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嘉平同志先进事迹
施嘉平同志结合上海市“二期”课改和新教材推行,在本市率先提出并实施“主题式教学、任务型学习模式”,并通过增强教师自我意识的系统研训活动,构建反思-学习-规划-实践的螺旋上升循环圈,催化教师专业发展。三年来,她指导的团队中有2人获全国教师技能评比一等奖;9人参加全国课堂教学展示;7人获市教学评比一等奖,4人参加市教学示范录像;1人获市双语“十佳”教师;8项申请国家级、市级研究的课题现已结题或获准立项,20余所学校英语教研组参加区级或区级以上课题研究,30余份优秀教学案例在市和市级以上范围发表,05年带教的2位青年教师被批准为上海市名师后备人选培养对象。所在部门04年获区教育系统文明班组,04年起连年获院文明班组称号。她本人也被评为04~06、07~09年度的区学科带头人,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2005年度市科教系统三八红旗手,2004-2006年度区先进工作者,2006年度区女职工创新人才奖,2004-2006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 统整理论实践,推进课程改革 施嘉平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坚持聚焦课堂,关注差异,对于怎样运用先进教育理念、形成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不懈地探研和示范,引导基层教师通过行动研究等各项研训活动,逐步完善先进理论学习到课堂教学落实之间的转化。她不仅是全区从事小学英语教育唯一的英语特级教师,还担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外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市中小学课程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牛津英语(改编版)》教材主编、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专家讲师团成员、市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培养高级研修班主持人、徐汇区教育学会理事等职务,参与编写了04年出版的《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正在参与修改《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稿)》等。在徐汇区乃至上海市的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中小学英语学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辐射专业影响,引领团队发展 从2004年起,施嘉平作为市教育资源库《上海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与设计(牛津版)》的策划人,逐年完成各册教材编写与教法研究指导工作并已通过审定。她协助各区县教研员和教师完成40多个单元的教学分析案例。她参与编撰完成的全套《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1~5年级教材及配套材料,目前在全市近80%的小学生中使用,并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在全国范围进行优秀教材和示范教法推广。2006年起作为《小学英语(牛津上海版)》教材的主编,她带领着编写组开始了修订工作。同年,她又被市教委课改办聘为专家讲师团成员,承担着对本市英语教师培训的工作。 在2006年启动的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全员培训中,她担任了第一阶段第十个讲座——上海市英语课堂教学落实“二期课改”实践分析第一、二部分的主讲;同年9月起,她主持市名师后备人选培养高级研修班,计有来自14个区、县的24名上海市名教师培养对象参加学习。年底她又组织策划、指导了第二阶段实践课、观摩课的展示活动,并完成了上海市全员培训“862”示范录像――《小学英语学科的示范性评课》。 施嘉平还参与规划、组织、实施区域性全面推进“二期课改”系列活动。如2005年的区百课工程展示活动(小学专场)全面展示了区各学科三种课程的课堂教学发展;2006年的区域性深化学校拓展型课程建设项目调整了学校重基础型课程建设、轻拓展型建设的偏向,促进了区域内所有小学的课程建设按市教委“二期课改”课程方案运行。她在04~06年策划、实施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项目,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成果已出版专刊。06年又参与启动小学《电子化课堂教学评价系统》的实践研究,拓展了不同学科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途径和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途径。 持续反思学习,构建完善人格 从教三十余年,施嘉平一直注重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在繁忙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着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的学习意识,课程、同伴、实践等等都成为她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学习中她关注人文思想的传承、专业素质的提升、综合修养的积淀,由此形成了她出众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学术水平,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影响。 施嘉平的高超业务水平和高尚职业精神在业内赢得广泛推崇和信赖。她本人受邀在全市和全国范围内进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教法的系列培训和专题讲座共计20余次;同时,经她带教的老师也每年都在全国、市级各类示范活动中进行课堂教学公开展示、示范,受到外省市、市、区同行们的肯定和赞誉。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