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专题 > 徐汇区教育系统第一届学术节 > 专题报告
课程资源建设——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南洋模范初级中学
相关报道:徐汇区教育系统举行首届学术节活动之二:徐汇区两类课程展示研讨会

 

 

课程资源建设——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

 

课程改革明确将“探究性课程”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四年来,我校以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为切入口,从最初春游活动的有效利用到相关活动课的开设,再到如今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着重在人力资源建设、基地资源建设、文本资源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增强了学校对课程的领导力,也强化了新课程实施的力度,形成了以校外科普基地为主要课程资源的探究性课程的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了学生学习、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开发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  

学校所倡导的办学理念是:人尽其才、和谐发展。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并实施,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促使学生的个性有选择的、充分的、和谐的发展。

二、学校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年级

活动主要

方式

活动信息传播

主要方式

活动基地

活动结果处理

主要方式

体验式探究活动

信息输入类活动

(调查)

上海植物园

东方绿舟

活动日志、小报制作

感悟式探究活动

信息加工类活动

(交往、探究)

 

梦清馆

叙述文本、演示文稿

美术创作

自主式探究活动

信息输出类活动

(设计、表达)

上海科技馆

小论文、网页制作

实物或模型制作

学校构建了较完整的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结构,确立了课程总体目标及分阶段目标,建立并完善了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活动领域、活动主题的系列、形成了学生活动资源包、形成了课程实施过程性评价工具包,完成了校本教材的编撰,已连续四年在三个校外基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案例。

三、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探究性课程。它以校外科普基地为主要课程资源;阶梯型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活动设计注重开放性、指导性和资源性的统一;教学内容力求以问题为起点,以探究为中心,面向整个生活世界;教师提供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学校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课时管理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空间广、时间长,要求灵活安排课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自六年级到八年级均设置“理科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平均每周1课时。课时作为探究课排人周课程表,进入常规课程管理。同时,采取了学期课时集中模式。将学期课时中的一部分集中在一起(同一天),这样有利于组织大型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打破班级授课的时间、空间限制,确保校外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参与一个活动主题的完整实践过程。

2、师资配备——谁来教理科综合实践课程?

学校的师资结构组成包括:专任教师、指导教师、职能教师。

(1)专任教师   

学校组建了专任教师团队(8人)。专任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航员,在学校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策划小组的规划指导下,制订全校理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管理并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主持校本研修;总结课程实践的成功经验。

(2)指导教师

按照多学科结合的原则,选聘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一般由理科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程管理,按课表上课,确保课程有效实施。

(3)职能教师

由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学校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职能教师的职责因职能教师的原有身份而异。

五、课程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

1、理科综合实践校本研修的组织形态——四级梯队

  


专任教师培训的三个特点:

一是针对性,既按需施训;二是开放性:实行基地实地培训;三是合作性:建立教学共同体。

针对指导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的特点,采取与专任教师配对带教的方法,这种滚动

式的校本研修能使每位指导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2、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 

(1)教师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转化

从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到关注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合理;从关注教学功能最大化,到强调使学生活动结构动态平衡;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2)教师从课程意识向课程行为的转化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程实施能力的培养。

3、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                     

(1)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

一是与名师对话;二是依托教科所建立专家咨询中心;三是校际联动;四是建立一个共享的课程资源中心。

(2)项目加盟式培训

将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分解成若干项目,包括基地资源的开发、文本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实施等,使教师亲历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体验、认同并感悟。

(3)教师个体全程跟踪式培训

从动机的生成、课程意识的生成、能力结构的改变(重整知识体系的能力)、专业的拓展(追求新的宽度和高度)、教学策略的新视角(主题教学法)形成等方面给予全程跟踪式培训。         

六、课程资源建设——基地资源建设

为保证学生理科综合实践活动有内容、有载体、有特色、有效果,学校建立了稳定的理科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它是一项理科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

1、理科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资源的特性

(1)活动方式体现亲历性。

我们选择的四个基地均具有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验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展开学习的资源,具有让学生依靠自己的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平台。 

(2)活动主体的多元性。

同一个基地既可以为不同类别(学习风格不同、已有知识储备不同)的学生提供实践活动,也能为个人、小组、班级等不同组合的团队或个人提供实践活动。

(3)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活动基地可以是探究性学习,也可以搞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理科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综合性特点。

(4)活动平台的稳定性。

在经过了前期的大量考察与论证,视基地主题生成空间的大小及学生自主发展的价值建立了四个基地,现已发展为七个基地,并保持其相对稳定与常态化。

2、基地建立的依据和原则

(1)基地本身的价值:四个活动基地都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和教育潜力;

(2)基地的知识含量:基地的物、环境等方面都含有相应的现代科技、人文知识背景;

(3)基地的主题背景:均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3、基地建立的步骤

(1)整体规划

拟订基地建设规划方案。内容包括:基地教育教学目标、基地建立的价值、基地使用价值的估测、基地建立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基地指导教师情况、基地经费投放等。

(2)实地考察

专任教师团队对四个实践基地逐一实地考察。包括:权衡各种实际可能条件;还要考察相关的影响因素,如基地距离、基地安全性、代表性等。

(3)建立基地

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序列化、层次化的实践基地。

七、课程资源建设——文本资源建设

()目标设计

1、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总体目标:从“知识本位”转为“发展本位”;从“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

2、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求

(1)根据综合性特征设计目标

在目标设计中,既有知识目标的设计,又有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设计。力求能够综合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及其处理这些关系的各种技能和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2)根据实践性特征设计目标

在目标设计中,我们尽可能运用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行为动词,避免了课堂化的行为动词。避免了课堂文化主题,即学生不通过社会实践就可获得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操作的主题。

(3)根据生成性特征设计目标

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因此,学校既关注预设性目标的设计,也关注根据生成性特征来设计目标。

3、不同年级设计系列性、阶梯性教学目标

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的差异,对活动类型(如考察、实验、问卷调查、文献研究、设计制作等)、活动要求(探究内容的深入程度、探究方法的严谨程度)等作了差别性处理,设计了阶梯性三维目标。

()开发主题单元的基本步骤

1、专任教师团队对三个实践基地逐一实地考察,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序列化、层次化的实践活动的主题资源库。

2、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选择主题。

3、写概述:涉及的主要概念。学情分析,制定可能达到的主题教学目标。

4、确定教学资源:背景资料、技术资源。

()常见课型

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着无法以章、节的形式提出课程的内容,而只能从活动的类型、涉及的领域对其做出相应的规定。

“常态化”实施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势必涉及每一个主题在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同时,同一主题不同实施阶段的课内常态化指导的各种课型,这些课型在主题统领下构成一个主题课链:

 

 


八、课程开发的体会与思考

仍然是带着问题去春游,但其内涵已发生了变化。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在学生学习、教师成长、学校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正在逐步地显现。

1、内容及方式的整合性——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搭建了平台

(1)依托四个实践基地,以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实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2)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整合,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一个导向的作用。

2、活动过程的动态性、生成性、无时空界限的开放性——更大程度实现了学生主动发展、自主发展理科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的开放性,提高了不同学段学生的认同度及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空间与时间的开放性,(即四个基地那广阔的自然空间、那高科技的前沿的科学殿堂)为学生自主的、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与坚实的基础。

3、教学内容及要求的阶梯性与系统性——为学生施展才华设置了合理的人性化的梯度,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平台。     

4、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加快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教师通过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建构、课程的实施(活动领域的形成、活动主题的形成、主题活动过程的引导、课程效益的评价),逐步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了专业发展的进程。

5、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性——加快了学校适应新课程的进程

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性,使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走近了学校、走近了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升了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加快了学校适应新课程的进程。

6、课程开发的发展性——为学校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校本课程开发意味者一种发展机会。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集中学校人力资源,挖掘学校潜力,增强教育内涵,使学校教育充满活力。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学校发展的自主性。我们利用自己选定的资源、自主规划、自我负责,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从校本课程的开发到目前的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系列化、特色化、精品化,南模初中在实践、探索、思考中成长。我们将在实施中更进一步注重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重视与学校其它校本课程的整合。注重校际联动功能的开发,形成课程资源校本开发、校际协作、区域共享的运作机制。

 

 

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

2007125