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教研组建设 > 中学 > 艺术
中学音乐教学中以体验性活动提高欣赏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表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中小学的学校音乐教学课堂中,欣赏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提高欣赏课的有效性是提高学校音乐教育有效性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可见,能够真真切切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在以往的课堂中,特别是音乐欣赏课中,由于学生的生活中大量充斥的电子产品对学生视觉的大量刺激,学生对于没有图像的纯听觉欣赏很难产生兴趣,而导致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愿意上音乐欣赏课,而大量采用视觉方式去“看”音乐作品,看似学生们好像很专注于欣赏音乐作品,但其实学生关注的并不是音乐本身,而是不停变换的图像。如果更换音乐作品或者需要学生创编时,学生就会显得特别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如果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能用运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参与音乐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那么学生在欣赏其他音乐作品或者在进行艺术创编时,就会更加游刃有余。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及实验法,查阅相关的文献理论,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初中音乐欣赏课程进行实践探索,采取“活动导入,创设情境”,“活动欣赏,体验情感”,“活动实践,学习反馈”三个环节,以活动体验穿插在课堂欣赏教学之中,通过倾听、歌唱、律动、节奏训练、创编等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进行审美感知;掌握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积累一定的音乐能力。

一、活动导入,创设情境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节课的导入部分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整堂课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在以往的欣赏课中,教师常用语言介绍作为导入,课堂成效往往是教师怀着一头热的强烈情感,而学生却觉得枯燥乏味或置身之外。

课堂中的大部分欣赏作品与学生现在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不能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通过导入部分让学生沉浸到作品所营造的情绪氛围中,那么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大大折扣的。因此在导入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本节课的相关内容,设计能让学生参与的律动环境,让学生通过直接的肢体活动立刻融入到某一种音乐氛围中,运用已有音乐经验,与之产生共鸣,顺利地过渡到本堂课的新授内容中。这样的体验活动能够非常有效的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更好地理解作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的成效。

例如在案例《漫步动物园》中,以往教师以介绍音乐家或者作品作为导入,然后再逐一欣赏相关乐曲。而在用活动体验的方式进行导入时,教师通过改编节奏并填字的小游戏,将乐曲《公鸡母鸡》的主干节奏呈现出来,让学生意识到音乐要素可以表现动物叫声。通过节奏训练的活动,学生马上就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感受到乐曲的童趣。通过导入部分的活动,学生也能够马上知道,本节课的主题内容就是和童趣相关。

二、活动欣赏,有的放矢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在欣赏教学中,倾听是主要目的。但在欣赏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一是在倾听时教师边听边说,部分学生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部分学生看似听得认真,实则脑子走神,教师一旦提问,全班一片寂静,教师只好再自问自答。另一种,则是千篇一律无重点的体验模式,一堂课下来,看似好像活动非常丰富,课堂氛围活跃,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来说,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是非常理性及教条式的分析的结果,这和学校音乐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只有倾听的音乐欣赏教学肯定是不完整的,但没有倾听着重点的音乐欣赏教学也不是有效的。欣赏的音乐作品只是手段,最主要是为教学目的所服务。即使同样一首作品,放在不同的单元教学设计或是课时教学设计中,欣赏的着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应将倾听作为最主要的目的,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不同的体验方式。

例如在案例《漫步动物园》中,教师挑选了3首不同音乐形象的表现重点作为教学内容。《公鸡与母鸡》主要是用利用固定的节奏型表现母鸡的形象,《水族馆》则是利用琶音音型和乐器的特殊音色来表现水及泡泡的形象,而《序曲及狮王的行进》则是用旋律及恰当的力度速度音色等要素表现狮王的形象,由浅及深。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教师会运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从相同的角度和方法分析、体验三首乐曲的表现方式,由于欣赏时没有明确的侧重点,浪费了课堂的教学时间,对学生来说,重复的体验活动并没有带来美的体验。

而在重新设计活动体验环节中,教师通过分析三首乐曲的不同表现重点,将音乐欣赏的体验活动分别定为节奏训练、律动感受和有情感的演唱主旋律三种不同的方式。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新鲜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也有了更明确的感知,这对学生有意识的进行音乐素养的积累是非常有帮助的。

设计多层次、不同重点的欣赏体验活动的前提是对单元内容的合理设计及安排,教师根据单元教学设计的需求,设计课时的重难点,结合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以音乐要素教学为突破口,强调启发引导与有效联系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

三、活动实践,学习反馈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音乐作品的欣赏之后,是否能够迁移、掌握和运用相关的音乐技能是检验欣赏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这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进行二度创作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每个人所积累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都是有限的,而在小组对音乐作品进行创编活动时,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头脑风暴,对学生个体来说,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是之前欣赏环节重点的运用,也是巩固、学习新的音乐技能的途径。

在活动实践环节中,需要特别注意,由于初中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还比较弱,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时,需要给与一定的提示,将课堂所学的音乐技能表现出来;在小组讨论遇到阻碍时,需要及时介入,进行调解;在小组展示创作成果时,应该更多的给与鼓励,更关注学生在合作创编过程中的创意和优点。

音乐欣赏课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积累音乐技能的重要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投入比学生更多的热情,只有情绪饱满的引领者,才能感染学生百分百的投入。另外,一个班级的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也是层次不齐的,在设计活动时,怎样能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有最大收获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

 

[1]栉风沐雨 砥砺歌行----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课改30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附:案例

附:教学案例

《漫步动物园》

【执教年级】六年级

【课时目标】

1、欣赏《动物狂欢节》中的“序曲及狮王的进行曲”、“公鸡和母鸡”、“水族馆”,感受音乐的节奏、音色、速度等音乐要素对表现不同的动物形象所起的作用,感受音乐中所表现的各种有趣的动物形象。

2、在欣赏、创编等学习活动中,学会根据音乐形象地特点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进行音乐表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环节中,感受作曲家用音乐要素表现动物某一特征,刻画动物形象。

教学难点:在创编活动中,能针对动物的特征运用适当的音乐要素表现动物的形象。

【课时关键问题】

1)音乐要素是怎样表现动物形象的?

3)怎样通过音乐要素来表现不同的动物特征?

【教学结构与流程】

一、导入

节奏游戏,感受动物叫声的节奏特点。

完整欣赏《公鸡与母鸡》,找出母鸡节奏型。

作曲家及《动物狂欢节》、组曲简介

二、欣赏乐曲

(一)欣赏水族馆

1、完整欣赏乐曲,猜一猜这首可能是《动物狂欢节》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2、复听乐曲片段,跟随老师用肢体感受琶音音型营造的水的流动感。

3、感受乐曲中钢片琴的音色特点。

(二)序奏和狮王行进曲

1、完整欣赏乐曲,猜一猜这首可能是《动物狂欢节》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2、复听模仿狮子吼叫及主题旋律片段,说说表现了狮子怎样的形象。

3、唱一唱主题旋律,表现狮子威严的形象特点。

【关键设问】你能听出音乐是通过什么音乐要素来表现动物形象吗?

教学说明:

学习要点:

初步感知音乐要素是如何表现动物的主要特征的。

反馈要点:

能通过演唱和肢体律动表现音乐中的动物形象。

三、创编活动

1、试一试,用节奏型表现兔子跳的形象。

2、试一试,用节奏型表现鸭子的叫声特征。

3、出示2条节奏,请学生联想这两条节奏型分别可以表现哪种动物形象。

4、分小组,选择合适的乐器,选用适当的音色、合适的节奏型,恰当的力度、速度表现动物形象

5、教师弹奏《终曲》主题旋律,各小组分别进行展示。

6、介绍终曲与回旋曲式特点。

【关键设问】想一想,用什么音乐要素最能够表现你所选择的动物特征?

教学说明:

学习要点:

1.通过创编活动,感受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形象地重要作用

评价要点:

1.所用乐器符合动物形象特征

2.所用的节奏型和演奏的速度能表现特定的动物形象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