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劳技
在劳技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在劳技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位育实验学校(上海支教红河州屏边县一中民中教师)  季凤赛

[内容摘要]

“三生”教育的提出,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串连起各年级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脉络,勾勒出了云南德育工作的新格局。“三生”教育在贯穿于学科教学中时,往往缺乏有效方法和策略,从而导致“三生”教育在学科中的缺失性和空乏性。特别是在劳技学科教学中,因其学科的特殊性,“三生”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在劳技学科中渗透“三生”教育的背景,意义,实施的方法。

[关键词]

三生教育,劳技学科,课堂教学

  从20089月开始,云南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提高生存能力;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幸福生活。“三生”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在认知、体验、感悟的过程中认清成长道路的方向,踏实地学习和成长。然而,如何将“三生”教育的理念有机地融入劳技学科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了以下的思考与探索。

一、劳技学科教学现行基本情况

劳技学科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已逐渐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成为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经历的有效载体。但劳技学科也有它的特殊性,学习中所用到的工具较多,一些工具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劳技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是安全教育,生命教育重要性的具体体现;劳技学科涉及的生活技术层面相当广,是学生掌握生产、生活技术的主要渠道,是生存教育的主要载体;劳技学科中的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是生活教育的经典之作。因此劳技学科必定会成为落实“三生”教育的主要阵地。

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劳技学科教学与“三生”教育是被割裂的两张皮,讲起来重要,做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对处于边远农村初级中学来说,教师主观上很重视,但落实途径和手段却单一,因此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教学方法处于要么游离于学科之外,要么是以形式单调且以说教为主的授课方式。因而导致学生对于德育教育要么反感,要么无动于衷。因此,“三生”教育在劳技学科中的落实与渗透常常处于各自为政的境地。

二、 “三生” 教育给劳动技术教育带来活力

   1、在劳技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劳技学科的本质呼唤

  劳技学科教育的本质是技术教育,技术最强调的是质量与安全,一个螺丝是否拧紧,一个元件的好坏,一个焊点的虚实,都会影响到一个整体的可靠性、安全性。而技术的发展,绝对要靠安全作为前提和保证。例如:汽车油门踏板回弹太慢,发动机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小螺丝的松动,都向大家昭示了汽车的质量决定了它的安全性,而且越是高科技,越要安全作保证。2011年,我国和谐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造成11人死亡,80多人被送往医院抢救。究其原因,是机车防撞信号失灵所致,程序设计存在较大问题。所以,在技术教育中,必须强调技术的安全性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因此说,在劳技教育中落实“三生”教育是其本质的需求。

  2、在劳技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劳技学科特殊性的需求。

劳技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学生要和各种各样工具器材打交道,例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用到滚烫的电熨斗、锋利的雕刻刀、飞速旋转的小钻床、尖锐的缝衣针。可以说,在劳技学科操作中,到处都隐藏着不安全的因素,如果教师不贯穿 “三生”教育的理念,不强调生命的重要性,学生就会忽视树立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导致轻者皮肉损伤,重者危及生命的事故发生。因此,在劳技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3、在劳技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劳技学科自身发展的动力

劳技学科起步较晚,学科课程执行力不强,没有升学压力,社会各界以及学生本人对此关注度不高,重视度不够,这些都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绊脚石。但无论如何,劳技教育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性。如何彰显学科魅力,在夹缝中生存发展,方法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三生”教育是凸显学科特色,促进学科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三、让“三生”教育渗透劳技教学的每个细节

  1、规范操作,关爱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加强自我保护,让学生平平安安学习技能,快快乐乐体验实践过程,是每一位劳技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在学生还没接触到具体工具器材之前,学校已经向学生灌输安全的重要性。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或周五校会课上,学校都会进行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识别紧急疏散通道标志、课间午间文明休息的行为规范、禁毒教育等等方面,加上“三生”学科教育。相比学科教育,劳技课程教师的安全教育则细致具体得多,它结合了劳技课程实际内容,包括工具设备的安全使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引导学生要珍视自己的生命,善于保护自己,同时要关爱他人,珍惜他人生命安全。确保每一位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劳技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初中劳技学科中熨烫、木工、金工、机械维修等课程内容的工具都是和220V交流电打交道,而且电源插座就在学生操作位旁边,可以说,事故隐患就在学生身边。如何保障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各种技能的实践操作,成了摆在劳技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从硬件上保证安全。学生的电源是可控的,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随时控制总电源的通与断,这样,就能做到必须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学生才可以带电操作,而晨间,课间,午间,晚间等时间段,学生插座内是没有电的;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随时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只有规范操作,才能降低操作的危险性。比如,电熨斗必须握法正确,工作时,电熨斗本身具有高温,还必须注意导线的安全,规定导线必须在电熨斗背后,以免导线电熨斗的高温灼坏,使铜芯线裸露,造成触电危险,在使用间隙,电熨斗必须放置在电熨斗架内等等。

即使是不带电的工具使用,也是很有讲究的。印章制作中的凿印是要用刻刀凿制而成,教师要严格规定,学生在用刻刀凿制时,左手必须规范握住印章架,右手握刀方法一定要正确,凿制印章过程中的用力要均匀,避免因用力不匀而切到左手;木工中的锯切操作时,教师强调一定要将被切木板固定牢,防止锯切过程中木板松动引起锯条崩断伤害自己或周围同学,锯切时左手拇指辅助锯齿对准锯切线,起锯锯出沟槽后要移开左手拇指,不要让锯条锯到左手;在手缝与刺绣和编织内容操作时,除了技能上的规范外,还要强调不能拿着那些尖锐的针对着其他同学玩耍,以免出现伤害事故。另外涉及到操作者其它的安全因素,包括操作者不得戴手套、袖口不宜过长等等。

2、学会技能,适应生存

劳动技术发展一直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人类生存生活技能一刻也离不开劳动技术的发展,人类依赖于自然界,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能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又反作用于自然界,即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条件。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人类发明和使用生产工具的技能与日俱增,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基础,也为“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教育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我们的劳动技术教育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技能的方方面面:有衣物洗熨与收藏、生活计划与理财、家居环境的布置与美化、营养与烹饪;有纸品制作、手缝与刺绣、编织、盆景制作、篆刻;有与我们在农村环境下生存息息相关的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储藏与加工、插花技术以及木工、金工、机械维修等技术。这些技术技能的掌握,能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生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要让劳动技术教育学科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所接受,生存教育就非常重要。生存,是人的第一法则。适者生存,反之,不适者必将被无情淘汰。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社会生存法则。无论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还是我们民族的教育前途,这都是一个性命攸关的命题。尤其在信息、科技、生产、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生存教育在我们面前变得尤为迫切。

在劳动技术教育中进行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的意识和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讲一些名人轶事及社会现状。如:讲家政内容前,可将伟大的领袖朱德同志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他从小参加劳动对他终生的影响,从正面强化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传授日常生活技能前可以讲一个故事:《范进中举》,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范进。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由于无劳动本领,四体不勤,鄙视劳动,导致不会营生。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中举后,又一步登天。通过正反面例子,向学生说明鄙视劳动、没有劳动技能的危害性,强调重视劳动、拥有劳动技能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每年开展一次“劳动技能教育作品成果展”,如编结的作品是自己定主题,自己设计工艺流程,没有限定的作品,给了学生很大创新选择的余地。这其中,尽管主题各异,但其中蕴含的民族情,体现了异曲同工的理念:很多学生都以万字结、平结、同心结、吉祥结为基本单位,编制出体现中国人民火火红红过大年的鞭炮结,展现人们对未来期望的年年有鱼结,描绘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花生结……整个课堂,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味,中国味里满含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对生存环境的满足。彰显了劳动技术对生存的帮助力度,体现自我能力的强大。促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从而对劳动人民产生深厚的思想感情,热爱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提高了劳动技能意识。

3团结互助,和谐生活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靠智商,更靠情商,即与人交往、协作、沟通的能力。三生教育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友善待人,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在劳技课堂教育中,教师一贯注重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与课堂实践既要发挥个人特长,又要求成员互相合作,协助一同完成。而技术的掌握提高,更依赖与人交流、广受启发,取长补短。由于工具、工位有限,比如木工的钻孔过程中,由于钻床少的原因,教师就教育学生要有大局观,完成项目不能只顾自己,这就使学生养成谦让习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由于学生众多,老师一般无法一对一传授。这时候,教师往往会先培养一批小先生,对他们因材施任、安排角色,然后让他们将技能传授给其他学生,这样就能够加强学生间的互相指导。如木工的钻孔,金工的锯、锉等技术,通过学生的互助,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在互助中完成作品的制作,感悟团结和合作的乐趣。

“三生”教育中的正确面对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明确阐述了相互合作会促进生活和谐。多种文化并存、多样个性彰显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竞争与合作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两种基本互动形式。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想使自己活得更加幸福,生活中就必须正确面对竞争与合作,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做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通过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大到我国的航天事业、重大工程,小到学校、班集体里的一些事,如学校运动会、联欢会、课堂讨论、教室值日等都需要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人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这也就意味着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与各种人合作,如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有时甚至需要和自己的对手合作。

劳技教育中渗透生活教育,除了使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教学目标获得最大的达成度以外,还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形成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和谐生活的良好心理素质。

四、展望与反思

  经过教师们的努力,在劳技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之花必定会在劳技学科中生根发芽。但也不否认,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着一些困难和瓶颈:教师们都有落实的理念,但执行力却不够,不能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导致在教学中出现有良好的渗透契机抓不住,渗透不到位或者没有,有些时候“三生”教育仍处于作表面文章。但是,“三生”教育进劳技课堂,进教学环节,进学生心田,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劳技教师,让“三生”教育无痕渗透到学科中,需要去思索,去实践,因为这关系到学科发展,关系到学生成长,关系到教育未来,关系到民族兴衰。

参考文献资料: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云南省初级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验课本(七年级上、下;八年级上、下)

3、素质教育基础工程系列教材(第四版)《生命 生存 生活》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