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汇德 > 德育管理 > 其他
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言: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人的主体性是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为性、自主性、能动性。教育活动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主体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变他律为自律,变他控为自控,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教育活中,教师要遵循主体参与原则,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构建主体教育模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救其失,导其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众所周知,一首好歌可以激发人们体验愉悦的情感,使人振奋,催人上进,使人们为之静、为之动、为之舞。但是,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原本是一首健康向上的歌曲,出自他的口,却变成了低级趣味的辱人之歌,激起了周围人们强烈的愤怒之情。这还得从高一的军训说起。一次训练休息期间,这位学生无意间将经过自己改编的歌曲哼了出来。当时,刚好两位女教官负责本班军训。虽然他并不是存心羞辱教官,但是,听到这么难听的歌,她们真是难以接受。面对此情此景,我没有对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以披头盖脸的严厉指责,而是示意他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反复按原词唱这首歌。当我引导他说出歌曲的主题时,这个高高个子的魁梧的男生,羞愧地低下了头。他醒悟了,意识到唱这种低级趣味的歌曲是多么的无聊,并当场表示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教官道歉。诚挚的道歉之后,他用动听的声音把这首歌送给了教官。记得在送别教官的晚会上,他还特地准备了好几首积极向上的歌曲,用歌声传递他对教官的真诚祝福。虽然这场风波很快就被平息下来了,但是,教育工作并没有以此终结。我深深地意识到,枯燥的说教是缺乏教育的实效的,只有学生亲身体验,主体感知,才是真正的教育良方。之后,班里连续利用几次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了"通俗小歌手"、"小歌唱家"的系列评比活动,与此同时,利用壁报这个有力阵地,推出激人奋进的组歌,展开"写歌评"的活动。老师悉心的引导以及一系列活动的组织,挽救了学生的过失,提高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后,偶尔听到他说话带脏字,每当这个时候,他的脸一下子便会变红,头一低,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又错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后,他克服了自己的坏毛病,融入了文明礼貌的班集体。
  二、激其情,奋其志
  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教养的能力。离开老师还会努力,就是教育的成功。学生一旦有了发自内心的需要,这样的人你一辈子都不用担心。我认为,读书活动是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发挥主体教育作用的一个好办法,如果学生有可能读到一定量的好书,他们一定能够成为自为性、自主性、能动性都很强的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他们会对学习产生诚挚的兴趣,对追求真理与理解会有强烈的愿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能力会逐渐形成。
  刚刚送走的2003年毕业班是2002年的年级重组文科班,班内成员构成复杂,学生的发展水平很不齐。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班级,结合我校实际,首先对优等生进行读书指导。英语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我拿出自己积累的中文版名人传记,供同学们阅读,并在学生阅读后和学生交流,以此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潜能,激其情,奋其志,引其思,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期望?探索?成功?更高的期望?更深的探索?更大的成功这一动态过程中进行。对于英语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向他们推荐令人积极向上的英文书目,指导他们写书评、读后感,同时用英语与之交流,促动他们以英语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我校一名同学在初中的时候曾是班内的优等生,但到了高中一年级,一味沉迷于网吧,不仅学习成绩滑坡厉害,组织性、纪律性也比初中时明显退步。记得高二文理分班刚刚来到我班没多久,我便把她带到英文阅览室,向她推荐一本描述美国著名残疾运动员奋斗历程的英文书,当时她只是说这本书不错,但是当我让她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时候,她尴尬地笑了。从她尴尬的笑容里,我知道我应该做点什么。在我循序渐进的指导下,她在各方面的进步都很大,很快被同学们推选为我班学习委员,既而又担任我班资料员、图书管理员。今年高考,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我班有一批优秀的学生都是成功的案例。优等生不单单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要老师一步步给导出来。我们没有条件请来名人为我们的学生作精彩报告来激励和指导他们,但是,我们拥有书,书是我们丰富的可利用资源。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好书,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关键之一。通过读书指导,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社会意识和社会情操逐渐增强,开始他们自己冷静的思考,他们会主动去关心国家大事,并能将个人生活、学习、未来职业的选择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要求上进,不甘落后,把自己培养锻炼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省其身,促其习
  列昂捷夫分析指出,在活动中,个体会碰到各种的需求,有些是互相冲突。当个体在活动中选定了一定的行为,克服了需要之间的冲突,形成了不同需要的关系,有的需要指导着另一些需要,形成需要的层次和类属,由此形成了一个人的个性结构。也就是说,人要形成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性系统,必须有一个层次性的需要结构,个体在某种情景下需要做这件事而不是那件事,这种个性选择既符合集体、社会的要求,又出自自身的需要,个性趋于整合,且呈现积极向上的表现状态。这尤其表现在集体与个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当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生活的主体,是班级的主人时,他就会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从而个人的缺点就会与集体利益发生冲撞,在集体意识的约束下,他就会选择倾向于班集体整体利益,从而逐渐克服自身的弱点,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要求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在每一页的最上方写下日期和这样的一句话:"好习惯可以培养毅力",
  在表格的下面,建议学生写下: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受得起表扬。学生坚持每天完成这样一个表格,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反应,强化对学习生活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对学习生活过程的自我监控,一个学期下来,效果非常明显,那些自制力薄弱的学生逐渐走上自我管理、良性循环的轨道,班内形成了拼搏进取的学习氛围。
  四、寻其优,励其行
  苏联人道主义教育代表人物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原则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育的技巧和技术就在于老师善于打开他们精神发展的领域,并使其达到一个高度,从人的自尊感和自信心的源泉中吸取力量,唤醒他们巨大的潜能。
  在班级管理中,除抓好常规工作外,定期组织教育活动。在每一次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感受到活动的快乐,提高个人修养。每一次考试结束后,班内要组织一次"找优点"的活动。活动要求每位同学准备四张写有自己名字的32开纸,班主任将学生准备好的纸随机发给大家,要求学生以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同学的优点或是最近所取得的进步,写下来,最后由班主任在班上宣读学生们的优点。每当我站在讲台上读到学生们的优点时,我都注意到了洋溢在他们身上的自信。"寻优"活动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扬长避短,教师真正实现了"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把外在激励化为学生的动力,诱发业已存在于他们身上的潜能。"
  结束语:总之,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主体参与,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主体性教育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体作用,构建起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教书育人,任重道远,在教育工作中,我们用热情、智慧和创造,发挥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科学指导作用,教育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参考书目:
  1.《主体教育论》,史根东,科学出版社;
  2.《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李小文,教育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