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是上海现代文明的发祥地,是中西荟萃、文脉悠长的教育优势区。植根于这片教育的沃土中,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从50年前一所只有7位教师的教师培训学校发展成为拥有9位特级教师、132位教职员工的区域内教育服务最高学府。目前她已成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干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培训中心,成为全区教育科研和学科教学研究、指导、服务的业务中心,成为全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中心,成为全区教育系统对外学术交流的服务和联络中心,也成为徐汇区教育局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联系中心的常设办公机构。 今年,我们迎来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建院50周年华诞,广厦千间,众匠所营,50年的发展历程,凝聚了徐汇教院几代人的汗水与智慧,在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期,徐汇教院人都努力成为区域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者、教育实践的推动者、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他们敢闯新路、敢为人先,始终在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中流击水、乘风破浪,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一、应运而生,逐步成型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一场教育向工农开门,全民普及教育的教育革命全面展开。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全党办学,全民办学”的办学方针,加快了普及教育的进程,一两年内,徐汇区各街道里弄兴办小学104所。新增师资很多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家庭妇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对教师业务的政治领导,徐汇区教卫部选定干部,于1959年设立徐汇区教师红专学校。建校之初,全校有7名教工,学员上课借区各校教室进行。学校虽然条件简陋,却有效地担负起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业余培训和进修的任务,学校将基层学校教研组长中业务较强的同志组成学科中心组,再由中心组负责组织全区教师的业务培训,教材分析和经验交流,1960年6月,教师红专学校改名为教师红专学院。同年,区内动员300多名高中优秀毕业生到学校担任团队干部和教师,徐汇区教师红专学院担负了培训这些教师的任务,1962年7月,原徐汇区业余教师红专学校并入徐汇区教师红专学院。校址从第五师范附小迁至徐汇中学南校舍“光启社”(即原徐汇区业余教师红专学校校址),有5间教室,10间办公室。教工人数增至38人,随着规模的扩大,内部分工也具体了,全院设有办公室、中学组、小学组、幼教组、业教组、进修组、后勤组等机构。不仅开展教研活动,也开展了系统的教师进修培训活动。自1961年起,徐汇区教师红专学校贯彻“面向实际,逐步提高”的进修方针,开设初中(初师)、高中(中师)、大专等不同程度的各科教师进修班30个,系统进修提高教师文化程度。学院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深入学校调查研究,组织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活动,总结经验。提倡能者为师,老教师带新教师,请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教学有困难的教师举办专题讲座。至1965年9月红专学院迁至小木桥路零陵路的四新中学时,学院已初具规模,各项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工作已走上正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专学院教学业务全部停止,教师人数也减至23人。1970年起,“文革”初期的混乱场面渐渐平息,教学业务逐步恢复,学院迁至淮海中路1413号,对外挂牌的校名为“徐汇区教改联络站”。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逐步恢复,73年办起了第一个高中起点脱产幼师班,74年又办了半脱产和业余进修幼师班,75年举办了中师班,同时结合学科教研和教学办了大量进修班,截止1976年底,共举办学科进修班两百多期,参加的教师达八千五百多人次,全区每个教师平均培训两次以上。由于学院教学日趋正规,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校舍日益紧张,1976年12月学院迁至天钥桥路93号,并改校名为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至此学院在经历了波折后,又恢复了生机,并走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蓬勃发展,健全体系 1976年底,粉碎“四人帮”以后,学院全体教工更以百倍的热情投入的教学研究和培训工作中,仅1977年上半年的一个学期,学院就在全区进行了二百九十多次教材分析,上了一百二十节公开课,组织了九十五个辅导报告。全面推动教育的发展。为此文汇报特以《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师资培训——徐汇区教师红专学院大力帮助教师提高文化业务水平》为题撰文推广徐汇经验。同年,我院被中共上海市委员会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单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时期,亟需大量高素质教师。但教师队伍中,新教师多,民办教师多,文化水平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多。针对这种现实状况,学院组织教师进行补课(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补缺(所任学科的全面知识)。从实际出发,把长远的文化、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搞好当前教学工作的教材教法学习结合起来,组织过好“教材教法关”。1978~1979年区教师进修学院一个学期中开设全科、单科培训班44个,1398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学习;开设18个备课班,学习人数704人。成绩显著1980年被上海市教育局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单位。 改革开放初期,教院人就以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我院1977年恢复了进修组,主要负责业余、半脱产大专学历培训,1978年初即建立了电大、函大辅导站,1980年又招收了“五统一”大专班。1981年学院率先举办“全市首个不脱产美术大专班”,1983年,我院率先通过教育部验收,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师范专科建制的高等学校,并改名为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1984年9月,成立进修部,开设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专业的大专班,其后进修部逐步增置了7个专业。1981年上半年,全市出现小学、幼儿园入园高峰,小、幼教教师紧缺,市教育局委托各区教师进修学院举办幼师班,学院暂借漕溪中学开设师范部,帮助学历不相当的教师达到标准。此后,师范部开展了为期十年的系统的全日制中等师范教育。至1990年共办幼师班10班,普师班9班,实验员班1班,体师班2班,共为本区培养幼儿教师392名,小学教师450名。学院还为新疆、大庆、阜阳等地举办大中专学历班和短训班,毕业结业学员207人。1978年9月,徐汇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级的教育科研专业机构——徐汇区教育科学研究组。1984年率先转变成管理研究机构,1989年5月,更名为教育科学研究室。1992年4月成立了上海市第一个区级心理辅导指导机构——徐汇区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站。学院于1980年开展了干部培训,1985年成立了干部培训部,加强了教育系统干部的思想和管理业务培训。1978年学院建立了电教组,1986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电化教育站,为全区中小学提供电化教育指导和服务。1989年6月成立图书资料中心,向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开放,成为区普教系统的教育资料中心。至1989年底,学院共设有院务办公室、进修部、师范教育部、干部培训部、教育研究部、教育科学研究室、电化教育站、图书资料中心、教务处、总务处、校办企业处等11个部室,教职工人数188人,其中副教授7人,学院的基础体系基本建立。 80年代末,我区学历补偿教育任务基本完成,学院所办的中师班、幼师班逐步收缩,工作重心逐步转向中小幼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和小幼教教师高一层次的学历培训。我院率先介入了教师职务培训的调查与试点工作,并于1989年4月开设了全市第一门初期论证的课程《数学教学逻辑学》。1989年12月《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颁布,随着教师职务培训的法制化、规范化,我院为更有效的开展工作,进行了部室调整。1990年8月,师范部撤销与原教研部的小学组、幼教组与合并成为小幼部,统一负责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研究工作在职教师进修工作,即所谓“双肩挑”。1991年,进修部撤销与原教研部的中学组合并,成立中学部,统一负责中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与在职教师进修工作。1994年,上海市成人高等师范“三结合”学历培训启动,教师学历进修与职务进修任务加重。根据新情况,1995年6月,我院又从中学部和小幼部中抽出擅长教学的教师与干训部合并成立培训部,专门负责全区中小幼干部、教师的职务培训和高一层次的学历培训工作。1998年我院获市继续教育教学教务管理运作规范科学高效奖和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工作成绩明显奖。 80年代后期,上海开始启动第一期课程改革,我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以帮助备课为主的教研工作转变为帮助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水平为主的教学研究活动。同时注重课程教材研究,承担了中小学语文、地理、美术新教材的编写。1995年9月中小学教研员深入本区新开发的长桥街道,进行调查研究,帮助建立和健全教育教学的常规机制,在更新薄弱学校的工作和改变教研工作的模式上形成了新突破。这一做法在90年代后期得到延续和拓展,形成了“长桥工程”,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成为徐汇区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范例,在市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1998年起实施的“科技教育”被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列为重点教育科研课题,成为推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徐汇教育标志性品牌之一。 1994年,我院全部迁至中山南二路800号,与分部合二为一。1997年,我院新校舍落成。1997年9月,随着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计算机联网,我院承担了网络建设及计算机的教学工作,教师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为此成立了“计算机教育中心”。1998年10月,德育室进入教育学院,成为一个部门,开始形成教研、科研、德研“三位一体”的新机制。 经过80年代和90年代的快速发展,学院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体系日趋完善,功能定位也益发明确。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师水平、提供教育服务的多功能教育母机作用进一步体现。 三、走向成熟、特色创新 跨入新世纪,学院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深沉而有价值。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国务院于1999年1月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适时地设计了“跨世纪园丁工程”。为保证“跨世纪园丁工程”的顺利实施,教育部于1999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我区教师教育重心由学历教育转向继续教育,1999年起率先实施了研训一体化,形成教师教育的新模式。2000年3月我院停止使用徐汇区教育学院校名,恢复使用建制前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校名,教师教育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十五”期间我院推进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开拓了教师教育渠道。2004年1月,学院组建教师培训部,负责全区中小幼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策划、实施、管理、指导、培训、服务。通过实践和积累,教师培训部形成了引领学校教师成长的特色项目和品牌活动。如:国际、国内继续教育协作网络与基地;学术节;人才“金字塔”工程;教育指导团;名师工作室等。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开启了教育改革的新篇章。此时,上海市已开始了基础教育的第二轮课程改革,1999年小学英语学科、2000年小学音乐学科率先进行了全区课改推进,成为本领域课改领头羊。我院的教研工作采取“聚焦课改,决战课堂”、“聚焦人才,成就教师”的策略,完成了由单一的教研向研训一体的转变,形成了教研与教学相结合、教研与培训相结合,教学与培训相结合的“研训一体”新机制和区、片、校上下联动的教研工作新模式。2005年我区成为市首批全面推进“二期课改”的实验区。先后以“解读工程”、“百课工程”、“百题工程”、“范式工程”、“反思工程”有序推进新课改,有效实施新课程。根据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的理念,教研员们认真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人的发展规律,追求有效教学,加强质量监控,完善教学管理,使我区的课程实施水平、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专业水平等都有了显著提高。2008年4月上海市教育督导室和教委教研室组织百余名领导和专家,对我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面视(督)导,给予高度好评。市督导室向全市印发了《徐汇区推进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况通报,并报送教育部。 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浪潮推动了教育科研的迅速发展。科研工作结合教育实践建立了研训结合、全员参与的教育教学实证研究模式。建立起大项目统领,教育行政领导、专业研究人员与基层学校领导教师共同推进的地区教改实验区运行机制,加强了区域教育科研对基层学校实践的指导和推进作用。我区先后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APEID)”实验区、中宣部国家重大项目“区域教育现代化”全国教改实验区、五部委“青少年科技教育”实验区和教育部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PEID第九届年会在徐汇区召开。区域内形成了“科技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百题工程”,“教材统整”等特色研究项目,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新世纪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我院德育室在区域内全面开展“主体性德育”的实践研究,确立了“过程有学生参与,形式要学生接受,成效让学生认可”的德育原则,形成了具有徐汇特色“学生主体,教师引导,学校为本,区域推进”的主体性德育工作新模式。 2002年9月,原教育党校与教师进修学院培训部合并,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干部培训更趋完善,形成了“政治理论素养、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科技人文综合素质”三类品牌课程。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兴起,电教站也着手开始研究,并在后续的九五教师全员培训中,率先开设了相关培训班,帮助学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起步。2000年9月,为了更好地在区内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电教站改组为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中心,成为我区教育系统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培训、服务、资源和技术支持中心。进入21世纪,徐汇区区政府提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的目标,不久,通过科学规划,我区构筑了上海市唯一拥有自主产权的利用光缆将全区所有局属机构与中小幼以千兆或百兆接入的教育城域网,为教育信息化工程打下了坚实高效的网络基础。2004年初,学院将图书资料中心、计算机教育中心、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中心合并形成了全方位提供网络化、数字化、无疆界、虚拟化和休闲化的教育信息环境的教育信息中心。近年来教育信息中心建立了资源整合支撑系统,完善“资源库” 增设“信息窗” 构建“资源—信息链”,实现了“三网”合一。开通教育管理、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学科资源应用等功能模块,开通了“徐汇教育网”、“徐汇教师网”、“徐汇学前教育网”等网站。建成了学科特色网站群、信息化实验校。开展了网上培训、网上培训管理、网上教研,网上教育教学论坛等活动。 2004年4月学院建立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办公室,建立健全国际交流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教育交流和合作;与澳、新、英、加、美、泰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建立了联系,完善了校长、教师的境外培训基地与姐妹学校的建设。 21世纪的发展使学院走向成熟。目前学院拥有一栋7层办公大楼,一栋3层教学大楼、一栋3层学术交流大楼和一栋4层综合大楼,有适用于各学科教师培训的20多个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10间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等4个。学院拥有藏书近9万册的专业图书馆,拥有现代化程度极高、管理着自主产权全光教育城域网的网络管理中心。。 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专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素质教师群体。现有教职员工132名,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有2名,教授、特级教师有9名,高级教师(含教授、特级教师)占50%,中级以上教师占90%,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53%。学院拥有一批在全市知名度高、曾为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教师。 学院拥有分工明确、涵盖全面的部门设置,目前共有12个部门:干部培训部(教育党校)、教师培训部、中学教研部、小学教研部、学前教研部、教育科研室、德育研究室、教育信息中心、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国际交流中心、教务处和院务办公室。另外,上海市科技教育研究所也设在学院内,该研究所面向全国开展科技教育,已与海内外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学院还负责《徐汇教育》(月刊)杂志的编辑和出版工作,负责徐汇教育信息网的编辑工作。 我院的办院理念是以研促教,以教带训;发展方向是特色发展,群体整合;办院宗旨是一切为了一线教学。我们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提出了院风、院训作进一步的提炼。在原有“团结、服务、求实、进取”的八字院风和“服务、质量、创新、团结”四大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了“弘扬师德、引领专业、服务教师”的教院精神。五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教院人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师需求、尊崇创新精神的求索之路,路漫漫,我院将坚持“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决心,不断提升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徐汇教育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