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杏坛春秋 > 学习交流
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意义

    校外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影视、纪念馆、新闻媒体、网络、自然资源、乡土资源等重要学习资源,社区、家庭等也都可以成为重要的语文学习场所。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课程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开发和利用语文课外学习资源,与当今提倡大语文教育观和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相吻和的的,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必经之路。
    语文是学习的工具,也是生活的工具。生活中时刻都离不开语文的运用。劳动生活创造了语言并形成了语文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人类提高精神生活的必然之路。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为现实生活服务,并努力创造新的生活。这种大语文的教育观就是主张以语文课堂为中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培养语文能力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接受综合的培养和训练。
    而追求课程综合化是我国新世纪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工程和突破口。我国基础教育对课程综合化的追求体现之一就是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就语文学科的学科内综合和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注重学科内部的听说读写的知识、能力及相关素养的整合;注重感性与理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注重方法、过程的整合;注重课内学习、课外学习及日常生活的整合。毫无疑问要达到上述教育目标,仅靠校内课程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开拓课外语文学习的天地,以课内导课外,以课外促课内,彻底改变重课内轻课外的教学模式。
    语文学习作为母语学习,伴随着人生的各个方面。
    一.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养育了万物,是地球的主人,也是人赖以生存的空间。大自然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是语文学习最丰富的课程资源。大到山川日月,小到花鸟鱼虫,无论是风雨雷电还是太空宇宙,所有的这些都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无穷资源,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古往今来,师法大自然成就了多少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从屈原、苏轼到郭沫若、余光中,开发大自然为人类留下多少壮丽诗篇。
    开发和利用大自然语文学习资源,必须从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入手。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爱护大自然。而反常的气候、肆虐的自然灾害都在提醒我们:要让青少年从小树立起牢固的环保意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良好品质。
    开发和利用大自然这个课程资源的方式很多,可以以休闲旅游、专题考察、民间采风等形式,既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领略到大好河山的壮丽,又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既可以培养学生科考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事物体验人生的好习惯。
    二.走向社会。
    社会是一所综合大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学涉及较多的应有如下资源。
    1.图书馆。在上海市、区、街道、学校皆有图书馆,语文教学可充分利用这些便利的课程资源,同时,这也给学生养成了借助图书馆搜集信息的好习惯。网上图书馆更是给学生带来了方便,足不出户就可以查到信息。
    2.科技馆。作为上海市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上海科技馆以"自然•人•科技"为主题,以促进全体市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宗旨,融展示与参与、教育与科研、合作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休闲与旅游于一体,以学科综合的手段及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每个来参观的观众能在赏心悦目的活动中,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3.博物馆。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丰富的博物馆馆藏记录着历史的每一篇章。上海市的博物馆,遍布各个区,品种繁多,分类精细。而且,各级博物馆在提高为公众服务的质量方面一直在不断做出努力。文史不分家,众多的博物馆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价值。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参观学习或作为假期实践活动。
    4.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上个世纪的科技成果,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瞬间连接五湖四海,可以最高效率地收集信息,也可以借助网络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网络资源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
    5.乡土资源。乡土资源是指所在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俗文化、乡风民情等。挖掘这些学习资源,可以显示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可以在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爱国情感。正如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在诉说南国的历史变迁,京都的雕栏玉砌、万里长城倾吐着黄河两岸逐鹿中原的激烈,乡土资源是伸手可得的课程资源。
    三.人文资源。人文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如人文科学、史迹名胜、景观文化、历史人物、纪念地等。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曾有多少忠臣志士在黑暗人生中用坚贞筑起生命的灯塔,追寻他们的光芒,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挚爱,使学生知道人生路可以怎样走。在解读文化的同时,完成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绍兴读鲁迅,在南京记住国耻,在岳麓山感受先哲,这样的课程资源一定会成为学生的最爱。
    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是学生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的现代性转换与超越。它使学生不再只是面向过去,课堂没有了时空界限,学生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学习各种资源,在实际情景中形成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在社会实践中促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和谐发展。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把学生从小课堂带进了人生的大课堂,大语文观把学生从学校人变成了社会人。

    参考书目: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设计》(广西教育出版社,黄伟、陈尚达著)
    《语文课程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李福灼主编)
    《课程实施:整合与优化》(刘云生、张鸿文 《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三期)
    《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余文森 《教育研究》2002年第四期)

 

(责任编辑:徐 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