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汇德 > 心理健康教育 > 互助你我
在学科知识的支撑中提升教育——公开课《追击视角》后的反思

  就在不久前,我参加区组织的心理健康课选拔赛,感受颇深。这是一次十分正规的选拔赛,参赛的老师们经历了报名,写教案,说课比赛,开设公开课,课后研讨交流等一系列程序,并且全部在短短几周内全部完成。虽然,大家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期终考试和期末繁忙的工作,但表现出的是对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一丝不苟的执著和十二万分的工作热情。我看到了区里众位老师的敬业精神,面对开课慎重而认真的态度,很受激励与鼓舞。以下是我开课后的反思
  一.课程主题与理论基础
  我参加本次开课的主题是“追击视角”。
  这是一个单元“情绪调节”中的第二堂课,共四课时,分别为:
  第一节课:认识各种情绪类型
  第二堂课:了解各种情绪,尤其是不良情绪的来源
  第三堂课:学习找到自动思维,和不良认知,并进行调整
  第四堂课:学习改善情绪的方法
  这是基于美国著名认知治疗心理学家阿隆﹒贝克教授提出的认知疗法,进行适于中学生的内容适当修整而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识和行为技术来改变人的不良认知,从而校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美国著名认知治疗学家阿隆﹒贝克提出,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绪的中介,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可以从认知中找到原因。将认知中的曲解成分揭示出来,然后合理的加以再认知,进行有效调整,重建合理认知,在这样的基础上,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就可以得到改善。
  因此,如何认识到人的情绪会受到认知特点的影响甚至控制就十分重要,若能掌握那些不良认知的特点,从中找到原因,将曲解部分找出来,那就成为调整重建合理认知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的课程设计就是基于这个原理,从情绪分析入手,然后了解认知在人情绪和行为引发中起的作用,然后学习找到不良认知,进行调整。
  二.对学生的把握
  出于种种原因,我需要借外校的高一上课,首先很十分感谢中国中学的胡悦老师百忙之中还帮我联系,借了中国中学高一的一个班级给我上一节公开课。在此衷心的感谢她,可以看到大家都不是单纯以参赛为目的,而是抱着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态度,互相交流互促提高才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我感觉到徐汇区的心理教师们都有着极高的专业精神和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工作在这样一个团队中,我感到无比幸运。
  再来研究学生的特点,作为一门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本着“活动-体验-感悟-提升”的核心形式,虽然也是知识的掌握,但与很多学科知识不同,心理课上,没有活动的体验是苍白的,没有体验的感悟是虚伪的,没有感悟的提升——即一些重要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就像是建筑在沙滩上的心理保护城墙,面对稍微强一些风浪,就会倒塌。因此研究学生很重要。
  首先,高一的学生认知能力是有一定层次的。他们已经不是老师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年龄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用自己的认知方法在摸索着这个世界,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建立在他们认知思考的基础上的,因此此时引入这个单元十分常必要,对人的一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二,高一学生又是思维幼稚的。他们大多数的认知思考能力并未到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就能进入深入理性思考的阶段,还停留在少年感性、冲动的层次,因此要将他们的思考引导进入理性的世界,是需要层层推进的。
  第三,高一学生同时又出于自我认识与外部世界协调的时期。艾里克森认为:在青少年阶段,人必须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策略。如何良性的、没有适应不良产生的功能健康的认知思考方式,也是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自己在摸索,在探求、甚至在苦恼的,一旦得不到良好的引导,会引发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
  第四,这一阶段的学生又是好奇的,爱思考的。因此我课程的设计始终以激发学生关注、思考、探究为目标,引导他们进行认知思维。
  三.各个环节的思考
  ①导入活动——“顺时针-逆时针”的手部游戏,这是一让学生全体动起来,引发注意力,并带有趣味性思考的手部活动,在陌生的班级,通过这活动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②体验活动——两可图的启示
两可图是心理训练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作为视觉与认知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能激发学生直观的思考。
  事先我通过多种途径找到多幅两可图,再三比对选择,最终使用了“人脸与萨克斯”,“树中人”,“花与脸”,“女孩与老太”,“男人与山”。这是从设计上层层递进,从视觉的黑白色差异;到增加一些色彩,干扰视觉感受,降低视角转换的速度;在深入到习惯视角的转化;再到视角的证据支持;最后到视角存在的理解深度。
  每一幅图的出现,在趣味、直观的基础上,带出一个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我觉的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人的观念有一种习惯化的倾向,正如你要一个疑心病的人不要多想一样,通过几句话很难做到。而在这样层层递进的基础上,即在对学生体验反复多次有深度的冲击的基础上,效果比较好。
  ③通过“身边故事”的学生生活案例分析——使学生思考相同起始事件的发生与不同情绪行为反应的中间,是什么在发生作用。
  这是使用了在校园内随处可见的一个学生打篮球的小案例进行分析,这个案例是选自学生,有启示学生能感同身受,符合心里课程使用的特点。
  ④心理学科实验“视觉盲区”的寻找
  学科实验作为理性思考的重要组成,是在众多学科教学中广受欢迎的,他的激励与“活动-感悟”密不可分,实践对人记忆是很有效的,从脑科学的研究更能证实人类往往对亲身经历的事情留下更深刻的痕迹。只要可能,我总会想办法让学生多操作这样的实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理性的、可操作的实验会使学生在心理课程中得到更多理性思考和分析的机会。
在此引用,让学生操作,目的是使学生在上两个主要环节的基础上加深人类看待世界是存在看不见的地方这样一个信息,也为下面如何寻找我们片面看待事物的思考方式打下伏笔。
  ⑤事例探讨
  本环节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的提升能力的环节,在这里,通过一些有特点的故事,来分析思维视角的不合理之处,然后引出任职心理疗法中的一些不合理信念的特点,例如:消极关注,糟糕至极,过度引申,绝对要求,轻下断言,任意推断,乱贴标签。
  这个环节,在众多心理老师的指导下,我也认为存在改进的地方,比如例举的事例最好更贴近学生,概念型的名称是否需要出现还值得商榷。
  四.整堂课回顾
  在此,首先感谢给我评课的区教研员张建国老师,和各位兄弟学校的心理老师朱蕾、金莉、胡悦、蒋斐等多位好老师们,他们在课后的即时评课是我感觉学习最多的时候,也是让我深感我们这个团队温暖的时刻。
  ① 课程每个环节的时间把握还要调整。
  ② 课堂出现突发事件(电脑死机)要有预先准备。
  ③ 对学生的提问面要广,有一半以上。
  ④ 课后需要留点回家思考的问题。
  ⑤ 事例要多选择学生生活中的发生。
  ⑥ 课程中的引导语还要精炼。
  ⑦ 对于一些心理学专业词汇的出现要慎重思考。
  ⑧ 要更多激发学生的质疑,甚至可以有相互观点的碰撞。

  在次是我这堂课的反思,请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责任编辑: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