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课经过教案设计、说课、开课暂告一段落,回顾这一段时间的忙忙碌碌,颇有收获,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各行各领域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教育教学中也同样如此。 首先,在与学生不断的接触中,发现初中阶段亲子关系不和谐非常突出,渐渐的彼此之间形成了代沟。孩子埋怨爸妈爱唠叨,跟不上时代潮流,专用旧思维管人,对自己束手束脚;爸爸妈妈也开始对孩子有着诸多不满:学习成绩没起色,动漫、明星为什么有着如此大的吸引力,电脑游戏为什么让自己的孩子能“全身心投入”,为什么孩子不愿和自己说话……父母亲和孩子之间由于心理上的差异和距离,引起种种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现象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意义在于这意味着初中生心理趋向成熟,开始学着独立思维,是在积极的社会化;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初中生开始有着强烈的摆脱长辈的思想影响的倾向,盲目的排斥父母的观点,满足自己寻求独立的心理需求,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使家庭关系紧张,得不到父母有益的关心和帮助,使得彼此的思想、感情差距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设计《最佳宝贝》一课,从青少年角度出发,学习做父母的“最佳宝贝”,感受父母的爱,达到更好的协调与父母关系的目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与父母发生的冲突中,自己也应负一定的责任,从而有利于更好的融洽家庭氛围。 其次,在课程设计中全面思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的难点即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课堂氛围,并从中加以体验和感悟。心理辅导课重在让学生感悟和体验,而不是教师的传授和讲解,因此,任何一节心理辅导课至关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课堂,这样才能有所收获。那如何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其投入课堂中来呢,采用“爱的方程式”(family=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气氛,同时给学生一个前提,即温馨的家庭构建是我们爱自己的父母,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奠定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即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更好的协调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家庭氛围。为此设计《十三岁生日》、“欣赏父母”两个教学环节,通过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学着如何爱父母,学着去欣赏父母,体验父母在自己的心目中的伟大、崇高,感受到父母和自己之间的心理距离其实一直都很近,那种血浓于水的感情时时存在,什么样的冲突都可化解于其中。 再次,在课程实践中考核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不足,进一步认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深入体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在自认为“完美无缺”的课程设计后,进行课堂实施,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反应远远超过教师的预想。如在“欣赏父母”环节,有学生提出我的父母没有任何的闪光点,一下子脱离了教师的计划,如何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呢?这是对教师基本功的考核,更是对教师对问题的洞察能力、解决能力的挑战。一个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没有任何的闪光点,足以说明亲子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甚至很糟糕,在很糟糕的情况下如何再让学生去寻找闪光点呢?在课程设计时教师的出发点仅仅停留在一般的亲子冲突上,没有考虑到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对教学对象没有足够的、深入地了解、分析,这一点体现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没有全面的思考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在课程实施中的点滴体现。在轰轰烈烈的二期课改活动中,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师,但在课程实施中却发现自己仍旧迈着传统的步子。牢牢把握着教师主动权,不敢轻易地将更多的权力交给学生,不敢轻易的打破教学计划,及时运用学生的临场反映,在《十三岁生日》环节,既定计划是欣赏后请学生交流学习,但在课程实施中文章欣赏后,有个别学生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这时可让这几个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的感情得到及时的表达,也达到了同伴之间相互教育、相互影响的目的,但怕破坏原计划,而错失了很好的教育契机。第三个问题即教学活动如何真正的从学生角度出发,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人性化,而不是为完成教学而教学。经听课老师的提醒,发现在许多的教师指导语中,经常出现负面的引导、结论性的话语,如“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是不够的”、“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冲突很多”等,这些看似细微的言语却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影响,即自己是不爱父母的,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不和谐的,这些是教师个人想当然的想法的体现,也是没有真正从学生出发的体现,同时也违背了心理辅导课中在正面引导的理念;同时,概括性的话语较多,如在“欣赏父母”环节,教师的示例:“我的母亲很细心”,这样在学生交流时也会受到教师的影响,也会比较概括的交流父母的闪光点,不能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震撼,达不到原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采用事例教学,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的小事例,从事例中体现父母的闪光点,这样学生在交流时会转换视角,从与父母日常相处的小事例中寻找父母的闪光点,这样活动过程中学生才会有一定的感悟。 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心理辅导课越来越接近学生,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思考、需要我们敏锐的洞察力、需要我们不断的挑战自己、挑战传统、敢于创新。在心理辅导课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问题就代表我们又向前跨进了一步,不断走向“以人为本”的课程。在此感谢各位老师对《最佳宝贝》提出的丰富多彩的新问题,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
责任编辑:张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