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广州的一所学校中出现了班级纪律混乱,家长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质量,每天轮流派家长代表监督学生的学习及纪律。这一行为在社会中引起不同的响应,其中包括老师、家长对其不同的观点:有的赞同,有的人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情,不应由家长参与并加入其中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在我们的特殊教育课堂上也存在这样一群家长。当智障儿童进入到培智学校以后,由于对环境的陌生、对老师的不熟识等等的原因,有一部分孩子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如:自闭症的孩子不听指令、上课时在教室中随心所欲到处闲逛,根本没有坐定的机会,也从来不听从老师的指令,又时常趁老师不注意逃到外面去;脑瘫孩子的手脚不灵活,生活不能自理的等等的情况,这样的行为牵扯着老师大量的时间、精力,教师根本无法对其实施必要的教育、教学。为了能让其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我们请孩子的家长一起帮助来校“陪读”,也可以说是“督导”。开始初由家长整天陪伴学习,针对孩子出现的各种行为问题进行纠正,及时对孩子的行为提出表扬和批评,在孩子逐渐熟悉环境后,家长逐渐脱离孩子,从一天的“督导”到半天的“督导”,最后是几个小时的“督导”。在家长的“督导”下,一段时间后,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逐渐让他们的家长隐退,让孩子能脱离家长进行正常的学习。这些家长对于孩子来说是为了“陪读”,而对于老师来说是真正的“督导”。不管是“陪读”还是“督导”,这种现象的存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还是“利”大于“蔽”。家长“督导”能真正让智障孩子尽快适应学习生活,从而更快的发展。以下两个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家长“督导”的有利的作用。 一、家长“督导”是帮助智障孩子进步的有利因素: 1、家长“督导”能帮助智力落后儿童尽快获得稳定的学习环境。智力落后儿童由于认识活动方面的障碍,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发展较差,加上语言系统功能不完善,导致智障儿童比起正常儿童更难适应周围环境,更难在同龄儿童中进行正常的交往,为了能让他们尽快获得稳定的学习环境,家长的“督导”能使这些儿童尽快适应学校的环境,引导孩子进行与同伴、教师之间的正常交往,并能随时随地在校园创设的环境中把握教育的好时机、好环境,把教学的方法运用到家庭教育中,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努力优化家庭教育的环境,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从而发展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 2、家长“督导”有利于家校信息沟通更快、更全面、更及时。有关教育专家认为,优质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沟通。长期以来学校也常常呼吁社会一起来关心教育我们的孩子,但由于人们尚未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家长大多会双手一摊,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掉,或者以工作繁忙作为推卸教育孩子的借口,造成家校信息沟通的困难。顺畅的家校沟通,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互动教育的新要求,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目前,在特殊教育领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家长会、家长到校、成绩单、书面通知等形式面向全体家长的沟通;另一种是以家访、书面或电话联系等方式针对某些孩子出现的具体问题所进行的个别沟通。虽然通过上述两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漏洞。首先,由于特殊学生本身的语言方面的障碍,导致无法传递老师的信息,或者有的学生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传达即时的信息,但一段时间后又无法正确表达,对信息的传递有限且不及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只是掌握了有关学生情况的一部分信息,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家长“督导”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动态,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与训练,并且能对学生在家中的行为、表现及时的传达给老师,形成家校互动。例如:每一学期老师总要对每一个智障儿童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并进行及时的评估,家长的“督导” 能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并针对孩子的发展作及时的计划修整,增进计划的实施及修改,从而能让智障儿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其次,以上的信息传输基本多是从学校向家长的单向传输,家长参与得不够,学生更是没有表述自己意见的机会,因而出现了一些失真的信息,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家长“督导”能让家长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及时交换孩子的有关信息,并阐述自己对的观点。第三,通过上述两种形式真正实现家校沟通的家长只有少量的一部分,相当一部分家长只能了解到关于同年龄阶段孩子发展的共性信息,而了解自己孩子特点的信息渠道不畅。通过家长“督导”能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同龄孩子中的水平以及发展的阶段,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将学生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让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学校工作。 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无疑会对教育和培养结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教师和家长能及时抓住教育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使孩子健康成长。 3、 家长“督导”能帮助教师一起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说培养良好习惯对于正常儿童非常重要,那么对于智力落后儿童的意义就更加重要了。著名的早期智力落后教育家谢根,早在十九世纪初就深刻地指出,习惯就是智力落后儿童的一切,就是使他们或者得救,或者毁灭的一切。他的这个看法是相当有道理的。习惯的形成,在智障儿童教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培养良好习惯是形成智障儿童道德、文化需要和性格的基础性工程。能够使他们走出学校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 4、家长“督导”能帮助孩子及时分解学习内容的步骤,逐步深化学习的内容。例如,老师在向学生提有关要求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把抽象的语言或者动作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的、使他们能够模仿的动作,而且是极简单又易于做到的动作,一点一点地训练他们。然后在巩固的基础上再加入新的内容,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想去做,自觉地进行有意练习。 5、家长督导能及时捕捉孩子亮点,以求教师和家长能及时携手激励学生更进一步。智障儿童经常模仿,他们能够模仿同伴、老师的各种动作,但他们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知道模仿的动作是好是坏,而这些细小的细节有可能被老师所忽视,家长“督导”能及时帮助孩子分辨是非, 捕捉到自己孩子或同伴的亮点,进行正面教育。家长“督导”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可以与老师一起及时解决某一时期、某一阶段、某一天出现的问题,能帮助孩子运用榜样,进行教育。 二、家长“督导”是督促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 1、学校的组成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而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的发展与进步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家长“督导”对于教师来说是业务水平的一种挑战。普通学校中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好坏,重点以分数为依据。在特殊教育领域,教师相对来说没有分数的压力,也没有同行之间的比较,因为每一孩子的智商、能力是不一样的,不能比较也无法比较。这就有可能出现少部分教师对自己没有压力,沿袭旧传统,不更新观念和知识。家长“督学”能让我们老师抛弃陈旧知识,不断吸纳当代社会生活和科技新知识,做一个不断学习的人。同时转换角色、更新学生观、教学观,深入开展活动从而发展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2、家长“督导”也能让家长成为学校的"第三只眼" 。家长可对学校设施进行检查、可随时向学校提出建议和意见,直接参与学校的活动和管理。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家长“督导”也存在着蔽端。由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有些家长本身的观念问题:认为孩子的残缺是自己的过错。所以一昧的纵容孩子的各种行为,并且从孩子学习用品的准备到喝水、大小便等方面都无微不至的关怀着他们,这种近似包办的行为使孩子在各方面能力上得不到锻炼,甚至产生依赖的心理。而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对智障孩子来说很难改变,也就造成其他智障孩子的错误模仿,有可能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 总的来说,家长“督导” 利大于蔽,我们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的水平,家庭经济条件等情况的允许下,倡导我们的家长来到我们的特殊课堂上进行“督导”,使智障孩子尽快的适应学校生活,奠定学习的第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