲自体验的平台。引导在探究体验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设计与表达”――留给了学生一个创作的空间。有效地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存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多个项目的学习,使用多种材料和多种加工方法。
   “制作与评价”――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获得广泛的技术使用和决策的经验,创设条件为学生主动发展和充分发展提供机会。逐步实现将外在评价目标内化成自觉要求,最终实现自身技术素养的提高。
  在“欣赏与分析”、“探究与体验”、“设计与表达”、“制作与评价”系列的教与学活动中,许老师自觉去遵循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善于系统思考,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转化为科学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不断追求“求真-创新”的过程中,她渐渐形成了自己“感受、顿悟”的教学风格。
  许利英老师主导的初中劳技课是我校的一门精品课程,多次在对外教育交流活动中向国外的老师和学生展示,得到了外国师生的交口称赞。劳技老师许利英注重在学生的模仿中激活创新意识,在学生感悟中体现创新思维,在学生创作中提升创新内涵。在我校140周年校庆之际,劳技教研组组织了“中国结创意大赛”学生极具创新思维德作品让我们老师都啧啧称奇,自叹不如。2007年6月27日《动手做》报发表题为:《传统新诠释》的文章,专门介绍了我校学生侯迪、汪佳瑜、苏雯洁、吴艾倩、周皓、周皓、周力一、朱艺、杜逸秋、杜逸秋、陈睿松等人的设计的作品与设计思想。许利英老师的劳技课启发了学生的心智,培养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每年教师节,我校的学生自己制作的节日礼物让我们老师感动也让我们老师称奇。这里面有许利英老师的心血,更是她欣慰所在。现在不论谁走进我们的劳技课堂,他都会为我们学生学习劳技课的热情所感染。
  许利英老师曾获得“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优秀教师”;徐汇区“园丁奖”、“学科带头人”、“三八红旗手”;教育系统“好党员”、“劳动技术教育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曾荣获“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一等奖、“上海市中青年教学评选活动”一等奖;曾多次获得“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她长期从事初中《劳动技术》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撰写与统稿工作;《劳动技术》音像教材编制工作;参与组织《劳动技术》教学设计撰写与统稿工作。承担上海市《劳动技术》初中试点学校及徐汇区劳动技术学科的师资培训工作。
  许老师的荣誉属于她个人,也属于我们上海市第四中学。劳技学科现在成为我校的优势学科,也是我校的特色学科。作为区学科带头人许老师发挥了学科辐射和引领作用。作为我校一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许老师的业绩和敬业精神鼓舞着我校青年教师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再攀高峰。
 

                                                          上海市第四中学
                             

==专家点评==

专家杨左荣点评:
  正像许利英老师自已所说那样,我觉得“感受、顿悟”是许老师上课的最大特点。在许老师的课堂上,除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外,还体现出在追求一种东西:即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思考、顿悟。学生从感受到顿悟这一过程的转化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这个转化过程,最终使学生达到在学习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可以不用老师的教就能自己去解决。


专家贺明菊点评:
  我对许老师更多的是感受和感动,而不是点评。 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三点:1.在她的课上能听到尊重学生的声音。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老师都有意无意地凌驾于课堂之上。但许老师的课上,经常能听到许老师面带微笑亲切地用“请”字和学生交流。2.许老师努力勤奋有成效。许老师多次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和市教研室课题中心组的各项工作。她总是积极传帮带教,带徒弟,在区的各个学校都有她的徒弟。他们在区、市、以及全国多次参赛夺奖。3.许老师的“感受、顿悟”的教学风格特好,尤其适合劳技这门实践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