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历史
高一历史课堂研讨活动(10.23)

课题:第13课王权与教权

时间:2007-10-23

地点:市四中学

执教者:许云

授课过程:

(导入)(ppt汤普逊对欧洲历史的评价)

汤普逊为什么也赞同“中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是教会的历史”呢?在欧洲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法兰克王国的创始人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由此开启了封建社会教权与王权交织的历史,从此以后,像一对孪生兄弟,形影不离,难分难舍,共同影响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概括史实)

教师:反映这一时期王权和教权关系的史实主要有哪些呢?请大家阅读本课的教材,用最简短的词或者短语归纳。

学生1: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献土、查理大帝的加冕。

学生2:卡诺莎觐见、阿维尼翁之囚。

教师:很好。这五件历史事件基本显示了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的欧洲教权和王权之间的历史演变。下面我们就从分析这五件史实入手,来窥探教权和王权斗争的一斑。

(学法指导)

教师:我们如何利用教科书给我们提供的资料来分析历史事件呢?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他们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大背景的产物,所以我们应该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事件,去探究这一历史事件形成的原因、背景以及他对后来历史的影响。而今天我们解剖的对象是一组关系话题,所以,我们的落脚点应该放在这一对对象上,即教权如何,国王如何,他们的活动如何交叉。

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按照这样的方法解剖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加洛林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加洛林王朝为什么能够建立?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ppt)

(板书:一:加洛林王朝与教会1.加洛林王朝的建立)  

学生1:丕平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寻求教会的支持。

学生2:公元751年,在教会的支持下,丕平在法兰克贵族集会上废黜了莫洛温王朝的末代君主,自立为王,创建了加洛林王朝。

学生3: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教师:很好,通过三位同学通过分析,基本呈现了加洛林王朝建立的基本脉络。原因主要是丕平为篡权正名,请求教皇帮助,而此时的教皇正陷于伦巴第人威胁之中,迫切希望寻找到新的世俗保护者,赶走伦巴第人,扶植教会,壮大教会的力量。丕平和教皇各有所需,在此背景之下,两者上演了一出一拍即合好剧。加洛林王朝在教会的支持下得以名正言顺的建立,开启了教皇干涉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而此后,教皇和世俗政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教师:(ppt“丕平献土”)丕平为了酬谢教皇的相助,两次远征意大利,把夺得的罗马周围的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史称“丕平献土”。(板书2:丕平献土)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教皇得到相当大的一块土地,实质上已经成为欧洲的大封建主,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封建主的各种世俗权力。而此后,随着教会势力的扩张,他们的野心越来越大,为后来教权和王权之争埋下了隐患。

教师:(ppt查理大帝的加冕)加洛林王朝和教会的关系在查理大帝时期进一步密切。查理大帝是丕平之子,在位期间大肆用兵,在9世纪时期建立了一个大帝国,版图相当于昔日的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在教皇和罗马大贵族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担当起了教皇的世俗庇护者的角色,并且护送教皇回到罗马。教皇为了酬谢查理的相助,在此年的圣诞节,在罗马为查理大帝加冕,号称“罗马人的皇帝”。(板书3:查理大帝的加冕)教皇和国王的你来我往,利用程度加深,关系进一步密切。

教师: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查理帝国分裂,这种各有所需的均衡的局面被打破。查理帝国随着查理大帝的去世,一蹶不振,当初的统一大帝国在他儿孙的手里一分为三,国王的权力大大削弱。而这个时候教皇的权势却在上升。他利用查里马特采邑制改革后形成的封建割据状态的时机,一方面聚敛财富,另一方面也在想办法打破王权对教权的控制。而王权则希望继续加强对本国教会的控制,限制教会势力的扩张。这一矛盾在德意志(分裂后的东法兰克王国)表现得尤为明显。11世纪末,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和国王亨利四世之间呈现剑拔弩张的态势。卡诺莎觐见前后是这一时期的对抗的最高峰。

教师:那么卡诺莎觐见是怎么一回事?什么事件引发了卡诺莎觐见?

学生1:1077年初,被教皇开除教籍、剥夺王位的亨利四世在国内形势的迫使下,在卡诺莎城堡外请求教皇的觐见,教皇格利高利七世最终恢复了亨利四世的教籍和王位。

学生2:国王和教皇在主教授职权的任免问题上发生冲突,亨利四世首先宣称废黜教皇,教皇针锋相对,宣布剥夺亨利四世的教籍和帝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大贵族乘机遥相呼应,制造事端,迫使亨利不得不向教皇屈服。

(读图学史)(ppt展示亨利四世的敕书)

学生:此时的亨利四世真是非常可怜(ppt)他脱去了王冠,赤着脚,披着毡衣,在雪地里站了三天三夜,才得到教皇的接见,此时的他已经是狼狈不堪,但是让他感到羞愧的不只是这些肉体上的折磨,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敕书。他在敕书里这样写道:“余,亨利王,……愿在我们的主人,教皇格利哥里所拟定的范围内,遵照他的判断改正前衍,或依据他的主张签订和约。……我愿在我和我可能控制着的方面,保证他们的安全,不受到任何生命或肢体上的损害和劫掠,也不至因为我们的许可而遭受到任何违犯其尊严的阻扰。……”教皇最终原谅了亨利四世,恢复了亨利的教籍和王位。

(材料分析)(ppt 格利高利七世命令)

教师:这些文献材料反映了卡诺莎觐见之后,教会的哪些权力得到了确认和强化?

学生1:“第三条 .惟有他一人有罢免与复任主教之权”。“第十三条他赋有在必要时调动主教之权。”主教授职权之争以教皇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学生2:“第十二条 他有上帝所赋予废黜帝王之权。”“第二十七条他有权解除人民向违反正义的统治者之效忠誓约。”教皇有废黜帝王的权力,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学生3:“第十九条 教皇本人不受任何人审判”“第二十二条.罗马教会从未犯过错误,也将

永远不犯错误,圣经可以证明。”这说明教会的力量不仅高于王权,而且高于一切权力。

学生4:罗马教皇不仅是教会的集权者,也是欧洲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

(ppt 英诺森三世言论)

教师:教皇的权力大大加强,凌驾于王权之上。这时候,格利高利还有所顾忌,没有明白地表述出这句话,而他的后来者,英诺森三世就直截了当的多了,而且也显得相当有文采。

教皇的势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此时的亨利四世虽然心有不甘,回国之后,评定贵族叛乱之后,马上向罗马发起进攻,将格利高利七世逐出了罗马,客死他乡,但是除了这些,他已经不能做得更多。他未能收回已经交出的主教授职权,未能扭转王权和教权斗争中,王权的弱势地位。

200多年之后,他的心愿,另一位美男子国王腓力四世完成了。腓力四世一手制造了阿维尼翁之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阿维尼翁之囚是怎么回事?

学生1:教皇和法王之间的冲突不断,在征税权上引起争议,结下芥蒂。

学生2:13世纪教皇和国王斗争的典型事件。1302年卜尼法斯发表通谕,声称教会的权力应该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腓力四世忍无可忍,联合国内大贵族,软禁了卜尼法斯八世。卜尼法斯八世死后,新教皇在国王的压力之下,将教廷从罗马迁往法国南部的小城阿维尼翁,事实上,教皇成为法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学生3: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ppt腓力四世以及阿维尼翁教廷所在地)

教师:这就是腓力四世,这是当时教皇所在地阿维尼翁。

教师:今天当我们再回头审视这段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能够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说明这一时期的王权和教权之间的关系?

学生: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

教师:很好。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是这一时期教权和王权关系的最好概括。那么为什么王权和教权能够结合在一起?为什么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走向斗争?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结合史实,来阐明这两个问题。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Ppt展示教皇和克洛维结盟时的宣言以及查理大帝和教皇结盟时的宣言)

学生:王权和教权在他们共同的统治中,是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的。教权需要世俗的庇护者,需要国家的扶植,而王权则利用教会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

教师:是的,教皇的手中掌握着教义和众多的信徒,这是教皇的筹码,国王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军队和封建特权,这是国王的筹码,他们都想获得对方手中的筹码,于是有了教义和封建特权之间的交易。于是两者表现出非常亲密的状态,你来我往,相得益彰。但是,一旦教权和王权交易的筹码失衡,那么这种合作依存的关系就随之打破,斗争成为两者之间的主题词。在西欧封建社会教权和王权斗争的历史上,王权与教权斗争的过程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王权占优势的时候并不是很多,为什么腓力四世能够在这场争斗中赢得胜利?为什么亨利四世终不能如愿以偿?

(材料分析,ppt展示查理马特采邑改革、十字军东征、腓力四世召开法国三级会议)

学生111世纪,西欧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始终未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实际权力有限。而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所以,当德王亨利四世抵制格列高利七世的有关命令,格列高利七世可以利用德国国内的部分大封建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对峙,迫使亨利四世就范,导致“卡诺莎觐见”。

学生2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宣告结束,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取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加强王权。法王腓力四世断然软禁卜尼法斯八世。此后的阿维尼翁之囚成为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学生3:上述史实反映,在13世纪西欧教权与王权力量的消长呈现王权逐渐加强,教权急剧衰落的趋势。

教师:1377年教廷重新迁回罗马,但往日风采已然不再。天主教一度分裂,出现三个教皇鼎力的局面,教会自顾不暇,对西欧各国事务的干预能力下降,各地教会基本上都依附于世俗政权。但是天主教会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一点不亚于当时的世俗政权。我们再回来看汤普逊的感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要感慨一部中世纪历史就是一部中世纪教会历史了。汤普逊概括得相当精炼,哪位同学愿意从具体的角度来谈谈你是怎么看待教会合世俗政权的结合,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影响呢?

Ppt展示汤普逊对中世纪教会的概括,提出讨论的要求)

(学生讨论)

学生1:政治上:维持了西欧较为稳定的社会状态。第一,基督教是中世纪人们的精神依托。基督教,天主教教义,都是教人忍耐现实痛苦,用虔诚的信仰来和对天堂美好生活的描述,给人以慰藉,缓和伤悲,使人对未来产生企盼以平衡其现实的苦难,借永恒的观念来消解人生短暂的感慨。第二,教会提供了唯一向各个不同等级和地位的人们都开放的出路。和等级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不同,教会提供了相对开放的社会地位上升途径。亚历山大五世曾是一个讨饭的孩子; 格列高里七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息克斯塔斯四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乌尔班四世和约翰二十二世都是鞋匠的儿子;本尼狄克十一和息克斯塔斯五世都是牧人的儿子。他让人们看到某种改变的可能性,能够缓和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激愤。

学生2教育上:承上启下,保证了文化的延续。

神学以外的课程内容总称“七艺”,即七种学科,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这些学科是古代希腊、罗马学校的传统课程,到中世纪已被基督教会继承下来。虽然僧侣们传授知识主要为宗教目的服务,但仍在客观上传播了一些有用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初期的学校虽然非常简陋,但仍为以后的西欧教育模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提供了一个在没有书本的世界中进行教授和辩论的技巧,从而为以后中世纪大学的兴办创造了条件。

学生3经济上,加速了西欧中世纪下层民众的贫困。教会和世俗政权一样征收名目繁多的捐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加速了西欧中世纪下层民众的贫困。什一税比起任何近代所知道的税要苛重得很多。它本质上是一种土地税、所得税和死亡税,不仅农民和茅舍人必须缴纳他们所有产品的十分之一——按理论,至少直到他们花园中的盆花为止——而且商人、店员甚至最穷苦的手艺人,按照同一的理论必须缴纳这同一的税,就是从他们的个人所得的每镑里应缴付两先令税……、收取羊毛的什一税被认为也应包括鹅毛在内。连从路旁所割下的青草,也应付它应负的税;如果有农民在缴纳他谷物的什一税之前先扣除了工作上的费用,他将因此而自投地狱。(略)

学生4军事上:对外出征的神圣借口。(以十字军东征为例)

教师:非常感谢同学带来的精彩论述,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很多问题我们无法展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继续思考。

1.     君权神授观念在其他国家和区域有过哪些历史表现形式?

2.     为什么格里高利七世和亨利四世的争权会在主教授职权问题上达到高峰?

3.     各国的大贵族在教权王权之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