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成果推广
以合作家庭为载体,开展交往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合作家庭为载体,开展交往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

长三幼儿园课题组*

一、   对原成果的认识

宛南幼儿园的“幼儿生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无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很有价值。宛南人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探索发现中享受生活的智慧,在集体交往中享受生活的快乐,在和谐生活中享受生活的美丽”的观念,对我们落实二期课改的精神,为孩子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真实的世界里让孩子学会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目前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们渴望有玩伴,他们需要玩伴来分享快乐,需要在共同的玩耍中提高交流与合作能力,特别是交往礼仪的培养;家长也需要有同样的家庭来交流育儿的经验,以增进对孩子的了解与理解,在交流中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我园开展的合作家庭就是让几个有共同需求的家庭连成一个家庭教育的共同体,即在一段时间里,让几个孩子结伴一起玩,由每个家庭轮流照看幼儿;在轮流的照看中挖掘各个家庭的资源,让孩子们一同的分享;家长也在共同体中分享与交流各自的育儿经验,让孩子在串门的活动中学习交往的礼节,感受与同伴一起玩的快乐。

二、   推广的目的

通过学习、内化宛南幼儿园的研究成果,把“幼儿生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基本经验创造性的应用到本园的“合作家庭”研究中,改善“合作家庭”重活动内容,轻交往礼仪教育的现状,提高教师指导家长开展“合作家庭”的能力,让家长在幼儿交往礼仪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通过“幼儿生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推广实践,激发教师推广科研成果的意识,提高消化、吸收、应用科研成果的能力与水平,使教师在实践中增长研究智慧、研究能力。

通过“幼儿生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推广实践,学会整合,把各项工作有计划、有目的的整合在一起来完成,提高教师工作统筹的能力,感悟工作的快乐。

三、   推广的方法和过程

首先,领导重视相当重要。由园长亲自挂帅,教研组长、教学骨干为组员,组成课题推广小组,并进行明确的分工,保证课题的推广落到实处。

其次,制度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我园把课题的推广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及时的在园内交流推广的情况,并与幼儿园的内部分配制度紧密的结合,用制度、机制保证课题得以推广。

第三,发放家长问卷调查表,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园对三个班级的家长(两个小班、一个大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说明孩子们需要玩伴,家长也愿意让几个孩子一起玩,我们开展合作家庭活动,是有需求、有基础的;也说明家长不清楚合作家庭的含义,不清楚家庭教育中有很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第四,对家长的培训是开展合作家庭的重要保证。针对问卷调查情况,在反复阅读、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宛南幼儿园的“幼儿生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的精神实质,理解生活教育的涵义。并对家长进行了培训,在合作家庭家长会上,我们与家长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向家长介绍活动须知以及培养幼儿礼貌行为的重要性,指导家长从小抓起,在开展合作家庭的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并根据“小主人”“小客人”的角色需要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研究讨论出“合作家庭”活动中,幼儿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交往礼仪礼节规范。在“合作家庭”活动中,通过“小主人”“小客人”的角色,实践交往的规范与礼仪。

第五,在“合作家庭”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活动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商讨,及时调整,并注意收集材料。如: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家长特别的注重活动的内容与组织,不太关注交往的礼仪教育。有的家长认为看电视是浪费时间,最好能让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画画、念儿歌;回复给我们的记录中,大多写活动的内容而没有礼仪交往的情况,于是我们调整记录表格,并向家长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第六,总结活动得失,进一步推广。在新生家长会上我对新小班的家长介绍了我园的这个科研项目,并请参加过活动的家长,把自己参加这个活动的感受告诉给新生家长,同时,在自己的班级也进一步推广,由原来的种子家庭带动,组成新的合作家庭。教师也充分利用环境把活动的情况告诉大家,使参加的家庭越来越多。

四、   对原成果的发展

1、  形式上的发展:我园开展的合作家庭就是让几个有共同需求的家庭连成一个家庭教育的共同体,即在一段时间里,让几个孩子结伴一起玩,由每个家庭轮流照看幼儿;在轮流的照看中挖掘各个家庭的资源,让孩子们一同的分享;家长也在共同体中分享与交流各自的育儿经验,让孩子在串门的活动中学习交往的礼节,感受与同伴一起玩的快乐。

2、  内容上的发展:制订出一套有关幼儿“文明做客时的礼仪”

1)     打电话的礼仪:

主人——接通电话后要说:“xxx小朋友在吗?我请他听电话。”当大人去帮你叫时要说“谢谢!”

客人——接受邀请后要说:“谢谢!”

2)     通话结束要互相道别,说:“再见!”

3)     客人进门和离开时都要和主人以及他的家人打招呼。如:“xxx小朋友好!”、“xxx小朋友妈妈好!”、“xxx小朋友再见!”、“xxx小朋友妈妈再见!”

4)     主人得到客人赠送的礼物时要说“谢谢!”

5)     主人招待客人时要大大方方地把自己好玩的玩具等拿出来给同伴分享。如:会说:“我请你玩xxx”

6)     客人在主人家游戏时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要动别人的东西要征求主人的意见,学会说:“这样东西我可以玩吗?”

7)     进餐时的礼仪:

l     等全部人员在餐桌前就坐后一起进餐。

l     主人要主动招呼客人用餐。如:“这样东西很好吃的,你们多吃点。”

l     不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放在自己的前面。

l     如果遇到菜夹不到时要学会说:“请xxx帮我xxx好吗?”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

l     离开饭桌前要对大家说:“我已经吃完了,你们慢慢吃。”说完才能离开。

五、   推广的效果:

1、   对幼儿园而言:

l      教师的研究意识增强:教师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研究意识组部加强,改变了原来原来的“科研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没有什么意思”等等的观念。

l      环境的暗示作用显现:所有参加合作家庭的班级门口,都有一块版面是专门介绍各个合作家庭小组活动情况的照片资料。合作家庭的版面介绍,成为了我园一扇绚丽的窗口。那些原来并不参加合作家庭的活动,看了墙面上的宣传后,特意与老师联系要求参加。

l      幼儿园办学声誉提高:由于教师在合作家庭研究中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水平提高,指导更贴切了,家长也就更信服我们的老师了。我们的孩子因为参加了合作家庭,性格更开朗了,待人更有礼貌了,主动招呼合作家庭组成员中的长辈已经成为了一种自然的流露,变得更讨人喜爱了。组员之间的亲密嬉戏,往往能引来路人羡慕的目光,陌生人就是通过了解孩子,才知道我们长三幼儿园的。我们长三幼儿园就是在这其中越来越被人熟知了。

2、   对教师而言:

参加了课题推广活动,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科研能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科研能促进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科研能带动幼儿园本身的发展。我们深深的认识到:科研的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更广泛的开展课题研究、课题推广活动。

l      教师克服了畏难情绪的能力

在以往,提起课题研究,老师们都会退而远避,总觉得做课题是一件吃力不讨好很麻烦的事情,无论从内容的选择上还是从做课题所需要的时间都会另大家没有方向,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因此都不愿意尝试与课题有关的科研活动。

为了帮助教师们克服这种情绪,园长专门请来了教科院的兰老师为我们开设了有关课题研究的讲座,在了解了相关事宜后,老师们的心结被慢慢的打开,原来课题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及。在活动推广中,老师们已经没有了以往的迷茫,较好地完成了第一轮的活动。现如今以点带面,有更多的老师已经投身于本次的课题活动中。

l      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刚开始做课题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合作家庭”是否受家长的欢迎,更不知道家长有什么态度,我们为此特地设计了一张问卷表。有100%的家长希望在周末的时候让孩子有玩伴,有89%的家长希望教师能参与到合作家庭的每次活动中,有84%的家长认为小区绿化带、公园是孩子活动的首选地。

希望有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说明孩子们需要玩伴,家长也愿意让几个孩子一起玩,我们开展合作家庭活动,是有需求、有基础的。而89%的家长希望老师能参加活动,说明他们需要帮助,同时也说明家长不清楚合作家庭的含义,不清楚家庭教育中有很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家长特别的注重活动的内容与组织,不太关注交往的礼仪教育。有的家长认为看电视是浪费时间,最好能让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画画、念儿歌;回复给我们的记录中,大多写活动的内容而没有礼仪交往的情况;碰到孩子生病了,马上想到的是改期而不是利用。等等状况说明家长对教育资源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在活动开展的后期,我们又发现设计上的一些不足。例如:总结撰稿的任务只由一个人完成;过程中没有注意收集礼仪教育的情况等。

俗话说:“发现不了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我们整个课题推广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中走过的,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l      教师指导家教的能力提高了

看见家长有需求,我们工作的信心更足了;发现了家长的问题后,我们有了工作的方向。

我们不能全面的开展合作家庭的活动,因为我们没有经验,没有精力去面对那么多的家庭。我们从三个实验班(两个小班,一个大班)中,各选择了三户家庭,组成了三个合作家庭。现在活动开展顺利,我们将以这些实验家庭为种子,一颗种子家庭再带出二、三个家庭,合作家庭的雪球越滚越大。

在活动开展前,我们对家长进行了培训,告诉家长,合作家庭是为了解决孩子的周末玩伴问题的,是家庭在周末时利用各自的家庭资源进行时间、资源、空间上的合作,就是我们俗称的“串门活动”,老师不参加大家的具体活动,上门的家长也不参加当天的具体活动,只有主人家庭的家长承担照料孩子的任务,老师只是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给家长一些指导的意见。我们还把孩子交往的礼仪大致分成了三快:预约的礼仪、上门的礼仪、餐桌的礼仪等材料印发给大家。解决了家长的一些顾虑(攀比的心态,地点的选择),还帮助家长精心设计了一些活动的内容,约定了活动的具体时间等等。

活动开始后,我们老师始终密切关注每一次活动进行的情况。家长来请假,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很好的探病礼仪的教育契机,请家长不要延期,并请其他的家长放心安全的问题(不传染),按时参加活动。一个小班实验组的家长拟带着孩子去买菜,老师马上请家长有意识的让孩子认识一些蔬菜名称。一个大班实验组的家长面对孩子的争吵想出了“男孩让女孩的规则”,我们马上进行了实验组的共同分享。

整个活动准备以及进行的过程,就是一个个问题不断的发生、解决的过程。老师们能不能紧紧扣住问题的关键进行解决,能力得到了强有力的锻炼。

l      教师反思问题的能力

活动进行了一个学期,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主要的体现是:(一)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孩子的正确认识程度,这种认识是在与同伴间的比较后发现的。(二)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家庭资源的认识,对孩子们来说,家庭居住面积的大小、经济收入的多少,与家庭教育的资源是没有多大联系的。(三)孩子们也因为合作家庭活动的关系,个性更活泼开朗了。(四)吸引了非实验家庭也开展了“合作家庭”的活动。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家长为什么不记录孩子的交往礼仪实践情况呢?(二)如何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合作家庭”开展的情况,并自发的组织起来进行家庭间的合作呢?(三)所有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因为每个人的承担任务不同,期间的感受也不同,为什么只进行一份总结报告呢?(四)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加深了,但是家长的育儿经验的交流仍较缺乏。这些问题的产生,是自发的,是缘于对今后工作的思考,体现的是我们的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一一进行解决。(一)在给家长的活动记录表中,明确提出要反映孩子们的礼仪交往情况的内容。(二)在各班家园栏中开辟介绍“合作家庭”开展情况的栏目。(三)参加课题组的每位成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总结“合作家庭”活动的情况。(四)活动中要增加家长间熟悉、交流的机会,可以通过接送孩子的机会进行,更可以在一同外出的时候进行。

3、   对家长而言:

l         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开始更全面了

首先,活动给予了家长更多关注幼儿的机会,通常父母对幼儿的关注都是无意识的,但在活动中,家长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和目的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和了解,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同时,也帮助家长学会怎样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势和问题。

其次,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在和同龄孩子的交往中,看到了平时在家里看不到的其他表现,更全面的了解自己孩子。

另外,在与其他孩子的比较中,也能看到自己孩子的优势与差异,客观的认识到自己孩子在集体中的位置所在。

l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也更全面和与客观

起初在活动的进行中或活动反馈中,一些家长谈及的话题是自己孩子的表现我们家的孩子总是”,对于其他孩子的行为都比较客气的进行了表扬和评价。“更多的是提出自己孩子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寻求好的方法。同时,对于活动过程中幼儿行为和礼仪的评价多数为“都很有礼貌”、“能互相谦让”“大方、害羞、聪明”等一系列的语汇。不是过分夸大了自己孩子的优点或缺点,就是对其他孩子的评价过于褒奖或贬低。但通过合作家庭活动,随着家长对和孩子的更多了解,评价的方式和方向也出现了变化。

l         家长们有了交流育儿经验的伙伴

合作家庭的活动使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家庭成为了大家庭,不仅孩子们有了玩伴,家长们有了交流育儿经验的伙伴。大家的接触多了,人与人之间也显得更亲切了,过去对待孩子间的矛盾会产生不愉快的状况也逐渐消失了,家长间更多了一份互相的理解。现在,很多家长都会在接送孩子时主动的打招呼,遇上谁需要帮忙,其他家长也会主动提供帮助。中一班江润森的妈妈工作很忙,总是要很晚才能来接孩子,徐贝妮的奶奶知道后,总是会主动先把孩子接回自己家,让森森的妈妈安心工作。过去,家长有什么疑问总是个别问老师,现在,家长除了求助老师外,也会向同伴的家长请教,有的家长也会把自己发现的好经验主动告诉其他家长。在互相的交流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学会了分享。

4、   对孩子而言:

在近一年的“合作家庭科研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通过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变化,看到了孩子们在这个活动中所得到的收获。

l      幼儿的个性转变了:

通过合作家庭活动的参与,孩子们有了一个结识小朋友的新平台。活动给予了孩子不同于幼儿园交友的环境,在家里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在,情感上的支持使胆小害羞的孩子有了结识小朋友的勇气。例如:中二班的丁毓雯小朋友,从小一直由老人带养,到了入园年龄后,父母把她送到了我们幼儿园。新生入园的第一天,孩子们都来上幼儿园,唯有丁毓雯小朋友没有来。是什么原因导致丁毓雯小朋友不来幼儿园,老师打电话去询问,原来孩子生病了。丁毓雯小朋友是一个乖巧、胆小的女孩子,加上身体的原因(经常生病),老师时常在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候,看到她一个人孤独地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发呆的样子,与其他孩子三三两两快乐玩耍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丁毓雯的妈妈也对老师说孩子上幼儿园不开心,因为她没有朋友。在参加合作家庭活动后,她比过去快乐了,再也看不到一个人孤独地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发呆的样子了,她会自豪地说:“我们三个是好朋友!”

l      学会关心别人了:

通过合作家庭活动的参与,孩子们有了关心别人的机会。在合作家庭的这个大家庭里面,每个孩子都是这个家庭的主人,他们通过“电话邀请客人”学习想到别人,通过“看望生病的朋友”学习关心别人。例如:中二班参加合作家庭的丁毓雯小朋友在活动前的一天生病了,合作的几位家长原本想延期,但在老师的提点下,他们也意识到在真实场景中去学习关心别人比虚拟的讲解更为有效。于是,几位家长带着孩子们上门看望了生病的丁毓雯。没有过多的说教,但对朋友的关心,真诚的与人交往,却深深的烙在了孩子们的心上。现在,他们班里只要有孩子没有来,就会有孩子主动向老师询问情况,或亲自打电话给朋友问候一下。

l      交往能力提高了

很多儿童在家里会不在乎的对妈妈凶,一旦到了外面,就把嘴巴闭起来。象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为数也不少。通过合作家庭活动的参与,那些“在家是龙”的孩子,他们的交往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中二班的张超小朋友,没有去过托儿所,在上幼儿园开学前的老师家访时看到的表现和上幼儿园后的表现,真的是判若两人,“在家是龙,在外是虫”是这个孩子表现的真实写照。进幼儿园一年来,从不主动和老师、同伴打招呼,只有在家长接送的时候,被动地说“老师好!老师再见!”,而且声音很轻。上课老师请他回答问题,他从不说一个字。自由活动时,一个人从不出声地摆弄自己的小玩具。尽管在老师和家长的努力下,张超还是改变不多。在参加合作家庭活动后,他的交往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但能用响亮的声音和老师、同伴说好说再见,还会主动地向其他孩子的家长打招呼,说好说再见了。老师上课提问,他也能主动举手回答了。自由活动时总见到他主动去约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

 



* 推广组主要成员:徐开梅、虞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