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经常听家长说:“现在孩子大了,越来越不听话了,你说这天凉,让他多穿件衣服,他都给你较劲,真让人生气!” “我那孩子什么话都不跟我说,与同学抱着电话却能聊上两小时。你关心关心他吧,还嫌你烦,唉!” “我那孩子更绝,与我说话从来就只有一个字:‘嗯’”。 …… 而学生则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如果我妈不说,我还可能加件衣服,可我妈一唠叨,我宁可冻着,就是不想听她的话。” “唉,我老妈对我就跟管小孩子一样,简直是烦死了!” “我那老妈才叫烦呢,要有同学来电话,非得问问是男是女,时不时还要搞个地下活动,你说她没当侦探真是屈才!” “有事不跟他们说吧,就一个劲地问,说吧,可刚一开口,话还没说完,她就把你教训一通,真是没办法!” …… 中国父母是爱孩子的冠军。而对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学生不但不能体会到爱,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不仅不知感恩,更不知珍惜。 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通过本次辅导活动,让学生能理解父母的关爱,并学会珍惜,从而改善亲子关系,是本次辅导的主要目的。 二、问题分析 在青春期,学生对父母的抵触情绪,是许多家庭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扰也都与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问题不但影响学生的情绪、亲子关系,也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他们总认为自己长大了,有能力独立地处理一些事情。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的意愿,把他们当成大人,当成朋友,给予他们足够宽松与自由的空间。而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给了他们太多的关爱,使得他们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的过多关爱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独立,有时心里明知父母是对的,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二) 双方缺乏沟通理解 有位教育者曾说过:家中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不亚于有一个待哺的婴儿。父母虽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早点长大、懂事,但由于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依然像对待小孩子那样,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又由于工作的繁忙,也很少有耐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缺乏主动与孩子沟通的意识,更缺乏沟通的技巧;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情感的闭锁性,虽然有时也想听听成人的建议,但面对父母的高姿态,更倾向于与同龄伙伴去沟通。 (三) 家长不能尊重孩子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习惯于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很少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认为拥有控制孩子的特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很难改变自己的角色而站到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父母总认为孩子没经验,不成熟,而自己是过来人,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都多。总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固有的观念对孩子指手画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缺乏对孩子的尊重。而渴望尊重与理解恰恰是青春期的孩子所迫切需要的。 三、辅导过程: 在母亲节前夕,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母爱,更珍惜母亲的关爱,对初二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这样的团体辅导: (一) 暗示与感染 首先,辅导老师播放了一段录音(由《读者》上的一篇散文《贱贱的爱》配乐制作成)给学生听。以文章的内容和音乐的渲染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下面的辅导活动作铺垫。 附:贱贱的爱 朋友阿忠因手术住院,我常去陪他,也因此认识了他那个仍住在张下的老母亲。也许是心情不好,阿忠的胃口一直很差,这让他妈妈很焦虑,在这位没文化的老人看来,不爱吃东西是很可怕的,更何况还在医院里。 为了给儿子买份“对口”的饭菜,这位连电梯都不会坐、也毫无方向感的老母亲,在车水马龙的街头,不知要遇到多大困难呀!可是,每次母亲提来温热的饭菜时,阿忠总是有点不耐烦地皱着眉头,并大声叫她以后别“多事”了……可是妈妈每次总是慈眉善目地面对着儿子,那种心疼的神情,我看了都心疼。 这天,我又看见她汗流浃背地拎着汤面回来,气喘吁吁地说:“我只敢跟别人坐电梯,结果人家只到三楼……”所以,她只好从三楼走到八楼,更可叹的是,千辛万苦上了八楼,发现走过头了,儿子住在七楼……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睛有点湿。 这回,朋友阿忠一句话都不说,低头一口气吃个精光。我明白,这个时候这个举动,就是对母爱最好的回应。 表姐也曾在电话里给我讲她儿子的事,儿子说没空吃早餐,快迟到了,趁他弯腰穿鞋准备出门的当儿,表姐硬是把儿子平常最爱吃的巧克力甜甜圈塞进他的背包里,他发现了,臭着一张脸叫:“老妈,你烦不烦!”不过,这回他没有当场扔掉。 可惜几分钟后,表姐下楼开启信箱时,发现那甜甜圈完整地、残酷地夹在报纸里。如此践踏一个母亲的爱心,表姐很伤心地问我:“难道爱也有错误?” 台湾作家小野在一本书中写到他儿子租屋在外,他老婆雨中送葡萄去,结果三番两次被拒绝,小野气得吼她:“真是贱啊!”可他太太完全不否认:“是的,贱贱的爱,永不止息。” 听完录音,大多数同学情绪上都受到感染,对文中的内容若有所悟,对自己日常对于母亲的行为也有所反思。 (二) 冲突与体验 在第一阶段辅导将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的基础上,在情境创设中通过两难选择的方法为学生制造心理冲突,继续增强学生内心的体验,使辅导继续深入。 辅导过程如下: 1、 学生写下自己认为对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五项内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但其中必须包括我和母亲。 2、 学生写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活动。 3、 指导语:现在要请你忍痛割爱了,五项内容中只能保留四项,请你慎重 考虑,从五项内容中去掉一项,去掉的这一项要用笔划去。注意,一旦划去就意味着它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了,划去之前,你要不断回忆它在平日里给你带来的欢乐,可现在,它就要消失了,想到这些,你会很难过,但你还是要坚决地把它划去。 4、 依次类推,让学生一项项地划去所写内容,当大多数学生只留下我与母亲时,教师要继续激化矛盾:现在,你和妈妈就坐在船上,遇到了海上风暴,灭顶之灾就要降临在你的身边,你和妈妈只有一人能活下来,你怎么办?请你在一两分钟内做出选择(同时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来渲染气氛)。此时学生已完全沉浸在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中,面对两难选择,情绪很激动,迟迟不能做出决定。此时教师不用逼迫学生一定要做出抉择,而是适时地将学生从虚设的情境中拉回来。让学生交流一下刚才的真实感受。 (三)行动与沟通 通过本次辅导活动,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交流感受时,学生们也很激动,辅导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谈谈母亲节的打算,并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感谢母亲十几年来的养育之恩,放到母亲能看到的地方或寄到母亲的单位。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先从自身做起,学会与母亲主动沟通,并通过学生的行动来感染母亲,从而实现亲子双方相互理解的辅导目的,同时也为下一次“亲子双方面对面”的辅导活动作好了铺垫。 四、效果与思考: 本次辅导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活动结束交流感受时,每个同学的情绪再一次受到了氛围的感染,心灵受到了更强烈的震撼,有人流泪,有人抽泣,还有一位同学当场就唱出了《白发亲娘》这首歌……学生毕业后,还对这次活动记忆犹新。 母亲收到孩子的信时,也很感动,同时也在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时的方法是否恰当,本次辅导活动为亲子双方的沟通构建了一座桥梁。 在孩子的青春期,由于独立意识的发展,逆反心理较强,如果采取正面说教的方式,往往不易被他们所接受与认同,而利用中学生比较重感情这一特点,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采用迂回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造成亲子冲突,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一方面,但家长一方的责任也不容忽视。在本次辅导活动中,恰巧有一位班主任听了此课,也深有感触。所以我想如果条件允许,请部分家长参加,或在本活动之后,再邀请母亲参加,做一次亲子双方面对面的交流,进行第二次辅导,效果会更好。 备 注:在第二个辅导阶段,有个别同学在一开始就将母亲划去了,对于这样的学生,说明他的亲子关系可能异常的紧张,或者家庭有特殊的背景,教师没有批评指责,而是课下给予特别关注,进行了个别指导。 |
责任编辑 张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