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培养各种良好习惯并逐步形成相关能力的关键时期。当下,着力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是新时代学校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需要,是当今社会对儿童终生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小学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应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学校和家庭都必须重视对学生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学科知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应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生活自我能力,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 自理能力 培养 策略
一、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
作为一名副班主任,经常和班主任一起放学,期间发现当班级队伍带到校门口,师生打完招呼说再见之后,家长来接孩子的状态各不相同。有的是老人来接,孩子一见到老人就把书包递给老人来拿;有的是孩子背着书包,可老人硬是让孩子脱下书包老人自己拿;也有自己背着书包和家长一起走出校门。学生究竟该不该自己背书包呢?还是只是家长必须帮孩子拿书包呢?
为此,笔者于本学期开学后的(3.11—3.22)两周,对家长早晚来校接送孩子是否帮忙背书包这一情况进行了现场观察。观察的班级是自己执教的一年级班级,观察的时间段为下午4:00-4:15,观察记录的老师是学校其他学科教师,两周的观察并做了一定记录。其现场观察记录的情况如下:
观察记录的统计发现,下午放学的时候,由于父母还没有下班,因此老人来接孩子的比较多。同时,老人帮忙背书包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是孩子的书包真的太重吗?还是来于老人对下一代的溺爱,导致现在小学生现在的自理能力并不是那么理想。
另外我在班级里也进行了其他方面家里自理能力的调查,人数47人,结果如下: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在生活上严重缺乏自理能力呢?通过归因分析研究,主要归纳为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来自长辈的溺爱。许多学生来之“四二一”式的家庭,他们与长辈生活在一起, 六个大人照看一个小孩,“隔代亲”的现象较为严重,几乎不让孩子沾一点家务,甚至最基本的洗脸、穿衣等事情都有长辈们代劳。班上也会出现学生不会系鞋带、不会剥鸡蛋壳、不会撕点心包装等现象。这些小事对家长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如果每次都帮孩子做,不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对孩子来说却是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机会。
另一方面,孩子本身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在心理上缺乏独立性、自觉性,哪怕自己会做的事情也想依赖家长。如果家长稍微迁就一下,孩子就会久而久之变依赖成一种习惯,并且认为是一种理所应当,从思想上和行为上会让孩子自身的自理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弱。
二、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意义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个体自己承担或料理生活,使日常生活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生活自理能力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
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如果任何事都由家长代做,孩子得不到锻炼,永远都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雨的考验。关注并持之以恒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或对未来的社会适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1.规范日常行规,培养自理意识。
我也和几位帮孩子拎书包的家长聊过,为什么要帮孩子背书包?因为他们觉得现在学生的书包过重,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阶段,过重的书包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虽然也想让孩子得到自我锻炼,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帮他背书包。这就体现了在校内应该规范学校的日常行规其中很重要一项: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和书包。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的自理能力较弱,不善于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在整理书包时把不需要带回家的书也放进书包,增加书包的负担。因此,老师必须要坚持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教学生如何整理学习用品和书包,如何摆放橱柜里的书,减轻书包的重量。然而规范一次是不够的,低年级学生容易遗忘,应反复强化,直到学生能很熟练并规范地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当然还包括,排齐自己的课桌椅,整理自己的领巾等。如果学生把自己的每一件小事都能够做好,那孩子对家长产生的依赖会越来越少,反而会帮助家长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自理能力不断提高。
2.丰富竞赛形式,发挥榜样作用
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动手技能小比赛,让每位学生参与进来,体验通过自己动手来完成带来的快乐和成就。例如,“找一找最整洁的橱柜”“劳动最光荣”“我能自己背书包”等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培养生活自我能力,并给与一定的鼓励、表扬或是奖励,因为小学生的能力有限,有时做的事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时,教师应该给予表扬,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在多次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掌握方法,从而激发学生自理的动力。同时,班级里同伴的榜样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小伙伴就是一位小老师,小伙伴的勤劳、能干会启发激励学生;同伴也是一面镜子,孩子从小伙伴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应该改正的缺点或是努力的方向。可以让同桌两人“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的好,互相影响。我从班里找出能力较强的学生或某个方面自理得比较好的学生,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表扬、宣传,让他们给同学们树立榜样。班级里有好几个孩子每天自己背书包,我请他们给全班讲一讲自己背书包的好处,有的说自己背书包感觉自己是小大人、男子汉,有的说自己的事自己做。第二天我就发现让家长背书包的人数减少了。
3.家校协同教育,巩固达到效果。
学校对学生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应该成为家庭培养和教育的继续和完善,家校结合,互为补充,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学校与家长密切联系、配合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在家中得到充分地实践,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阵地”。只有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明白能自立才能自强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要靠家长的支持与督促。
面对孩子们缺乏自我服务能力,首先让家长明白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背书包看似是一件小事,却也是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和自理能力的大事。建议若路途较远,可以和孩子分担一人背一段路,既避免影响孩子身体发育,还能让孩子体会到协作的乐趣。又或者是自己穿衣、系鞋带、洗漱等,根据孩子的年龄及实际情况共同制订出与学习有关的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目标。每个家庭针对自己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出机动目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家庭主要是督促孩子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家庭中能真正做生活的小主人。之后在和家长的聊天和反馈中发现,家长自身对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提高,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也很乐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家长接孩子放学是否帮孩子背书包”的第一次观察记录后,我通过以上主要三个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来增强学生自己背书包这一自理能力,并我请同事再一次帮忙做“家长接孩子放学是否帮孩子背书包”现场观察记录,第二次现场观察记录的统计如下:
第二次(4.15—4.26)观察记录的统计发现,家长帮忙背书包的次数大幅度减少。不仅是背书包这一方面的情况得到改善,学生在其他自理方面也相应的提高。其实,孩子书包到底谁来背这似乎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 但是从小树立起“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观念会对养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非常有好处。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良好的自理能力和品格必须从小培养,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责任编辑:江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