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我院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和动力,抓住发展的机遇,加快发展的步伐,提高发展的能级;经过充分酝酿、深入调研和广泛学习,逐步找准了问题、理清了思路和明确了方向,制定出我院五年发展规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背景分析
今后的五年,我国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和准备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徐汇区,始终走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前列,在试点的基础上,正积极、深入地进行二期课改教材的试验工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结构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提高教师职后教育的质量已成全社会的共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呼声正逐步增强,师范类高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已开始筹划进入教师岗位培训领域。这给区域性教育学院带来很大的生存压力,对区域性教育学院进一步的发展,无疑是一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一局面,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教院的功能定位,寻找符合教院发展的渠道。
今后的五年,我区将进一步完善0-18岁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区,这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艰巨的任务。区政府对教育学院在发展中的作用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过去教育学院对区域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上级党委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我院承担着区教学指导、师资培训和教育科研工作,引领着区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方向,为区教育品牌的创立、发展乃至提升贡献了人力和智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推进,我们面临着全球化、区域化的竞争和发展机遇,面临着公共政府建设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全新概念给我们所带来的新的思考和挑战;基层学校的干部、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教育学院承载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政府和基层学校对教院的期望值不断增高,而教院内部还存在着功能定位需进一步明确、人才资源的优势需进一步保持、管理措施仍需不断完善和高效的管理运作机制还未形成等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将制约着教院的发展。我们必须从教育改革的全局和区域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认真思考教育学院的未来,切实解决面临的问题,谋划教育学院未来五年发展的方向。
二、基本理念
未来的五年是我院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我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以提升我院综合竞争力为主线,坚持“综合”、“研究”、“特色”、“服务”等基本理念,切实加强学院的文化建设和内部的能力、活力、合力、原创力建设,不断提升对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1.坚持“综合性”的功能定位
“综合性”是教院综合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教育学院在区域教育发展中起着咨询、引领、指导和管理的作用,这种“综合性”的功能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会在今后的开发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教院各部门工作之间的“有机整合”,这种相互协调、合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突显了教院的工作特点,将不断得到完善;教院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诊断指导能力、理论研究能力、教育实践能力和较强的信息素养能力等综合素质。
2.坚持“研究型”的核心理念
“研究型”是增强教院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整体提高人员的研究能力,培养一大批骨干力量,把教院打造成“研究型”的教育机构是今后五年的核心任务。我们必须以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为中心,提高对教育教学理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重点发展集成创新能力,在教育实践总结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原创的意识和能力。
3.坚持“有特色”的发展方向
“有特色”是提升教院综合竞争力的动力。“特色”是品牌,是标志,争创“特色”也是整体和个人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有特色”的发展方向,重在“特色”的创建和形成过程,在过程中激发起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到每位教师有教育教学或研究的特色,每个部门有项目特色,最终汇合成教院的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良好态势。
4.坚持“服务”的根本宗旨
“服务”是发展教院综合竞争力的宗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服务”是我院的根本宗旨,是提高我院综合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主动提供有针对性和高质量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拓展服务的范围,提升服务的能级。
三、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丰富教院文化内涵,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增强区域内的影响力和对外的辐射力,把我院建设成“管理规范、人才集聚、特色鲜明、声誉良好”的区域教育研究与实践机构,与市内同类机构相比,有明显的特色,并在全国同行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具体目标如下:
1.岗位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度,明确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岗位职责,建立新的岗位责任制和问责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以网络为主渠道的日常管理运作平台、探索常规管理和重点项目责任制有机结合的运作机制。
2.人才高地。整体提升师资水平,形成“顶部尖、中部实、底部少”的队伍结构;特级教师队伍的数量占全院教师总数的5-6%左右,与同类机构相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区和局学科带头人的数量占全院教师总数的20%左右;局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
3.品牌标志。各部门要形成一大批能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教育研究成果或各类项目;全院重点打造5-6个在市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研究成果或各类项目。
4.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教院内部的教职员工的评估机制和奖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区域内教育教学的各项评审和选拔机制;建立有效的教育学院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反馈机制。
四、主要任务
(一)丰富教院文化内涵,探索高效的管理机制
1.丰富文化内涵。总结教院传统的文化积淀,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和教院发展的需要,努力形成适应“综合性、研究型、有特色和服务”等功能定位的教院文化氛围。
2.明确岗位职责。根据教院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强度和智力要求等设定工作量的标准,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因岗定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
3.建立问责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中不作为或出现严重失误,造成不良影响的当事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视情节轻重,给予当事人警告,直至解聘的处罚。
4.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电子化工作日志,在院务网上开设院、部门、重大项目和教师个人的工作网页。网页包括工作计划、详细的每周安排、工作的进展、主要活动的反思等内容。作为学期结束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建立完善的评估和激励机制
5.完善综合考评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职员工考评方式,形成以师德修养、工作实绩和群众意见为主要内容的考评方案。公开考评的过程。
6.完善分配制度。进一步细化现有的分配方案,按照“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切实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7.加大奖励力度。设立奖励基金,每年评选一次。奖励对区域教育发展或教院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者和在本职工作中成绩突出者。每年奖励设定名额限制,提高奖金金额。
8.畅通评估反馈渠道。在教育信息网上分别建立党组织、院行政、部门和项目等方面的信息反馈渠道,使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和效果能得到及时反馈,对当事人给予及时的鼓励或提醒。
(三)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并优化队伍结构
9.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进一步落实《上海市教师守则》和《教院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落实《守则》和《规范》的典型个人和部门;开展各种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10.重组院学术委员会。调整院学术委员会人员组成,进一步明确院学术委员会的功能,充分发挥院学术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学术研讨、学术鉴定和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引领、指导和组织作用。
11、培养骨干教师。 举办教院学术论坛,倡导学术研究的氛围,培养和造就教院的各类领军人才;组织力量帮助在市、区内有影响的教师总结经验,进一步彰显特色;创设多种激励措施,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设置台阶,同时为他们搭建展示才华和献身教育事业的舞台。
12.建立人员流动机制。建立部门间人员的流动机制,采取兼职或轮岗等方式,使部门之间的人员能相互流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提供部门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增强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合作的能力
(四)突显信息中心的技术支撑和综合服务作用
13.加强信息中心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信息中心的职责,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做好技术保障工作。加强信息中心和各业务部门的沟通,满足各业务部门工作的需求,能根据业务需求,提供有针对性和及时的服务,保障各项工作能按时顺利开展。
14.发挥管理枢纽作用。信息网络已成为日常管理的枢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随着工作的深入,信息网络的建设还需不断完善,根据管理的需要仍需不断更新。
15.打造宣传展示平台。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网络宣传工作的效率,完善工作机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工作水平,使教育信息报道更具有“导向性、准确性、及时性”,更好地展示徐汇教育的整体形象。
16.提高教育竞争情报的能级。图书资料情报要为教育教学服务,进一步提高图书资料情报的专业水平,根据学院整体工作需要、某个部门工作的需要和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五)突破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瓶颈
17.明确德育工作职能部门的定位。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明确部门职能,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实效,增强统领能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18.加强主体性德育实践的研究。以“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两个纲要的推进为抓手,进一步明确主体性德育的理念,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和可操作的系列;加强对主体性德育执行的研究,形成可资借鉴的操作范本;加大对主体性德育的宣传力度。
19.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研究。研究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特点,找准班主任工作的难点,深入开展研究,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着力优秀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20.加强心理辅导的研究。针对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教师心理问题开展研究,落实心理疏导措施;加强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
(六)进一步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1.加强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作用。教育科研的重心进一步下移,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普遍问题开展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实施和建设的研究,加强对“百题工程”的管理与指导。
22.加强区域教育科研重大项目的研究。围绕中国教育学会“全国教改实验区”这一重大项目,积极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力争在各个研究方向上都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进一步发挥上海科技教育研究所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在科技教育领域形成全市乃至全国的品牌;教育科研要出成果、出精品,并能引领我区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23.加强学校教育科研骨干队伍的培养。采取集中培训、课题指导、参与研究等多种方式,培养基层学校教师课题研究能力,并能形成一批骨干队伍。
24.加强市区重点研究课题的管理。制订区域教育科研课题规划或指南;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加强对立项的市区课题的过程管理;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的管理工作。
(七)增强课改背景下的教研工作活力
25.教研工作的定位。教研员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对教材、教法、评价和教师的研究上,根据功能要求,教研员要转变角色和工作方式,把教研工作的重心更深入地下移到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6.完成“课改工程”的各项要求。按照方案要求,认真做好细化和完善工作,切实落实各项任务,定期对基层学校实施课程方案的情况进行调研评估、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提高学校实施和建设课程的能力,深入推进我区课改工作。
27.加强“研训一体化”工作。确立研训一体培训是教研部门本职工作的思想,可根据学科教研和教研员本身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按照我区《进一步加强研训一体化工作的实施细则》,强化“研训一体化”工作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需求调研上有所加强,在培训方式上有所突破,在培训内容上有所拓展,在培训实效上有所提升。
28.推进评价和考试改革。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完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加强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逐步建立电子管理系统和诚信制度。指导学校公开、公正、公平地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加强以课程标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的考试研究,发挥考试命题对教学活动的正确导向作用和反馈指导作用,保证质量监控的“导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八)切实提高师、干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9.增强培训研究与实践能力。按照区《“十一五”师、干训规划》的目标要求,加强对所从事领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掌握各有关政策法规和必要的技能,采取集中培训、参与设计、现场观摩等各种措施加强对基层学校培训工作的指导,不断满足服务对象的培训需求。
30.实施品牌培训项目战略。针对骨干校长和教师的培养,组织全区力量,充分运用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精力重点开发4—6个品牌培训项目,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组建2—3个在全市有影响的培训基地。
31.探索多种培训模式。加强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拓展高一层次学历培训的渠道;积极引进国外知名大学优秀的校长和教师培训项目,吸收国外校长、教师培训的先进理念;充分运用我区教育信息网络的资源,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远程教育培训。
32.规范各项培训管理。搭建“师、干训培训管理”平台,进一步规范培训项目的申报、审批、学分登记、培训效果反馈等各项管理工作,增加培训管理的透明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各类奖项和选拔的管理水平。
(九)加大对外交流的力度,拓宽对外交流的渠道
33.积极开展与国内各地区的合作交流。继续加强与外省市“全国教改实验区”的学术交流;深入开展与全国直辖市有关区域的合作交流;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34.扩大与本市各区县的交流。加大对金山等区的支教力度;积极参与八区联动的“校本教研制度”;发挥徐汇教育的示范辐射作用。
35.多渠道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每年举办、承办或参加各类国际教育交流会,扩大徐汇教育的影响;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APEID)组织的合作,联合开展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加强与美国陶森大学等国际教师教育机构的合作,开展“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教育培训,学习并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进一步保持与澳、新、英、加、美、泰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的联系,完善校长、教师的境外培训基地与姐妹学校的建设。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落实“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强学院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在民主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按照“行政负责、党组织监督、工会实施、群众参与”的原则,切实完善院务公开制度的实施;加强院、部两级干部队伍的建设,适当授权,充分激发各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明确工作责任
按照“院长负责,分工实施”的原则,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规划中的九项任务由院长负责分工并组织落实;部门工作由部门主任负责细化并组织落实;各项工作均须按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地完成,对不能按要求完成的各责任人要追究其责任。
3.改善办公条件
进一步美化学院环境,改善办公条件,根据《规划》落实和推进的需要,逐步配足、配强现代化工作设备,为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4.保障经费到位
根据规划需要,调整院原来办公经费使用方案,划出部分经费用于重点项目的推进,各个项目的经费预算另行制订;积极争取教育局的经费投入,为规划中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