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课改动态
改变教学理念 探讨劳技教改

    劳动技术学科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陶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为了切实提高劳动技术课的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二期课改把“爱劳动、会动手,能设计”作为劳动技术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对我们劳技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教师必须进行观念、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以往劳动技术课任教老师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这是一种传统的模仿教学方法。也是劳动技术课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优点是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降低学习坡度,使学生少走弯路,技术训练比较规范,容易获得成功。其缺点是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大脑的思维活动,手脑并用,协调发展和创新设计能力。
     作为劳技教师在教学上要有所创新,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方法、新知识,要进行教育思想、方法的更新,要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要关注国内外劳技教育改革的动态和热点问题,学习发达国家教改经验、理论、实践。
    教学方法的更新,首先是现代教学方法的引进。例如利用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教学,使教学更形象、直观,还可提高学生兴趣。其次,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模仿式”教学,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二、 注重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劳技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部分组成的,其中技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技术和劳动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劳技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对工具、对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通过学生参加生活劳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这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影响创造力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知识面过窄,闭目塞耳,视野狭小,局限于一孔之见,缺乏想象力,不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所谓无知必定无能,我们知道发散思维是一种能力,而能力的载体是知识,学生掌握知识是他们获得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所谓“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基础知识的面愈宽,结构愈好,发散的机会也愈多。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三、 注重技术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类获得知识,进而应用知识的最基本的能力,而技术思维就是明智地使用技术的一种思维,使学生学会手脑并用。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技术思维主要有两种,即制作和设计。
1. 制作
    制作是技术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它通过阅读图样,以图样的技术要求为依据,设计实践工序,选择材料,运用工具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使观念形态的图样与被加工的原材料趋向结合,直到统一。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按照拟订的加工工艺进行操作。比如,在木工“小木屋”的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三视图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完成对材料的选择,设计和加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实践将理性的平面图形融入到立体的实物之中,通过不断的实物操作,使思维训练从感知水平上升到认知水平,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序的发展。
2. 设计
    设计是遵循确定的目的要求,以相应的科学技术知识为依据,将技术要求和原理表象化、具体化、模型化,通过以绘制成制品的图形到加工完成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基础,根据拟定的目标进行操作,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对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不断地修整,比如在“电子钟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学生能根据电子钟的结构,自行设计出各种规格不一,形态各异的作品图纸,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经反复修改后,拟订相应的制作计划,包括如何划线、锯料、钻孔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发散余地,将以前的“做什么”到现在的“为什么这样做”,有了更深的体会。它直接刺激了学生的动作和思维的发展。
四、 营造创造氛围,引导创造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成功的教学乃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结果。正如美国著名教学设计家凯姆普伊•杰洛德所说:“学生如能广泛地参与教学活动,更多地注意多种学习材料,学习会更有效。”我们所提的“参与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行为的参与到思维、情感、经验的参与,以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丰富情感、健全人格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注意思维过程和方法的讲授,引导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少讲思维结果,不要让学生造成先入为主的定势,给学生尽可能大的自由度,挖掘他们的潜能。良好的氛围会给创造性活动提供稳定的心理环境,因此,课堂教学中气氛要宽松,让学生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来引导学生灵活丰富的想象。在具体劳技作品制作中,只要条件许可,应尽量给学生多留出创造空间,教师不作任何限制,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启发学生的创造思路,让学生大胆去想,百折不挠地去做、去实践。允许学生对作品大小、结构、外形、制作过程进行构想,允许学生尝试,允许学生失败。当学生受到挫折气馁时,要予以鼓励,要求学生能经受考验。当学生取得一丝成果,哪怕是思路上的一点火花,都表示赞赏,教育学生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为创造活动打下基础。
    以上是我学习了二期课改精神后,对劳技教学的一些实践、探讨与认识,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日趋完善,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责任编辑:艾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