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小班科探区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要点及案例分析研究

摘 要:

在科探区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现有的水平因材施教,适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让孩子积极主动地活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于小班科探区幼儿的行为观察分析往往存在困惑,影响了科探区活动的有效开展。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对于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已有一定研究成果,但没有针对科探区教师对幼儿行为观察分析的策略研究。因此,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针对我园四个小班,共计125位幼儿进行了观察研究。通过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积累小班科探区活动中行为观察的案例,总结教师在小班科学区活动中的观察要点和发展水平分析要点,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的界定:

1、科探区  教师根据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操作、摆弄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从而发现和获得各种新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

2、幼儿行为观察  通过感官或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在科学区自然状态下发生的行为及现象进行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资料的方法。

 

一、问题提出

新《纲要》中明确地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在活动中应该是观察者,适当的指导者,解决问题的鼓励者,也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因此,基于小班幼儿在科探区中的表现特点,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观察分析策略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科探区活动中,幼儿虽然基本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却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进行自主学习,需要教师根据他们现有的水平因材施教,在科探区活动中适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让孩子积极主动地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于幼儿的行为观察分析策略往往存在困惑,主要表现在:教师通过观察不能及时分析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不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不知如何帮助幼儿有效地开展活动。这几个难题影响了科探区活动的有效开展。查阅文献资料,对于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已经有一定研究成果,但没有针对科探区教师对幼儿行为观察分析的策略研究。因此,我针对小班科学区活动中的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和分析,并力求总结出有效观察要点和分析策略,希望对小班科探区活动的有效开展及对教师的教育指导有一定帮助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我园四个小班幼儿,共125名幼儿。

    (二)研究方法

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积累小班科探区活动中行为观察的案例,总结教师在小班科学区活动中的观察要点和观察指标,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反思等。

三、结果分析

(一)科探区对小班幼儿发展的价值点

3岁儿童开始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成人所教之事,并有动手尝试的愿望。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专注地看看、动动,探索其中的奥秘。小班幼儿对事物的兴趣一般停留在表面,在探索时具有随机性、零散性,因此科探区活动是十分适合小班幼儿特点的一种科学教育活动形式。

    (二)归纳对幼儿在科探区活动中观察分析的要点

科探区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孩子们爱玩什么?爱在哪里玩?是怎么玩的?在活动中需要什么材料支持?等等。观察是教育的先导,只有充分观察、了解幼儿,教师指导才能有更好的针对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适应、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那么,教师如何捕捉这些幼儿在科探区活动的信息,真实地了解孩子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学习品质?

为了让教师在活动中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真实记录孩子的活动情况,帮助教师有针对性观察记录,多元视角地解读幼儿,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我总结了科探区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维度、观察要点以及发展水平分析要点,为教师如何在科探区进行观察和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小班幼儿科探区活动观察及分析要点

观察维度

观察要点

发展水平分析要点

A

B

C

认知水平

 

幼儿与材料互动中新经验的获得

自主探索

师生互动或模仿

无提升

如何运用一种或多种不同材料操作摆弄

操作多样化有创新

简单操作

模仿性操作

与材料互动中的行为指向

对现象和结果重视

对现象和结果重视一般

不在意

社会交往

参与活动的愿意

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玩

跟随同伴、老师一起玩

不能主动参与活动,需老师引导

幼儿是如何与人交往的?

主动/被动

语言/动作/表情

成功/失败

幼儿的情绪体验

积极愉快

一般显平淡

不开心不乐意

如何自我选择

想好玩什么再去选择活动

边看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

被动、不会自主选择

学习品质

幼儿的操作习惯

主动整理物归原处

在提示下能物归原处

不受约束

如何尝试解决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多次尝试解决

求助或能尝试解决

不愿解决

    通过表格的形式所呈现的信息让教师对幼儿能有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将“观察要点”“观察指标”中所做的评估作为依据,进行观察分析及对幼儿发展水平策略的研究。

(四)小班科探区活动的行为观察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指南》中指出:3-4岁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并能够用多种感官或动作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结合小班主题活动“小花园”的主题内容与要求,借助科探区活动‘花儿变变变’渗透主题核心经验,把握小班幼儿好奇好问的特点,引发幼儿对观察光影变化现象的兴趣。通过科探区活动‘花儿变变变’引导幼儿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快乐。

2、案例描述

下午,个别化活动时间到啦!今天科探区活动“花儿变变变”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那里玩,两名幼儿都先拿起了手电筒,找一找开关,把手电筒开关了几下。接着,两人就从筐里各挑了一张花朵放在透明纸上,将手电筒打开,对准花朵照了起来,A幼儿兴奋地告诉B幼儿说:“你来看,我照出花朵影子啦!”B幼儿就去看A幼儿的花朵影子,B幼儿说:“我也看到花朵影子了,我的花朵影子还会变大变小呢。”B幼儿示范给A幼儿看,不断地上下移动手电筒的位置。过了1分钟左右,B幼儿又到筐里换了一朵花,用手电筒继续探索。当2个孩子反复操作摆弄2分钟左右,我引导幼儿还可以选择筐里镂空的花朵纸试试,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AB幼儿分别选择了2种不同形状的镂空花朵纸。B幼儿打开手电筒,兴奋地叫了起来,“噢!我看到花朵的影子了,好漂亮!花朵影子照出来也是镂空的。”A幼儿说:“我也看到了,我的花朵影子也是镂空的。”

过了2分钟左右,B幼儿说:“噢!我发现了,这里有各种颜色的纸,我们来试试吧!”说着两人就都到材料筐里选自己喜欢的颜色玻璃纸了。A幼儿先选了一张星形的蓝色纸放在花朵上,感觉形状不对,又换了一张红色相同形状的玻璃纸,B幼儿选择了一张蓝色的玻璃纸。他们俩打开手电筒,发现花朵影子真的有颜色啦!B幼儿说:“我看到蓝色的花朵影子。”A幼儿说:“我看到了红色的花朵影子。”B幼儿主动跑到A幼儿那里,说:“我和你一起照吧!”他拿起手电筒和A幼儿一起照。兴奋的说:“哇!真的看到红色的花朵影子啦!”接着,B幼儿又到材料筐里换了一张黄色玻璃纸,A幼儿看见,也换了张黄色玻璃纸,接着B幼儿又从材料筐里拿了张绿色的小草玻璃纸,放在花朵下面,他惊奇地发现了绿色的小草影子。就这样,他俩不断地探索着……

3、分析反思:

在科探区“花儿变变变”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这两名幼儿发展水平如下:

u  认知水平

1)能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在不断的操作和互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掌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发现花朵影子的变化。

2)会动手动脑手眼协调地运用手电筒,观察探索光影变化的现象。

u  社会交往

1)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实验结果,并能主动与成人和同伴互动交流。

2)乐意参加科探区活动,能与同伴一起游戏共同探索。

u  学习品质

(1)  愿意尝试探索小实验,对于新鲜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  能够在不断地操作和互动过程中,掌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发现花朵影子的变化。

(3)  大胆实践探索,在活动中好学、好问。

(4)  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固执,并乐意与同伴交往。

(5)  在老师的提示下,能继续探索、发现新的实验现象,并能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发现。

(6)  专注力和坚持性较好,能较长时间进行对事物的观察和探索。

(7)  两名幼儿相比,A幼儿喜欢模仿、跟从,B幼儿能大胆的自主探索、操作材料。

反思:

    1、为了让幼儿更有目的地操作,及时了解实验的玩法,在科探区“花儿变变变”活动中可提供一个点读笔,通过点读笔的分层提示,帮助幼儿及时了解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材料提供,更有利于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学习。还可利用分享交流环节,让幼儿互相学习,学习同伴好的经验和方法。

2、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手电筒,会上下左右移动,发现花朵大小、位置的变化。

3、下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活动需要,继续投放镂空的花朵纸片和蝴蝶纸片,丰富探索内容,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材料组合探索,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欲望。

4、教师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介入过早会影响幼儿的探索,可以多观察一些时间,再多给予幼儿一点探索的时间,相信孩子们会有更多新奇的发现。

四、感悟

(一)基于观察,适时介入 

观察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前提。教师只有基于对幼儿的观察,才能真正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幼儿外显行为背后的内心需要,做出符合本班幼儿需要、愿望的调整和指导,捕捉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促进活动的开展。教师适时的介入,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深入了解、尝试各种不同的工具,让幼儿学会语言的交流。当幼儿在科学区活动中出现困难或没有达到活动目标时,教师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地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自由探索发现。

(二)善于回应,推进活动

教师观察后要进行分析,看材料是否推进孩子的学习;孩子的不同发展情况如何;游戏中是否遇到困难等,然后进行积极地回应。教师积极的回应幼儿,能更好地推进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三)重于分享,拓展经验

在幼儿科探区活动中,教师要以积极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经验,支持、引发经验的互动,展现每个孩子的表现和表达,引导自由表达所思所想。通过分享交流,对幼儿的经验进行归纳、质疑和提升,进一步拓展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再探索。

 

总之,教师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充分了解幼儿,会正确解读幼儿的行为,从中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情感态度、认知水平、个别差异等,促进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多元表达表现,主动而快乐地发展。作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一只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善于反思的头脑,通过倾听理解——观察回应——拓展推进,让我们的孩子在科探区活动中真正体验“我探索、我发现、我快乐”!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也将继续研究如何适时、适度地指导和回应幼儿,在关注、追随幼儿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各种回应策略,做好幼儿最忠实的支持者,推动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教育出版社.

[2] 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