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教研组建设 > 中学 > 政治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网络空间道德建设》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网络空间道德建设

---以八年级“网络生活新空间”一课为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落实中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规律,结合基础教育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效传递给学生是我们道法老师的追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中,能够综合运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提高道德品质和关键能力。

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第五部分明确指出要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包括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上道德实践、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笔者认为,相较于现实社会的道德建设,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有着显而易见的鲜明特点:首先,网络具有技术先进、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泛等特征,在满足广大网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充斥着信息污染、网络失信、网络犯罪等方面的问题。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力。其次,网络舆情的发酵,网络热点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很多时候也会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建设造成不小的冲击。再者,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对人的道德要求往往更高,更需要依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自律。很多时候人们在网络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自己与现实生活存在不小差异,感到在网络生活中“自由”被放大了,个体的责任意识似乎不那么明确与强烈。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强化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自由”承担相应责任。

结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相关规定,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推动网络主体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发挥好网络道德规范的调节功能、评判功能、保护功能和教育功能,这离不开我们道法教师的实践摸索。基于此,笔者将以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为主旨,以八年级“网络生活新空间”一课为例,讲述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落实文件精神,达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不仅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新变革,而且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互联网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但是世界却真真实实因互联网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生活比过去更加绚丽多彩,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八年级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接触了大量的新鲜事物,甚至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他们享受娱乐生活的重要方式。怎样理性利用互联网,做网络生活的主人,这成为了当下八年级学生亟需直面和探讨的一个话题。因为互联网本身是存在一定问题和风险的,尤其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似懂非懂,有时很难分辨良莠,甚至会受到一些网络负能量的冲击。

八年级上册道法教材借助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探讨学习,旨在引导学生理性利用互联网,既看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丰富多彩的世界,看到互联网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又可以正视网络这把双刃剑的特有属性,做网络生活的主人。教材在结构设计上包含了两大板块,五个主题,板块一网络改变世界,下设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网络推动社会进步以及网络是把双刃剑三个主题;板块二合理利用网络,下设理性参与网络生活以及传播网络正能量两个主题。在教学内容上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很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正确看待互联网上丰富繁杂的内容,让学生学有所思,并最终引领学生的行为改变,提升学生的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侧重于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提升、突破。开展有针对性的单元教学活动,例如在讲到“网络丰富日常生活”时,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一起来了解一下过去人们处于传统社会生活模式下的各方各面,在课堂教学时,笔者明显能感受到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充分感受网络技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进步。同样的,我们不能否认,网络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例如: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时代,人人能够参与信息发布,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虚假、不良的信息,有的人有意无意歪曲事实,误导大众,有的人随意宣泄情绪,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有的人试图通过网络进行诈骗……沉迷于网络,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人因沉迷于网络、虚拟交往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鉴于此,我们必须在开展八年级学生的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时有意识地侧重以下几点:

1.要在原有六、七年级的教学及认知基础上强化学生的网络自律精神。学生个体是使用网络的实际主体,但在很多数情况他们往往又都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网络中发生的事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吃瓜群众”,在分析和看待社会现象时,容易出现事不关己的状态,并未能就相关事件进行客观辩证的思考。在探讨网上热点话题时,笔者认为我们必须使青少年学生意识到自身在网络生活中的主体存在。在培育网络空间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对符合道德规范和准则的行为给予认同和积极的回应。多传播正能量,而不是集中于负面信息传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的网络生活中多汲取积极、正面的信息,不盲目轻信,在网络世界中时刻保持责任意识,养成自律精神,在规范自身网络行为的同时做出更多的网络利他行为,有利于形成正确道德取向。

2.形成青少年网络道德人格。所谓青少年网络道德人格,是指青少年网络主体的人格在网络道德方面的一种规定性,包括青少年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认知、道德责任意识、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行为践行,强调依靠其自身的网络理性自觉来促成网络道德自律和网络行为自律。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人格不仅靠网络道德教育,也要建设促进青少年网络主体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培养他们在网络生活中的自制性、自觉性和自主性等特性的网络道德人格特质,以积极自主和自觉的心理主动地参与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履行在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合理利用网络”一课中,笔者设置了“作为QQ群、微信群管理员,你如何科学、高效管理”,通过分析个人网络交友,延申至网络交友群体,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网络交友”和“群体网络交友”的区别,进而弱化外在制度化的他律性力量,更多依从其个人内心的网络“应当”“善恶”道德法则,自觉地做出“向善”的道德判断与“为善”的网络行为选择,自觉践履之,真正做到“慎乎隐微,枕善而居,不以视之不见而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

3.引导学生关注丰富的网上道德实践。互联网为道德实践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载体。不少学生对于互联网的线上公益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加强网络公益宣传,与学生一起做有心人,关注身边网络空间的正能量,引导学生随时、随地、随手做公益,推动形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拓展“互联网+公益”、“互联网+慈善”在学生心目中的认知,有助于激发学生热心公益、参与慈善的热情。

4.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互联上鱼龙混杂,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也是需要我们通过道法课堂去积极探索与践行的。加强互联网管理,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适度增加对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教育,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关于自觉强化和约束自身网络行为的重视,共同维护网络道德秩序。能理性看待一些网络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网络欺诈、造谣、诽谤、谩骂、歧视、低俗等内容,反对网络暴力行为。

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作为一名道法老师,我们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把握规律、积极创新,以正确舆论营造良好道德环境。推动学生的道德实践养成,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只是道法学科思想道德建设的其中一环。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落实对学生的各项思想道德建设,还需我们不断前行、摸索。但有一点是我们道法老师不变的宗旨,那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加强对道德领域热点问题的引导,以事说理、以案明德,着力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