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汇德 > 家庭教育指导 > 专题研究
家庭教育在主体性德育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这里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家庭道德教育应包括对孩子学习动机、兴趣、热情、毅力和性格以及是非判断、价值取舍与德行统一等方面的培养。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怎样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目前主体性德育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德育低效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瑞士的“规则教育”、德国的“善良教育”、日本的“吃苦教育”、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曾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各国德育工作也都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德育低效就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日本曾经把“智、德、体”的顺序调整为“德、智、体”,主要的原因是德育的滑坡。
     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共同教育的结果。在当前的信息社会,学生在诸多的信息与社会现象的感官刺激下,在其道德判断体系没有建立或正在建立的过程中,视觉信息和环境的影响是最具冲击力的。如果学校只重视知识的传播,家庭成为学校知识教育的延续,那么孩子的“做人”就会出现问题,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时空载体。在这样一个多元价值观充斥我们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忽视了社会、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忽视了品德的形成对个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那么我们的德育就很难产生实效性,我们的教育就会有滑坡的危险。在这里我们试图透过个体品德形成的规律来探讨家庭教育在德育主体性中的作用。
  一、对主体性德育的认识
  主体性德育是指在德育教育和德育活动中,重视德育主体——人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注重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唤起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主体性德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主体性道德修养和主体性道德评判能力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主体性德育运作的基本原则,即“过程有学生参与,形式要学生接受,成效让学生认可”,突出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主体性德育是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模式。
  主体性德育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主体性教育是教育者积极有效地从事于受教育者主体精神或品质的构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1。主体性德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培养人、促进人发展的活动,它面对的是人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首先应当考虑人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关系,促进人自身发展中的自由状态,进而把人培养成自由发展的人,即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体。
  事实上,在我们古代的教育中,把德性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易经》中的“天行键,君子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等就是强调品德的重要意义,同时也重视个体品德的自律与自建。而个体品德形成的本质就是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契约的认同与遵从由他律、自律到内化的过程。因此。主体性德育应该以提升主体的自育水平为目标。现代德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发展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任务是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不断提高自我感受、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提高学生自育的能力和水平,并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社会主体。当然这是一个从不同受教育者层次出发的实践过程,如高校就是要在整个德育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主内化、自主控制的能力,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和自身道德发展追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学会能动地表现道德行为,学会超越“自我”的道德自省,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那么在主体性德育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推进呢?主体性德育应该以实践体验为方法和途径。“道德是一种精神,但它不是一般的精神,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它的特殊性就存在于实践性”。2现代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新的价值文化和观念文化不断涌现,这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社会规范要求为主要内容的,以传授道德知识、传递道德经验、传播价值观念为基本特征的说教型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德育模式压抑了学生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严重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最终抹煞了人的能动性。”3实践道德生活的意义在于通过实践加深对道德规则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基础。所以家庭教育要为主体性德育提供最直接、最真实的道德认知与实践的场所,而不仅仅是学校学习场所的延续和准备作坊。其实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主体性德育是德育工作自身运动规律的必然要求,同时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德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各种道德教育活动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受教育者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材。所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关键在于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之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增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具备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这一点来讲,家庭教育的实质与内涵也应该是让家长把家庭的命运同整个城市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命运结合起来,从一个较高的道德教育的起点,规范和引导孩子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如今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也在引起专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如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赵忠心看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对于青少年教育现状一直忧虑的他心情终于有所缓解。他说,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应该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长期以来,家庭教育一直在误区之中徘徊,只注重智力开发、文化学习,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那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赵教授说,家庭是德育的学校,中国的家庭教育也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传统,家庭教育也一直较为注重居家和处世这两个方面,亦即伦理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而非简单的学习英语,认识几个字之类的知识教育,因为这些并非家庭教育的强项和优势。
  二、家庭教育德育主体性的推进要遵循孩子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在每个时代,个体道德水平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把握了这一规律,我们才会把握德育的主体性,加强德育的针对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般来说品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道德情感影响着道德认知的产生,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基础上伴随着意志通过练习产生的,道德行为又可巩固发展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后,柯尔伯格追随其观点并更加深入的研究了这一理论。总的说来,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包括以下几点:
     1、思想品德具有个体的、主体的特征。在个体道德发展的动力观上,皮亚杰既反对成熟论又反对学习论,而主张相互作用的建构论。他认为逻辑思维能力是道德发展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道德发展需要建立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认识关系的建立,既不是由于外物的一种简单复本,也不是由于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独立显现,而是包括主体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套结构,也即提出了其建构主义理论。因此在家庭教育的品德教育中,要让孩子提高起道德水平,首先要让其学会道德判断,然后逐渐构建起其道德发展的构架。而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判断训练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展开的。
  也像柯尔伯格指出的那样: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的最重要成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前提。我们一般也认为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和道德推理)是道德认识中的重要成分,发展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是非问题的分析上,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应该是基于一种理性的分析与判断,而不是妄加论断。
  其实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实践的两种策略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体现其在促进知、情、意、行统一发展上的苦心孤诣,其道德讨论策略主要是为了促使知和情的发展,而公正团体策略则指向于行和意的发展。柯尔伯格正是把握着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来倡导其道德教育实践主张的。这在我们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就要求家长的树立科学的品德教育的理念(塑德是第一位的,做人与求知的统一、合理的期望,孩子的快乐健康成长第一);在家庭中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如民主、平等、互助与互信等。同时家长的要以身作则,如果要求孩子克服缺点,那么家长也要不断改进自身不足,如果家长自己能够好好学习与做人,那么孩子也会天天向上的。
  三、以孩子发展为本,注重家庭教育中好在品德的培养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意见》第十三条)
  家庭教育在内容上要注重孝亲等家庭美德的培养。一个人是否有爱心情感、有人际和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美德教育。同时要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和家庭道德水平的提高。
  1、以兴趣的培养和引导为切入口进行孩子的品德教育
  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兴趣是家庭教育道德的起点。一是要言教与身教并重。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首先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二是要宽严适度,要求得当。家长对孩子要有一个明确而切合实际的期望,对于孩子取得的好成绩,要从总体上去评价,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使孩子感到自身仍有潜力,今后还会做得更好;对不理想的考试成绩,家长要帮孩子找到失败的根源,使孩子真切地感到家长的信任,以增强孩子战胜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注意研究孩子的兴趣变化并加以引导,是家长激发和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
  在当前特别要引起家长重视的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少年儿童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少年儿童的心灵。家长要随时发现孩子的变化趋势,适时采取新措施来培养孩子的兴趣。
  2、家庭中情感的培养和调适
  情感通常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我们一般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类。家庭教育培养的核心是道德感。道德感的主要内容有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和自立自强自尊感等。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的重要部分,它是促使一个人从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和动力因素,对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家长尤其需要注重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良好情绪的培养。一是满足孩子对爱的需要。二是要教会孩子爱别人并有责任心。教会孩子去爱是一门很高的艺术。爱是不能传授的,只能靠影响、点拨和引导。三是要注重情绪的培养和不良情绪的调适。家庭教育中父母应随时注视子女的情绪变化,帮助孩子树立心中有他人的观念以及集体观念和劳动观念,这是培养他们健康情绪和高尚情操的基础。
  3、通过意志的培养和磨炼培养品德的持久性和坚定性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学生要想完成学业,取得好成绩,就需要有较强的毅力。只有意志力的不断配合,兴趣才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一是要注重意志力的早期培养。是幼儿阶段意志力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很强,是意志培养的难得良机。如果在这个阶段忽视了儿童的意志培养,所造成的损失恐怕以后再花成倍的力气也难以弥补。二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三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耐力。
  4、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
  个性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责任心、事业心、勤奋、勇敢、独立性、自信心和谦逊、宽厚等性格与成才的关系则尤为密切。父母应努力做到开朗、乐观,家庭成员之间应团结、和睦、宽容、民主、平等,家庭气氛要轻松愉快,教养方式上应做到动之以情,又要有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气氛。子女一旦出现问题,家长对孩子不能过分照顾或强行干涉;父母遇到挫折,不要在孩子身上宣泄。家长与孩子要经常平等对话、谈心,甚至开展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完善的性格和个性来自于完美的家庭教育和环境。
  四、以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为抓手,推进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德育工作
     主体性德育工作的推进与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同时要有一个家长与孩子共同沟通与发展的载体。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发现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是家庭主体性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 通过印发资料、举办讲座和推荐读物让家长知道什么是学习型家庭。
  “学习型家庭是一种家庭文化、家庭的生活方式,是以提高家庭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家庭成员共同学习,相互学习,自我改变,自我完善,共同成长的过程”。4
  学习型家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学习的家庭(硬件:电脑、书籍或书房等;软件:家庭的文化氛围)和家庭的学习(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家庭共读、家庭会议、亲子游戏、休闲活动、参观活动、网络学习、公益活动等)
  学习型家庭的特征是:共同学习、相互学习、沟通对话、共享休闲时间、注重文化投入、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通过这些宣传让家长认识到只要亲子共同努力,每个家庭都可能成为学习型家庭。
  2、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的系列活动
  为了让家长了解学习型家庭创建的意义和做法,我们举办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如亲子共读一本书(自选或推荐读物《学习的家庭》和《学习型家庭系列丛书》等)、开展亲子读书征文活动、亲子演讲比赛、家庭网页设计、学习型家庭的评选与交流等,让家长和孩子广泛参与到一系列的学习型家庭创建的活动中来。对相关活动的开展情况我们做了如下总结:
  (1)、倡导家长建立快乐家庭学习苑 。
  (2)、建立家庭互助组 。倡导“一家好不是好,大家好才是好”的新理念。
  (3)、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
  (4)、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开发并整合家长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改革服务。
  3、推进对策
  学习型家庭的创建过程也是家庭成员共同成长和亲子关系和谐与改善的过程。有人5认为学习型家庭的学习目前大致有三中形式:个人书本学习,如读书看报;团体式学习,参加进修班、研讨会等;生活式学习,家庭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沟通交流、分享成果与快乐、感悟生活的智慧等。
  当前创建学习型家庭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学习的动力(为什么学);学习时间(多少);学习能力(怎样学,会不会学)。
  创建学习型家庭的过程中,家庭的学习环境是第一位的,家庭的学习资料、学习设备、学习计划、学习时间的落实是保证学习的首要条件;家庭成员的和睦,家庭气氛的宽松、民主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创建学习型家庭就是要求每一位家长都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新观念、新技术,学习新理论、新经验,营造一个家长与孩子共同求知识求发展的家庭学习氛围。读懂孩子这本书,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使我们的教育方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6。
     创建学习型家庭也意味着每一个家庭成员从学前儿童到高龄者,形成继续学习的教育过程,家庭成员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父母行为、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互相合作,不断学习,调整自身潜在能力,建立尊重知识,不断进取的价值取向,实现家庭成员"再社会化"的过程,实现两代人一起成长的目标。
  4、具体做法
  经过我们调查、研究与思考,总结了具体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的一些做法:
  (1)、学习目标的确立。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智慧,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7同样,在学习型家庭中的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读书、考试和知识的获得而学习,而更应该是为了家庭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学习。因此家庭共同愿景的建立就十分重要,即家庭成员是为了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开发潜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学习。
  (2)、学习的内容丰富,克服单一性。主要有科技、文化、体育、休闲、法律、理财、道德、环保、卫生、艺术等的学习。善于抓住学习的各种时机(向大自然、书本、科技馆、社会实践、人际交流等学习)。
  (3)、学习方法的改进。在家庭里讲究亲子互学,尊重知识和真理,善于钻研和探讨,学习氛围和谐。学习的途径有网络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参加各种观摩与展览会等。能够将学习生活化,将生活学习化。
  我们调查发现,学习时间和空间是保障学习进行的必须要素,因此关注家庭学习化进程中的时间管理和学习化的环境管理也显得十分重要。最简单和有效的是制订一个家庭作息时间表,保证每天共同学习与交流的时间不少于半小时。另外在家里最好设一个读书角,从灯光、墙面和书桌等的设计与布置等比较温馨和简约,使人身心放松,感到有良好的学习与交流的氛围。
  (4)、在学习型家庭创建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研究中发现,凡是学习型家庭都把学习看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分享彼此的快乐与信息,共同成长。因此在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让家庭成员树立快乐学习的理念。
  (5)、对家庭发展进行规划与设计。如同个体的发展需要设计与培养一样,在一个家庭组建之初并不见得是学习型家庭,关键在亲子互学中,对自己和整个家庭的发展都要负责和充满信心。努力、责任、乐学、互助、计划和行动是完全统一的。
  (6)、树立学习的榜样和信念。在家庭的成长与发展中,学他人的之长,以“成功”家庭为榜样和动力也是促进的不可忽视的内隐因素。
  五、几点思考
  现代德育观区别传统德育观的关键点在于,它摒弃了传统的束缚人、约束人、禁锢人的教育理念,以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以受教育者的发展为本,创造各种条件发展人。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无论对于提升认识还是推进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主体性德育的推进工作中,家庭、社会和学校应该肩负起共同的责任。家庭作为孩子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关键阵地,起情感因素、血缘关系和家庭归属感不是学校和社会可以替代的。所以家庭应该是孩子健全身心的发源地,父母应当表演好情感哺育者的角色。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一方面要赋予其新的内涵与主题,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文化精髓。德行统一、以身作则是家庭品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
  没有学习就没有提高和发展。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形成要在家长的引导与参与下为孩子提供相应的空间与载体。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就是为家庭主体性德育工作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参与、体验、共生和平等地家庭环境建设,提升家庭的道德水平。
  学生良好道德水平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家庭、社会、学校应该协同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重要目标统一、措施得力,通过良好环境的创设,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那学生这个重要而特殊群体的道德的水平就会提高,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1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153.
  2张琼等著.道德接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3)
  3杨柳,主体性德育的思考,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8
  4 孙士珍“创建学习型家庭与妇联主体工作的探索与研究”《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与推进》2003年6月出版,百家出版社
  5乐善耀,“上海市学习型家庭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学习型家庭理论与实践研究》王志文编,文汇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6丁钟涛,论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学习型家庭网站,
www.learningfamily.com
  7陶黎明,“学习型家庭之我见”,《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与推进》曹亚中主编(百家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责任编辑:徐荣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