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小学教研活动记录 > 语文
第九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07927五年级语文教研)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主题为“峥嵘岁月,祖国新貌”,单元教学重点落实在训练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学会在文章中圈划批注,从而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单元导读

单元教材分析:

纵观第三单元的课文安排,可以发现本单元是以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建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时期安排课文。其中《飞夺泸定桥》、《黄河颂》、《采蒲台的苇》和《开国大典》在课文的内容叙述、结构安排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共性,因此可以最为一个教学整体,进行单元导读。

本单元教学课时安排:单元导读1课时;《飞夺泸定桥》1课时;《采蒲台的苇》1课时;《开国大典》2课时;《黄河颂》1课时;《林海》1课时。

单元导读教学目标:

1、借助学习提示,了解《飞夺泸定桥》、《黄河颂》、《采蒲台的苇》和《开国大典》的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简要复述、概括的能力。

2、根据提示,指导学生收集、处理、筛选、组织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感受国庆来之不易。

语言训练点:

1、根据提示阅读、筛选、整理、摘录信息。

2、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3、简要清晰地表述自己收集、整理的信息。

说明:学生往往从网上查找了许多信息,打印后交给老师,对自己收集的信息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导读课的设计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有目的地收集资料,经过筛选、整理后摘录有关内容。

     学生在介绍相关内容时应表述清晰,表达的语言应是自己经过组织的、重组有关信息。

     简要概括主要内容是五年级学生应掌握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给一定方法,始终予以贯之,这也是培养学生读懂文章的一个途径。

课前预习:

1、利用“十·一”长假期间,借助学习提示,读通、了解课文内容。

2、根据学习提示,收集相关资料,阅读、摘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学习提示表格1

课题

故事发生的时间(期)

人物

地点

故事主要内容

《飞夺泸定桥》

 

 

 

 

《采蒲台的苇》

 

 

 

 

《开国大典》

 

 

 

 

学习提示表格2

时期

时间跨度

曾发生的故事

在历史上的意义

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学习提示3

1、读了《黄河颂》后,请你尝试完成以下收集、整理、摘记工作

1)上网收集相关资料,查阅黄河流域包括哪些地方。

2)问问自己的长辈或朋友,也可以上网查询,了解黄河流域的文化、曾在这个地方发生过的故事。

3)整理你收集到的有关黄河流域的资料,进行书面表述,字数在200字内。

2、读了《开国大典》后,在文中找出庆典描写的四个场面的相关小节,了解文章描写了哪四个场面。

说明:《飞夺泸定桥》、《采蒲台的苇》和《开国大典》的课文中都有清晰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的事件,学生在阅读这一类文章后,应该有能力对文章中的几个要素进行梳理,从而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表格1中的提示也是告诉学生要读懂一篇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抓住的正是这几个关键点。

     表格2的设计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由点及面,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师给出的信息收集范围是有一定的指向性的,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要求查询、阅读相关信息,随后摘录有用的资料完成相应填空。表格2作为本单元的一项长期作业,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随时补充资料,完善表格。

     学习提示3中对《黄河颂》拓展收集的资料作为一项长期的作业,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可不断收集、补充黄河流域灿烂的文化,采取分层推进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渐渐加深印象。

     单元导读课前预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教师的提示收集信息,了解时代背景,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内落实:

一、了解本单元课文学习的主题

 1、读好四篇课文的课题 (特别读好表示地点的词)

 2、反馈、了解四篇课文共同展现的是怎样的故事(英雄故事)

 3、反馈课文中出现的英雄人物

 4、总结 (英雄有红军、普通老百姓、领导人……)

二、根据学习提示反馈预习情况,了解课文内容

    反馈学习提示表格1 (重点: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部分课文脉络

 1、《开国大典》

 1)说话练习:正是有了无数英雄的付出,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今年是国庆58年,浏览课文《开国大典》第1节,根据文章提示的信息,说几句话。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课文提示的语句中,获得相关信息,例如开国大典的时间是1949101,联系今年国庆的内容,训练学生连贯说几句话。其实这一训练与阅读理解中谈体会的题目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反馈预习学习提示3中的第二部分

 2、初步介绍黄河流域文化

   (此环节在本节课中只需初步涉及,引导学生继续收集故事,为后续教学作准备)

课后练习:(四篇课文中出现的字词难点)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uǐ liú tuān jí   fān shān yuè lǐnɡ   ní nìnɡ   piáo pō dà yǔ   

                                                                 

zhèn ěr yù lónɡ   ɡāo shān zhī diān   qínɡ zhe hónɡ qí   dàn shēnɡ

                                                                     

(四篇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容易写错的词语)

二、形近字组词

澜(        援(        撤(        劈(   

斓(        缓(        辙(        辟(   

三、摘抄、积累

 1、摘抄《飞夺泸定桥》课文中描写泸定桥的句子

 2、摘抄《开国大典》课文中描写场景布置的小节(第2节)

飞夺泸定桥

课文记叙了1935528早上29日早上的短短20多个小时里,红娟战士与敌人的增援部队抢时间,争速度,急行军120公里抢先赶到泸定桥,并于守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终于夺下了泸定桥,继续北上抗日的英勇事迹,歌颂了红军战士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重点词语,理解“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妄想、击溃、千钧一发”中关键字的含义,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

2、反复朗读描写红军战士在飞夺泸定桥中表现的语句,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4、熟读具体描绘泸定桥“惊险”,大渡河水“湍急”的语句,并能学习用具体的数字说一段话。

语言训练点:

1、读准字音,理解“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妄想、击溃、千钧一发”中关键字的含义,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

2、品析红军夺取泸定桥时动作的词语,体会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体会数字在描写事物时的作用,并学习用具体数字说一段话。

说明:课文中出现的这些词语,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能通过查字典解决,学习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句子中理解、感受词语的运用,达到积累的目的。

       指导学生感受红军夺取泸定桥时动词的描写,体会红军飞快夺下泸定桥的情景,从而指导读好这些动作词。

       指导学生读好描写泸定桥这一段描写数字的文字,引导学生划出描写红军飞快赶到泸定桥时的一些数字,学着运用数字介绍红军赶到泸定桥时间的紧急。

课前预习:

1、查字典,了解“水流急、高山峻岭想、击、千一发”中重点字的意思。在课文中圈出这些词语,结合语句写写你对这些词语意思的理解。

2、直线划出课文中描写大渡河、泸定桥的句子,朗读体会它的“天险”。

3、收集有关大渡河、泸定桥的资料,了解长征时期的故事。

课内落实:

一、课题入手,了解要夺取的是一座怎样的桥

 1、反馈预习2

 2、默读第6节,根据课文提示,介绍泸定桥

 3、资料补充:为何一定要夺取泸定桥

 4、指导朗读第6节,读好表示数字的词句

二、课题深入,了解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

 1、质疑:课题为何不是“夺取泸定桥”?

 2、理解“飞”的两层含义

 1)默读25节,找出表示数字的词语

    自由朗读,体会文中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时间紧)

    说话练习:用上文中给出的数字介绍红军战士赶到泸定桥的时间如何紧急

    引读45节,体会:时间紧、任务重,红军战士是如何做的。(飞速赶到)

 2)学习78节,通过动作词体会“飞”的第二层含义:飞速夺下

    指导朗读,读好动作词

 3、总结课文

课后练习:

1、积累练习

1)从“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千钧一发”词语中选择一句造句。

2)听记第6节(描写“天险”的句子)

2、写段练习

   用上25节给出的数字介绍红军战士赶到泸定桥的时间如何紧急

  (在课后可让学生书面反馈上课时教学的内容)

3、课外拓展(选做)

1)阅读有关长征的书籍:《长征丰碑——长征路寻胜》(作者:元麟)

《地球的红飘带》(作者:魏巍)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或《西行漫记》(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推荐影片《长征》

2)文中写到“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收集、了解长征中还有哪些决定性的胜利,摘录有关时间、事件名称、大致事件经过。(补充在学习提示表格2中)

采蒲台的苇

    文章记叙抗日战争时期,一次,在白洋淀的采蒲台,日本鬼子将全村包围了,

他们要抓八路军战士,采蒲台的人们机智勇敢地与日本侵略者斗争,面对凶残的

敌人,宁死不屈的感人故事。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翼中的名胜。”“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血是刚强的。”等句子的意思。

2、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故事。

3、能理解课题与内容的关系。

语言训练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内容。

说明:本文虽然是一篇泛读课文,但是文中的不少句子含义很深刻,故事的叙述有一点的跳跃性,学生在阅读时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学生不易理解的几句句子,通过补充资料,结合课外收集的英雄故事等帮助理解。

课前预习:

1、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的理解有困难,在书上做好批注(写清楚疑问)。

2、收集资料,了解白洋淀相关信息。

说明:寻找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对学生并没有难度,因此课前预习时还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好批注,写清楚自己的疑问,而非泛泛而谈。

课内落实: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一次,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的男女被日本鬼子围在冰上。妇女们机智地把怀里

的孩子递给村干部,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闯过了一关。后来敌人

捉住一个从苇塘打苇回来的男子,要他说出八路军在哪里,他守死不说,被杀害

二、提出不理解的句子

 1、学生交流难懂的句子,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能讲清楚自己的疑问)

 2、教师进行梳理、归纳

三、学习重点句子

 1、“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从课文内容角度出发,重点理解“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的清白”从而理解句子。

   联系课外积累:在白洋淀发生了多少英雄故事〉

 2、引出“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理解“名胜”原来意思

理解之所以是“冀中的名胜”是因为这里发生了许多英雄故事(白洋淀成为翼中的名胜不仅是因为那里到处都是芦苇,景色迷人,还因为这里曾谱写出一曲曲抗日救国的动人凯歌。)

 3、引出“……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

    补充资料

    这里到处是苇,村里的人们    (怎么做)  ,日本鬼子来,村里的人们  (怎么做)       ,游击队员    (怎么做)          

四、理解课题与内容之间的联系

 1、课文为何取“采蒲台的苇”?

 2、听记句子,加深理解 (教师自己整理一段文字,让学生听记)

课后练习:

一、查字典,读准字音

    采蒲(   )台   血(   )液    血(   )冻结了   白洋淀(  

  (有些字,例如“蒲”很容易读错,在课后可让学生再复习一下。)

二、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及提示的信息填空

    《采蒲台的苇》的作者是        ,本文选自他的小说集         

三、读文填空

    这里到处是苇,村里的人们    (怎么做)  ,日本鬼子来,村里的人们  (怎么做)       ,游击队员    (怎么做)          

四、拓展阅读:课后阅读《白洋淀纪事》其他故事,进一步体会人与苇为何结合得这么紧。 (根据需要将信息摘录在学习提示表格2中)

开国大典

本课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场景。表现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简要复述有关内容。

3、感受开国大典中中国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语言训练重点:

1、根据给出的信息进行说话训练。

2、根据简笔画复述会场的布置。

3、指导朗读,体会开国大典的规模宏大,气氛热烈。

课前预习:

1、仔细读课文23节,用简笔画的形式标注会场的布置。

2、阅读补充资料,收集课外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

课内落实:

一、说话练习,揭示课题

以“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北京、开国大典”三个信息说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指导读好课题

二、梳理课文内容

 1、找出文中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2、梳理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重点段落

 1、引读14节(学习“参加人员”的相关段落,了解30万人分别有哪些)

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有关名词

从文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来帮助学生梳理三方面的参加人员(党内人士、民主人士、群众)

语言概括:用“有……有……有……”句式把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说清楚

 2、学习会场布置的小节

师生互动画简笔画

指导学生根据简笔画复述会场布置

 3、学习510节典礼仪式部分

重点指导读好67小节,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景

四、总结课文

说明:课堂导入部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相关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自然导入课文的教学。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初步感受那个特殊日子的不同寻常,理解“大典”的意思,从而奠定情感基调,自然导入课文的教学。

      在“会场布置”这一版块的设计中,教学意图通过有效地师生配合朗读帮助学生了解会场的布置,通过板演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会场的布置的叙述顺序,进行复述练习。

课后练习:

1、辨析:宣布、宣告、宣读(课后练习2

2、读了《开国大典》后,你的心情也如此激动呢?请你从一个角度写写自己的感受。

3、背诵课文78

黄河颂

    本文是一首颂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雄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

了颂歌。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

大坚强。在前几篇课文及课外拓展收集的资料中,学生对黄河流域曾发生的英雄

故事有了一些了解,本篇自读课的教学不妨从交流英雄故事的角度入手,解决第

2节中的难点,最后让学生有感情读好、背诵诗歌。

课堂落实:

1、自读课文,结合学习提示表格2收集的信息及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介绍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

2、引出诗歌学习,重点解读:根据第2节,联系收集到的资料、故事,说说有哪些英雄故事什么时候在这里上演。

3、播放《黄河大合唱》,让学生体会其磅礴的气势

4、自由朗读诗歌

5、学生交流朗读诗歌,把自己的体会感悟通过朗读表达

6、背诵诗歌

林海

    本文具体描绘了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美丽的自然风光,介绍了大兴安岭为国家

建设所作出的贡献,点明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字里行间流露出老舍先生对

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意。本篇课文虽然是精读课文,但可

以从练习的角度,找出文中重点字、词、句、段,在练习中学习课文。练习课时

建议学生完成一题,反馈一题,对于段落理解的题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做题的方

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归纳,并适时进行朗读,将练习与讲读合为一个整

体。

一、给下列带点字注上拼音

    海(          柱(     广     门(  

二、查字典,解释词语

 1盛气凌人

 2、万古长青

 3、兴国安邦

三、摘录积累句子

 1、摘录描写秦岭的句子

 2、摘录文中拟人、比喻句各1

 3、“云横秦岭”是怎样的景色,读读课文有关句子,画一幅简笔画

四、读文理解,填空

    大兴安岭给人的感觉是亲切、舒服,“我”为何有三次这样的感受?

    当“我”看到           ,走进               ,脚踩着           

手摸到            ,我感受到了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

    当“我”感受到                               ,我感受到了大兴安岭

的亲切、舒服。

    当“我”明白了                         ,我感受到了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

五、用上“兴国安邦、日益密切、亲切、舒服”等课文中的语言,介绍大兴安岭。

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