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科技教育研究所
推进学校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建襄小学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开发

推进学校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建襄小学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发展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标志,这样的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较高的要求,为培养我们的学生达到时代的需要,我们就应该大力推进学校科技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有基本的了解;二是对科学研究过程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三是基本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科学素养是一个人在其对生活形成种种看法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学生是科学技术教育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所以科学技术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方法,也是学习的目标。探究教学需要我们创新教学方法。

我校现有32个教学班,1330多名学生,有一支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态度严谨、富有敬业和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学校的信息科技教学在市内享有一定盛誉,多年来一直拥有科技特色学校的光荣称号,许多学生每年参加区、市、乃至全国的各类计算机竞赛活动,不少作品屡屡获得全国、市、区级计算机比赛的佳绩。多年来,我校始终探索着如何改革信息科技课程的课题研究,如何开展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力量,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的工作。

基于以上的背景和认识,我们想通过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探究科学的机会,提供丰富多彩的研究材料和研究的空间,提供优秀的专业化教师和充裕的探究时间,以及社会资源的支持,使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就能形成初步的科学素养。

为此,我们对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我们的着力点在于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科学探索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将来在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信息科技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1、探索和开发具有建襄特色的信息科技校本课程标准

根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理念、上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以及运用我校在开展“二期” 课改的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结合我们学校多年来保持的“计算机教学特色”的长处,我们编制了《建襄小学信息科技校本课程标准》。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将面对的是建襄小学在校一年级——五年级的全体学生,我们除了对学生传递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获得科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样一个新的理念、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如何自主学习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提升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课程中渗透信息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及科学合作精神。

 

2、选择模块化、多样化的信息科技校本课程教学内容

信息科技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根据我校所处社区的文化底蕴、学生的知识型家庭背景、建襄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计算机教学特色”的特点,以及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分层次有侧重地进行选择和确定。

一、二年级的教材主要是以计算机常识、中/英文文字输入和绘画为主,为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

三年级的教材主要是以文字编辑排版、板报制作、网络基础为主,为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和培养科学素养及科学探究能力作好铺垫作用。

四年级的教材主要是以二维动画、三维制作、网络应用为主,为学生自身科学素养的外在表达和传递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五年级的教材主要是以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为主,着重加强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对信息的获取、传递、表达科学知识、创新与实践的能力。

关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我们根据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模式的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即从众多的信息科技知识中选取一部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作为校本课程的教材,我们将这些相关的知识点以模块化的形式组织起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以便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随时更新调整。

例如: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而我们手头所拥有的资料大多适合成年人自学所用,为此我们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中选取一部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然后进行重新编排,设计成适合各年级层次的教学模块。

 

比如适合一年级学习的模块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
1 简单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各个部件的作用、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2 了解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概念和区分方法,以及软件版本的概念。

3)了解多媒体的概念和使用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演示,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具体应用。

4)了解操作计算机的正确姿势,包括坐姿、手姿、用眼卫生等常识。

5)了解计算机作为用电设备的安全使用知识,防尘、防水等的保养常识。

 

又如适合三年级学习的模块十四:计算机基础知识(6

1 控制面板的概念、常用组件的使用方法。

2 附件中常用组件的使用方法、启动组的概念与使用方法。

3 文件格式、扩展名的概念、与各种应用程序的关系。

      ……

 

3、建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模式

我们将传统的由重视传授知识,转向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科学的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上,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由重视“读”科学转向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为主体。提倡共同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和个性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为避免课堂中过多说教的教学方式产生的一些弊端,而设计了信息科技“任务驱动、引领式教学模块”,突出在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的学习方式。

例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三维软件“建筑装潢设计”(英文版)这一阶段,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会花费二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讲解该软件的打开方式、菜单功能介绍、三维的特点、实例演示等,有步骤的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然而,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采用的是引领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没有过多的讲解软件的使用方法和进行教学演示,而是告诉学生:由于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较快,而每周课时有限,所以在课堂上不可能教会大家所有的软件知识,只能够有所选择的讲解一些重点、难点,所以希望大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话到此,大部分学生眼睛瞪得大大的,因为他们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于是为了打消学生的疑虑,接着又告诉他们,这个三维软件的50%能不用老师教的,大家都已经会了,诸如:文件菜单里的打开、保存、关闭;又如编辑菜单里的剪切、复制、粘贴等;而30%是用不着学的,比如:软件参数设置等;而需要我们学习的只有20%,再退一步,只要我们在本堂课里掌握10%的内容,就能完成建筑装潢设计,成为一个小小的“建筑师”。到此,大部分学生松了一口气;接着又告诉大家,如果英文菜单看不懂,不要紧、也不要怕,用鼠标单击按纽或拖曳图标,看看界面上有什么反映、会出现什么等……说到此,好多学生嚷嚷道:老师让我们试试……,此时此刻我们知道不但打消了学生的疑虑,而且将学生的求知欲调节到了最高点。于是每一个学生一头扎到探索和研究的氛围中去。更让我们没有了到的是:某一个班级有三位学生,在以往的课堂中老是不听讲解,喜欢擅自上网找游戏玩,而在这堂课里出奇的安静,与其他同学一样,一头扎进动感十足的三维世界。也许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自主探索未知世界带来的无穷乐趣,也许这个三维软件象游戏一样充满着神秘感和对人感官的刺激。应该说这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1《简易建筑设计》学习模块:由于五年级第二学期在数学课上将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为了使学生先于课前对三维空间有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我们在本学期安排课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该软件,当然在课堂上同样采用引领式的教学方式,我们没有过多的讲解软件知识和实例演示,而是当堂播放了该软件提供的实例操作的视频资料,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再配以课堂巡视、指导。

2《建襄小学简介板报制作模块:在校庆45周年期间,我们要求学生制作一份关于学校简介的板报,但是手头没有文字资料,于是我们引导学生自主上建襄网,利用网站所提供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源,通过下载、经过整理、加工,制作一份计算机板报。

3:《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幻灯片制作模快:在红五月中,为了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同时也为了配合语文阅读课的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网络所提供的搜索引擎,各自检索相关人物资料,然后制作成幻灯片,最后小组交流,共享检索成果。

 

4、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互动式信息环境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获得了探索、求知的方式,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于是我们设计了信息科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案”。学生通过下载这些方案,便可快捷地了解更多的信息科技知识,并且综合信息技能得到了演练。

另外,我们在现代信息平台上,设置留言板和学习论坛等互动环境,学生的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或情感问题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与讨论。

比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渴望得到尊重、理解、沟通,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站提供的互动式功能—留言板,文章《老师,请看看我们的闪光点吧》登载在建襄信息平台上,给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感受的空间,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同时,适时适宜的进行批注,从而进一步渗透德育教育的内涵。

 

5探索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现代信息环境就象一块神奇的土地,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虚拟空间。学生在这片天地里,吸取有益的养分,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害虫”,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身免疫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在信息课程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在小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

 

6、探索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活动方法、途径。

我们除了注重在课堂上传播信息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外,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夯实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

我们在实施信息科技课程开发过程中,积极探索如何整合各个学科和各个年级的特点与优势,联合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例如:首先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拓展视野、收集素材,然后要求每一位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开展“科学创想”活动;其次由中年级学生把一些灵感、或火花、闪光点在信息科技课堂上写成短文;我们从中选取一部分作品,让具有美术天赋的小朋友在课堂上,改变成简短的绘画作品,最后在由高年级学生绘制成二维动画和其他电子作品。

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了解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信息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拓展了视野,科学素养普遍得到了提高。

 

7、家庭、社区共同形成科技氛围

   信息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而且应该由学生、家庭、社区共同来参与。社区提供科技资源、科普基地,使学生得到社区科学环境的熏陶。而具有深厚科技文化底蕴的家庭环境,将作为科技知识的第一传播者和引领者。

总之,在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实践——反思——理论学习——再实践——交流总结,在不断实践、学习、修正的过程中,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完善互动环境,增加信息科技与学科整合的“融合”度。

 

三、思考与讨论

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不仅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处理和运用能力得到了加强。例如:在科技节中我们要求学生制作有关科学家介绍的板报,学生会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地在家中或学校里通过网络检索相关资料,然后运用板报制作技术自主完成板报的制作任务。

虽然我校在开发信息科技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值得大家共同来思考与讨论。

1、  在开放式的网络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评价系统?

2、  学校如何与家庭、社区协调,营造区域性的科技文化氛围,共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认为:信息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决不仅仅是学校一家之事,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与投入,共同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科技氛围,同时还应渗透人文精神,把培养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价值观以及合作精神、审美情操等渗透在学校的科技教育体系中,只有确立了这种大科技教育的观念,科技教育才能发挥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为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科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